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大鱷出擊三四線城市,環滬、環杭地價都在漲

房產大鱷出擊三四線城市,環滬、環杭地價都在漲

9月的杭州土地市場註定是大熱,這麼多主城區的好地開閘供應,引發開發商的熱搶早在意料之中。

但和杭州熱度差不多的,還有周邊的三四線城市,從今年年初開始,省內的三四線城市地價也是飛漲,嘉興、湖州、紹興等城市的地價不斷創新高,有統計顯示,好幾個城市今年上半年的賣地收入超過百億,平均土拍溢價率超過40%,高的甚至達到300%以上;與此同時,我們熟悉的房產大鱷也頻頻出擊,成為這一波三四線城市土地市場的主角。

01

剛剛過去的8月份,嘉興、湖州、紹興等城市又有不少土地成交,綠地挺進了嘉興桐鄉市,6.73億元包攬了桐鄉的三宗商住用地,祥生連奪寧波、諸暨、紹興、台州等城市的地塊,碧桂園也一口氣拿下兩宗桐鄉宅地,天陽首次進入了麗水,佳兆業拿下了西塘的商住地,宋都、新華園5.22億拿下了桐廬的商住地,萬科再獲一塊溫州宅地……

房產大鱷出擊三四線城市,環滬、環杭地價都在漲

至此,大量企業在過去的8個多月時間裡,前往省內三四線城市佔點佈局,重倉環杭、環滬的城市圈。

有數據顯示,像祥生這樣的企業僅今年上半年,就在省內三四線城市拿下超過20宗地,其中重倉是在大本營紹興,柯橋、諸暨等,平均溢價率超過70%;像在衢州拿的三宗宅地的平均溢價率為164.7%;在臺州拿下的兩宗宅地平均溢價率也超過100%,而在溫嶺市中華路南側拿的一宗宅地,樓面價甚至達到19722元/平方米,創了區域新高。

還有本土房企德信,僅今年上半年就在土地市場上擲金51.52億元,收穫69.34萬方土地儲備,主要也是三四線城市,包括溫州主城區、湖州德清縣、衢州主城區、金華武義、台州玉環等。這週四,德信又去金華主城區拿了一塊宅地,樓面價9785元/平方米,溢價率62.27%。

而更大規模的全國性房企同樣看重三四線城市。年初融創拿下嘉興4塊涉宅用地,平均溢價率是309%,恆大在嵊州和諸暨已經拿了11塊宅地,碧桂園也花了55.6億元拿下省內三四線城市的11宗宅地,綠地直奔嘉興而去,一口氣包攬三塊桐鄉商住地……

02

在一眾開發商的激情傳導之下,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市場熱度也是火爆異常,地價飛漲,一些城市不得不出臺政策平抑價格。

根據錢報統計,不少省內三四線城市經過這一輪拿地潮後,樓面價都創了新高,比如陽光城在紹興柯巖拿了一宗宅地,樓面價接近1.2萬元/平方米;佳源在海寧拿地,樓面價達到10752元/平方米;龍都投資在麗水以溢價率185.7%拿下一宗宅地,樓面價接近1.3萬元/平方米;綠城在義烏拿地,樓面價更是接近2.2萬元/平方米。上個月,剛剛出讓的慈溪市區宅地,樓面價也達到9680元/平方米,刷新紀錄。

房產大鱷出擊三四線城市,環滬、環杭地價都在漲

也就是說,昔日印象中幾千塊、萬把塊單價可以會三四線老家買大房子養老的願景成了“美夢”,僅目前情況來說,好幾個城市的房價已經漲了不少了,尤其是像今年大熱的嘉興市,和去年相比,好多房子漲了超過40%。

同時,也不難發現,一些三四線城市的拿地門檻也在提高。

除了今年5月,嘉興土拍400餘家房子參與搖號拿地震驚全國,限價、限車位、限裝修、限自持比例等限制性條件也屢屢出現,像湖州一些地塊就不但限價,還要限制車位價、限制裝修價,這在浙江省內還是首次;綠地這次拿下的三塊商住地條件也很嚴苛,明文規定需自持住宅比例不低於住宅總計容面積的30%,且自土地取得之日起五年內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讓或出售。

03

開發商走出去拿地基於幾個方面的動力。

1、一二線城市拿地門檻越來越高,市場雖然火爆,但調控政策也嚴苛,三四線城市有一定滯後性,但土地價格不高,也沒有限購限價政策,這一波熱度剛好傳導過去,有空間好操作。

2、目前環滬、環杭都市圈的概念正被熱炒,周邊三四線城市成為眾多投資客的目標,今年以來這些城市量價齊升,庫存去化明顯加快,開發商就是要抓住這波需求。

3、當然也有開發商藉此機會獲得生存或者是擴大規模的需求。這波行情下,很多大開發商在一二線城市獲得充裕的回籠資金,但在熱門城市拿地不易,龐大的機器要運作下去也是需要生產資料的,於是,三四線城市成為選擇,畢竟,航母級的大船總比小舢板穩當。

只是,作為購房者,在這股熱潮下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斷。

房產大鱷出擊三四線城市,環滬、環杭地價都在漲

越來越多投資客來諮詢,三四線城市能不能投資?這些城市庫存量下降是事實,房價大漲也是事實,有些好盤甚至一房難求,那麼是不是就該跟風入市?

三四線城市的房子消化速度明顯加快,很大程度上是將原本緩慢釋放的改善性需求一股腦全釋放出來了。三四線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積已經足夠高,相比一二線城市,房子投資的價值較低。而在多是中小城市人口淨流出的大前提下,改善性需求集中入市顯然是不可能持續多久的。加上現在又迅速出讓了一大批土地,土地價格更加高企,未來會有一大批成本更高的房子待售,到時是否還有這麼大的需求量,無法預測。

此外,政府對於調控的宗旨一直沒變:房子是用來住的,投資性買房的風險還是會有。

對於抗風險能力一般的普通購房者,還是那個建議:買自己熟悉的區域,主流產品、主流房企品牌,控制成本,控制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