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简牍三千行自鬻,汉家鳌阙郁嵯峨。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

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

……

历时两个多月,腊尽春回之际,

关于27件国家重器的前世今生大幕落下……

最终,评选出了九大博物馆的各自珍藏。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其中,有一件宝物,兀自舒展在角落里,

它没有大克鼎的雄浑,

也没有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通透,

更没有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的云淡风轻。

它以一种独特的沉默,诠释出了一种浩瀚,一种历史演进的博大。

它,就是云梦睡虎地秦简 ↓↓↓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于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常识篇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现存于长沙简牍博物馆的东汉简牍

说起“竹简”,我们常将其与“牍”并称为简牍。

简单说,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一般而言,超过百字的长文,写在简策上;不到百字的短文,写在木版上(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微博吗?)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现存于长沙简牍博物馆

以上是比较官方的说法。若单独称呼“简”,则是作为基本单位术语,用于古代书籍研究上,一简,相当于现今的一页,可写一行直书(从上到下);数枚简编连在一起,称之“册”;数册则可叫做“篇”。

至于“牍”,它更多地是根据写作内容不同来予以不同的命名。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于长沙走马楼地区出土的三国时的司法木牍,现存于长沙简牍博物馆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出土于湖南龙山里耶的秦简,距今约2200年,其中有乘法口诀木牍,于厚重中透露着一股顽皮

军事文书为“檄”;用于告示者称“榜”;信件为“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这叫做“署”(这算是信封的前世);将两块版捆扎在一起,在打结处涂粘土,盖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

另一方面,根据使用途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楬、名刺、符劵等多种。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以上均陈列于长沙简牍博物馆

Tips:尺牍与笺

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至于文人墨客经常使用的“笺”(如书笺、信笺),则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使用时系在相应的简上。

博古篇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汉末三国时期的木楬,现存于长沙简牍博物馆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以两汉时期为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

各位想想这个时间长度和体量,如果能完整的保存至今,那么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也许就要厚重和详细许多,甚至一些原先的记载将被颠覆。

不幸中的万幸,一些珍贵的简牍文献依然保留了下来。这对于历史的研究与真相的还原,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珍贵的简牍出土资料,在哪里可以一饱眼福?对于并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而言,网络专项搜索显然不是最佳选择。那么,手艺君就推荐一个去处,位于湖南长沙的简牍博物馆。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这里的藏品主要为: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10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1997年长沙五一广场出土的数百枚东汉简牍,2003年10月长沙走马楼出土的2千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职官简、财赋简、纪年简(上图)是记录一个政权发展的重要凭证

Tips:关于简牍,以下你需要知道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与瑞典联合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发掘出1万余枚汉代简牍,这是居延汉简第一次被发现。

1951年,长沙五里牌406号战国墓,出土竹简38枚,这是楚简首次发现。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1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2号墓出土32枚,均为先秦古籍,这个数量创下了同批次出土之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竹简,这是秦简首次发现。

1977年,湖北隋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竹简200余枚,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

制作篇

说完了枯燥的历史,最后再介绍一下简牍的制作工艺。制作古朴典雅的简牍,其实还真是一项颇考工艺的技术活儿,通常分为五个步骤:

取材

即将整根的完好竹子或大块的木材砍伐下来,加工成竹块与木条(简与牍的毛坯)。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刮削

用斧、刀、削、刨刀等工具将竹木进行修正,使之符合规范,保持宽度和平整,便于书写。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杀青

在火上烧烤竹简半成品,使其失去水分并让有机质凝固,起到防虫和易于墨书的作用。

上胶

将竹简木条进行干燥处理,一般在表面涂上一层胶液,使得书写时不至于渗墨晕散。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编联

将单片的简编连成册,有的简要在系绳处刻一个极小的契口,作用是固定编绳,简册编绳又分两道、三道、四道、五道等多种形式。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大功告成后,就开始书写了!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一片竹子上竟也能记载着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

Tips:简牍为啥会被纸取代?

除去制作工艺的纷繁复杂外,携带不便也是重要原因。《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司马迁老师说秦始皇是一个很敬业的Boss,事无大小都要亲自处理。他是怎么做的呢?不停地批阅文件,且以“衡石”来计算。若以秦朝与当下的重量单位换算,差不多是120斤!而若以当时最流行的篆书来统计,每简大约可写38字,“石,百二十斤”差不多就是30万字。这和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简直是一个道理嘛。


简牍三千行自鬻,汉家鳌阙郁嵯峨。

纵然那么多的不便,导致简牍最终被书写更为轻便的纸张取代,

但是放眼现世,无纸化办公(写作)亦是大势所趋。

一眼千年,笑看沧桑,福祸总相依

尘归尘,土归土

简牍,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铭刻着时间

静静地值守在角落里,

为我们呈现着那一段段过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