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獎銅獎得主如是說:寫出“明清味”

■樊利傑

蘭亭獎銅獎得主如是說:寫出“明清味”

這一二十年來,我在書學上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二王上。約從2000年左右,學習二王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成了“流行體”,就有人勸我,避一下最好。我當然知道朋友的好意,沒人寫的時候,我在寫,都在寫的時候,我也沒必要依據眾人來調整自己的步伐。自己的書法之路,要用一生去規劃,眼前的景象是雜亂的、充滿誘惑的,但未必是長遠的、適合自己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如同我們在書法的世界裡尋找寶藏,進入了二王這座寶山,便不能空手而還,在這裡還有很多我需要的東西,不經過深挖、沒有努力的汗水是得不到的。

蘭亭獎銅獎得主如是說:寫出“明清味”

我沒有魏晉人的不羈,也沒有宋人的灑脫,明清文人的清、靜、厚卻在不經意間打動了我。可能明清離我們這個時代較近,每當在博物館、拍賣會看到明清書法,哪怕作者名不見經傳,技法也不見得完臻,但透出的氣息卻依然讓人有種“穿越”感,令人沉醉。我年齡不小了,但我願保持一種簡單,以追尋關於書法的純淨。

經過尋找,我認為董其昌是明清書法的一個關鍵人物。他自身的藝術修養、創作高度,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都使得所謂的“明清味”帶有濃濃的董其昌烙印。

蘭亭獎銅獎得主如是說:寫出“明清味”

現代的展廳裡,幾乎看不到董其昌書風,我以為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董書以小字居多,寫大了勢弱,不適合展廳。他的小字又非常地剋制,或者說視覺刺激不夠,沒有大開大合,少有漲墨枯墨,更不像王鐸那樣有很強烈的情感宣洩,當代人覺得無法通過董其昌書風表達自己的情感。二是董其昌的書法風格生、秀、雅、逸,講究氣韻,這對一般作者來說很難捕捉得到。況且這種氣韻,並不是通過技法即可學到,這是綜合修養的集中體現。三是學習董其昌要有較強的二王基礎,吃工夫難見效。正是以上三個原因,造成現在沒有人願意把董其昌的書法和當代的展覽進行結合、學習和研究,或者說,在這方面我們缺少榜樣,沒有人貢獻現有的成功接近他的方式、方法,沒有人去引領大家靠近他。但是,這對於有二王基礎的人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

蘭亭獎銅獎得主如是說:寫出“明清味”

自此,我有了新追求,不是具象的技法,而是尋找時代與個人修養共同生髮而來的氣韻,捕捉經過時間沉澱和積累的、難以描述但客觀存在的氣息,寫出清新的“明清味”。同時,我不拘泥於董其昌一家,還要把明清書風梳理一遍,通過大量的臨摹學習,一次次感受、體會、追尋。

我在努力,朝著嚮往的地方走。

蘭亭獎銅獎得主如是說:寫出“明清味”

樊利傑 現為中國書協會員,湖北省青年書協副主席,江西省書協書法高研班導師,湖北省書法院研究員,書法報網主編。

作品獲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銅獎、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提名,“冼夫人獎”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入展全國第九、十屆書法篆刻展,以及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青年展、小品展、楹聯展、冊頁展、草書展、行書展、扇面展、新人展等近30次。應邀參加第20屆中日自作詩書展、“書寫時代”全國名家書法作品展等。發表文章50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