怎樣看待社交焦慮患者,還是先不“宅”在家吧

怎樣看待社交焦慮患者,還是先不“宅”在家吧

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

在心理學範疇內,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形式,包括:

害怕處於眾目睽睽的場合大家注視自己,或害怕自己當眾出醜,是自己處於難看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當眾說話或表演,害怕當眾進食,害怕去公共廁所解便,當眾寫字時控制不住手發抖,或在社交場合結結巴巴不能作答。

害怕見人臉紅,被別人看見;或堅信自己臉紅,已被別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稱赤面恐懼症。害怕與別人對視,或自己認為眼睛的餘光在窺視別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稱為對人恐懼症。

怎樣看待社交焦慮患者,還是先不“宅”在家吧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

社交恐怖症主要是由一種“怕”心理引起,如怕見陌生人、怕難為情、怕表現自我等。本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長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逐步培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有意識地多接觸周圍的人和事。儘管起 初會不太習慣,有時會出現失態的情景,會怕覺得難為情,可應該明白,任何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那種良好的社交心理和手段的,人需要在後天的社交活動中培養,才能變得自如起來。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拋棄或拒絕於團體之外,他便會產生孤獨感,精神會受到壓抑,嚴重的還會產生無助、絕望的情緒,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

人際關係學家指出:“在一年內失去工作的4000名職工中,只有400人即總數的10%是因為不能勝任工作而被開除的,其餘的90%則是因為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而被解僱。”因此,要像締結好人緣,就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克服社交恐懼,讓自己成為一個富有魅力、人人喜歡的人。

嘗試著走出去,你會發現你所害怕的人或事其實也沒有那麼可怕,你所擔心的很大程度是自己。

怎樣看待社交焦慮患者,還是先不“宅”在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