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了改革卻壞了人心的明朝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是張璁變法後參加科舉選出來的人才,或者說張居正受益於張璁當年的改革;

做成了改革卻壞了人心的明朝首輔張居正

影視劇照

張居正和高拱本來是在嘉靖皇帝駕崩前被當時的首輔徐階火速提拔進內閣的,高拱後來把徐階幹掉自己做上內閣首輔,高拱憑藉隆慶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做內閣首輔後變得獨斷專行、自甘墮落(公然索賄),在與高拱鬥法的時候居然懷疑張居正投靠了徐階,搞得張居正很不爽,這也說明張居正跟高拱決裂在所難免了。隆慶六年,高拱最主要的支持者隆慶皇帝去世,但高拱卻想趁著新皇帝年幼加強內閣專權,高拱想收了司禮監的權力,劃到內閣,這個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很不樂意,張居正於是聯合馮保在朱翊鈞和其生母面前誣告高拱想廢掉小皇帝重新冊立一位。朱翊鈞等人大驚失色,第二天就召集文武百官責備高拱擅權無君,最後高拱被罷官回家。其實張居正聯合太監趕走高拱,利用誣告的手段趕走高拱相當不光彩;但政治鬥爭往往不講究手段光明正大,之前的嚴嵩也是利用陷害夏言的手段搞死夏言,嚴嵩還做了十五年的內閣首輔呢。張居正可以成功趕走高拱重要的一點選對了政治同盟——太監馮保;先來說一下太監問題,由於文官集團成見,都不屑於與太監合作。其實吧,文官屬於治國中的正統,但正統並不始終代表正義,文官並不總是正義的化身,太監也不總是邪惡的代表;文官受過系統化的教育文化水平比未受過系統文化教育的太監文化水平高,行政能力強這是一定的,但這跟一個人的道德素質水平沒有必然的關聯。

張居正聯合馮保不囿於文官集團的觀念。關鍵是馮保跟張居正配合的還不錯,張居正是外臣,不可能一直呆在皇帝身邊,馮保是一直在皇帝身邊侍奉,由馮保作為皇帝和張居正隨時聯繫的通道,張居正自己手握行政大權。

做成了改革卻壞了人心的明朝首輔張居正

影視劇照 馮保

張居正有兩點是以前內閣首輔沒有的,第一是與太監聯合;張居正跟馮保是政治同盟,按理來說應該算是自己人,可張居正對馮保的弟弟馮佑犯法不顧馮保情面公正執法。張居正又把六科給事中的彈劾奏章納入內閣(以前不經過內閣,走司禮監);馮保都沒有說什麼,跟張居正依然保持政治同盟關係。第二是張居正信任武將,敢於放權給武將;這點高拱做內閣首輔時也是信任武將的,這點不是張居正獨有的。張居正把打完倭寇的戚繼光調往北部打蒙古,這時候的戚繼光軍隊已經配備了火槍之類的熱武器,而蒙古還處在冷兵器時代,以前跟蒙古打仗很少處於上風;萬曆三年戚繼光用八千火槍騎兵和幾十架戰車直接把蒙古的五萬騎兵給虐了,蒙古的主帥還被戚繼光活捉,這時候的明朝再次取得漢朝針對匈奴的武器代差的勝利,蒙古一看這仗還打個屁呀;同樣被調往遼東的李成梁也很強悍,幾乎是逢戰必勝,有人評價“邊將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

做成了改革卻壞了人心的明朝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剛剛主政時明朝就面臨財政緊張的局面,主要是每年的稅收任務都完不成,最高也就完成百分之六七十,最低的甚至是百分之二三十,收不上來的主要是有權有勢的大戶人家,官員們也趁機中飽私囊,能收上來的稅已經很少了,朝廷的錢都不夠用了,基於這種情況張居正才會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在內有太監合作,外有武將支持,皇帝年幼又支持自己,沒有人推翻張居正,張居正大權獨攬,開始鐵腕推動改革。張居正改革主要有三點:一條鞭法、考成法和內閣管理言官制度。先說一下我們熟知的一條鞭法,這個一條鞭法不是張居正始創,在張璁變法和海瑞在應天巡撫上都探索過,張居正更深化的執行了這條;主要是把賦稅、徭役全部摺合成白銀繳納,也就是把各種形式的稅負編成一條的意思。以前賦稅與土地掛鉤,勞役與人口掛鉤,一條鞭法並沒有實現勞役與土地掛鉤。比如一個人一年勞役摺合成白銀相當於五畝地的稅,他名下又擁有十畝地,那直接按十五畝地納稅即可,不必再承擔勞役,政府需要勞工那需要花錢僱傭。這個一條鞭改革是有利有弊,比如東南地區商業發達,有錢人多,擁有的白銀多,很適合這個一條鞭法;這樣納稅人方便,政府收稅也方便;但是推廣到全國後就出現問題,很多地區比較貧窮,寧願交糧食,去服勞役,也不願意換成銀子去交稅,把糧食賣掉要交稅;以前服勞役期間政府管吃喝,現在倒好直接拿銀子,本來就沒錢,這一條鞭就是變相增加了他們的負擔。一條鞭法也沒有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再有就是考成法:就是工作績效考核制度,張居正為了糾正官員光說話不辦事的毛病,開始具體分配任務到每個部門、每個人(時不時中途還會加進來),完成後去內閣上報完成情況,年底內閣核查這一年所有任務的完成情況,有完成不了任務的根據任務的重要程度給予官職降級處罰,如果下一年依然完不成任務接著降級,直到降為平民回家。

內閣管理言官制度,就是把對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的考核權力拿了過來,以前言官就是隨意指點江山,當政治鬥爭的炮手。張居正直接把這些言官下放到地方監督對中央改革措施執行情況,監督官員有沒有貪汙浪費、徵稅手續有沒有簡化等情況,張居正這麼幹既保證了自己的改革措施被執行,又強化了監察權;張居正主政時有將近兩千人沒有通過績效考核,為此貶職或罷官。這基本佔正式編制官員總數的十分之一。張居正這麼幹引起了官僚集團強烈的不滿,所以引起許多官員不滿的不是一條鞭法改革,這項措施十分有利於東南地區,經濟富庶,白銀流通量大,當然要支持。張居正被清算後這條措施也一直在全國適用;真正引起官僚集團不滿的是考成法還有內閣管理言官的制度,官員們沒法偷懶,也不好把賦稅轉移到無權無勢的普通百姓頭上,張居正這樣幹保證了自己的一條鞭措施,丈量天下田畝平均稅負得以實現;因為考成法規定官員稅收任務必須完成百分之九十,要不然就會被貶官,在地方還有人盯著幹活,官員們那是恨透了張居正。豪強集團、官僚集團隨時準備反攻張居正,並找了個冠名堂皇的理由:太祖主張藏富於民,張居正這麼幹與立國精神相違背,這是在與民爭利。還有認為內閣管理言官制度違背了監察權獨立的做法等等,這些彈劾奏章直說變法的壞處,但是小萬曆十分信任張居正,萬曆也看到朝廷財政收入增加而百姓沒有承擔的賦稅沒有太多加重。萬曆對於這些彈劾奏章要麼留中不發,要麼處罰上奏章的官員;萬曆五年張居正的母親去世,根據禮法:父母去世都要回家守孝三年;這時候的張居正應該辭官回家守孝;那他推動的改革自然要終止,張居正當然不想走,小萬曆也不想張居正離開朝廷,下令“奪情”,就是皇帝下令不允許大臣回家守孝,以免耽誤國家大事。這下官員們鎮靜不了了,好不容易逮到一個趕走張居正的理由,不能放過;開始就奪情一事上奏章彈劾張居正不守孝就是不對,刑部員外郎艾穆上奏說離職守孝是“萬事不易之制”,還說“綱常不顧,何以安社稷?”翰林院檢討趙用賢指責張居正“背公議而徇私情”;翰林編修吳中行更是說張居正“忘親貪位”;刑部觀政進士鄒元標則直接放下文人斯文,在奏章開口大罵張居正親死不奔是禽獸。官員們還利用社會輿論力量把奪情這件事搞得盡人皆知,張居正壓力很大;最後還是萬曆皇帝下嚴旨誰再敢議論奪情之事就弄死誰;順道把艾穆、趙用賢、沈思孝、鄒元標打了頓板子,然後削職為民;這件事才消停下來。張居正的變法得以順利推行。

張居正變法最大的成就就是緩解了長期以來的財政緊張的局面,萬曆五年全國財政年收入四百三十五萬兩比隆慶朝每年二百五十萬兩要高很多;而且每年年底財政也有結餘。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這時候總共結餘七百多萬兩存銀還有可供支用十年的太倉存糧。對外軍事重用武將戚繼光、李成梁等人基本逢戰必勝。張居正的變法可以說在他生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做成了改革卻壞了人心的明朝首輔張居正

影視劇照

張居正死於萬曆十年,死於痔瘡切除後的併發症,最後不治身亡,張居正在與多人的書信中提到過自己得了痔瘡,而且得了很多年,已經到了必須切除的地步,張居正切除痔瘡後,因為當時醫療條件差,手術後出現併發症,也不知怎麼處理,最終身亡。但是野史多有張居正死於什麼縱慾過度的記載;此方面的信息多出自跟張居正同時期的王世貞寫的《嘉靖以來首輔傳》;這個王世貞根本不拿證據說明自己的觀點,任意評說張居正,這個王世貞曾經在張居正當權的時候想通過行賄張居正謀個一官半職,可是被張居正拒絕,王世貞很不爽;這個王世貞不僅汙衊張居正,還抹黑過嚴嵩,同樣是這本書,王世貞的父親因為跟蒙古打仗失敗被嘉靖皇帝處以死刑,王世貞想通過當時的內閣首輔嚴嵩幫忙免除父親的死刑,但嚴嵩最終沒有救得了其父。王世貞也不爽。也在這本書裡面肆意抹黑。

張居正改革雖然取得了成功,因為有萬曆皇帝的信任,自己生前也沒有被清算,但是文官、豪強集團不會善罷甘休的,張居正一死就開始一步步的清算張居正。首先是從張居正的政治盟友太監馮保下手,這個馮保確實有嚴重的貪汙問題,

張居正死後馮保很快被下獄抄家,搜出一百多萬兩白銀,但馮保最後沒被處死,只是被貶官到南京,然後就死在南京了。馮保可以說是張居正最大的政治夥伴,兩人配合的也不錯;萬曆十年,也就在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萬曆皇帝遂剝奪了潘晟的官職,這個潘晟是前首輔張居正舉薦的,他的下臺,標誌著張居正的被清算的開始。,沒有什麼貪汙記載,張居正好多收入應該來自官場上的“常例錢”,這個常例錢跟我們今天的份子錢很像,就是官員之間、上下級之間,逢年過節、父母過大壽,孩子結婚什麼的拿的禮品或者銀子;還有朱元璋給制定的工資太低,洪武朝還可以;但朱元璋一死後,物價不斷上漲,官員工資卻沒變,官員們就想著給自己發崗位津貼啥的,徵稅的時候給納稅人徵收“火耗”損失,這其中的結餘出來的都進了各級官員的口袋;在徵收糧食(糧食儲存、運輸等環節都存在損耗)的時候同樣要納稅人承擔糧食損耗等;這些情況給官員們變相增加自己的收入提供了很大的彈性空間。基本這就是公開的秘密,上至皇帝,下至芝麻官都知道這筆錢的存在,皇帝也沒禁止,這項官員收入已經合法化了;這筆錢比工資還高,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也不再怎麼漲工資了。拿了這些常例錢不欠誰人情,不需要替誰辦事,沒有存在權錢交易。在這些常例錢之外在伸手貪錢的,才是真正的貪官。張居正應該收了常例錢,之外沒有再接受過其他人的賄賂或者古玩字畫什麼的記載;

張居正在潘晟被罷官後馬上被言官彈劾。彈劾的問題好多也屬實;比如張居正教導小皇帝要勤儉節約,但是自己卻享受著下屬提供的各種服務;衣服上居然一天換好幾套衣服,衣服還色彩豔麗,十分不符合官員的身份;回鄉探親居然做三十二個人抬的轎子,裡面書房、客廳、臥室一應俱全,簡直就是移動的房子呀;還有一些常例錢;除了這些事情,張居正還算是清廉的。從張居正家抄出的銀子也就十幾萬兩,這些抄家的官員為防止張家人轉移財產,在皇帝沒有下達抄家旨意時,先圍起來。等抄家命令來了才進去的,最後也就區區幾十萬兩,他們認為一定被張居正家人藏匿了不少,不可能這麼少,張居正的大兒子張敬修死於刑訊也沒找出更多的銀子。但是張居正幹了一件比直接貪汙還惡劣的事:敗壞科舉。公然為自己的子女謀功名。他的三個兒子參加京城科舉居然都中了進士,雖然不是同一年中的。明朝科舉一個學子中進士的概率也就千分之四,張居正的三個兒子都中進士的概率在一千五百萬分之一,這是幾乎不可能的;我們權當張居正(二十三歲就中了進士)的三個兒子培養的很好,都十分優秀,憑真才實學中舉的。但是到參加殿試的時候就是明顯的徇私了,他的二兒子被點了探花,三兒子更厲害,殿試被點了狀元。不是他的兒子最優秀,萬曆就說這是感謝張先生對國家有功,這是對張家子孫的照顧。萬曆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訴張居正:你的兒子不是因為試卷優秀,是看在你為國立下大功的份上給予的獎勵;張居正對此卻欣然接受;同僚登門道賀張居正居然說能光宗耀祖的還要看四兒子,三兒子已經達到讀書人的最高地位了,張居正言外之意四兒子長大也要考取狀元才行。有人說這個殿試是皇帝點給張居正兒子的,張居正並沒有做手腳。但這是不對的。就是張居正兒子憑的是真才實學獲得的狀元和探花,但身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一定要考慮到社會影響。你兒子全中,你又大權在握,有幾個人認為你兒子是靠本事考出來的?如果張居正考慮到這一點就應該攔著萬曆。這給科舉制度造成很大的傷害,使科舉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張居正開了這個頭,在朝同僚的(內閣成員呂調陽、張四維、申時行等人)子弟幾乎全中進士。科舉制度嚴重破壞;自此以後,官員的兒子再次中舉沒有人相信是憑的真才實學了。

像馮保直接貪汙是種腐敗,張居正這種金錢上還比較清廉,但是給子女開後門也是一種腐敗,是一種更嚴重的腐敗。但我們也要清楚,科舉敗壞並不是因為張居正走後門,二者沒有因果關係(並不是說沒有張居正科舉制度就不會敗壞),科舉制度被破壞是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已經找到針對辦法,但張居正的做法加劇了科舉敗壞的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