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很优秀的中医研究生没去大医院而是开诊所,生活很好

——孟长海/文

我的习惯于感慨的毛病,也是引来议论的。友人说起,这有何用呢?

实际上,作为一名中医的从业者,有时候感慨万千就是让中医发展的更好一些,由此戏言:庙堂不传江湖事,井底之蛙常忧天。

这个感慨是有发源的,近期见过的关于研究生的信息,也是让我自己有些思考的。这里有几个:

一件事是一个得意的学生读了硕士然后快毕业了,我是几经动员劝说趁着年轻和英语好以及学校好的资源,把博士读了。但是,这个学生有了自己的选择,要到诊所工作。

几个很优秀的中医研究生没去大医院而是开诊所,生活很好

第二件事是硕士考试的。一个学生初试考了400多分,很高的分数,专业排名第二,但是最后还是被淘汰了,这是有不少的感慨。

第三件事是一个初试被淘汰的高分考生,建议他调到其他专业,学硕就不错,但是他的坚持是做临床的,最后放弃了调剂。

第四件事是读博士的学生,总是有些压力的,不仅是学业考核关于论文的指标和毕业的希望,还有来自于多年苦读急于投身工作孝顺父母的渴望和多年的煎熬。

第五件事是北大听了报告,这里见识的都是高学历的学者,满腹经纶,都是博士层次,博导水平,在这个环境下才知道所谓的大学教育层次感的强烈对比。

第六件事是还有很多的学生即将走上实习,然后开始准备研究生的考试,这是千军万马。而这些人有多少抱着强烈的振兴中医的梦想而选择读研究生呢?实际上,很多人觉得是潮流,然后跟着走。

关于中医以及研究生,目前没有了优越的感觉,过去初中时期我的老师很多都是中专毕业或者民办的,而中专老师就是佼佼者,社会精英,有很好的地位。后来,有了大学生再后来日硕士研究生就要普及了。早二十年,考研者寥寥的,研究生就是人才,待遇好,单位好,发展机遇多,而今博士毕业也找不到优越的感觉了。对于博士和单位人的发展,也越发的在体制内受到了职称职务的困扰,在一切以科研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下,博士也要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许多青年的博士和年轻的学者也是满头华发,疲倦也是常在。

几个很优秀的中医研究生没去大医院而是开诊所,生活很好

这就有一个问题,学历教育水涨船高,但这个体系究竟是谁在主导着发展呢?是什么潮流?在这个潮流中如何把握?

自然,很多人选择了继续提升空间和学历层次,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在带学生时候一直坚持“doctor=医生”的道理,这个趋势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如果要占领医学最好的境地,这个学历是每一个医学生必经的渠道,而实际上目前就业紧张的形势下,博士也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了,要发展更好,选择博士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但,人毕竟是不平等,一是禀赋差异,有人聪明,轻松考上了,有人不行被卡住了,想读博的人多了,但并不是全民普及的。二是所处经历、家庭、感情环境不同,很多人要放弃,不得不放弃。因此,研究生选择也是两种,有人可以上,走到学历顶峰,有人可能随遇而安或者能爬到哪里就到那里。

爬多高与未来是有关系的,而且影响很大,这是学校教育自古以来的模式。学而优则仕,而今学而优也意味着优越的工作和社会地位,而这些能够得到的有时仅仅考虑的就是博士帽子以及体现的学术作品。但这是一个自建国以来,特别是几十年来人才评价机制和职称制度运行的结果,人往高处走,只要在体制内,要职称,要工资,就需要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不然就要出了这个局。

而这个局之外也是一片天地,对于年轻人来讲也有着很多的机遇。

回顾自己的同学,多年来没有读大学的很多,没有读硕士的很多,没有从事国家事业单位工作的也很多,没有做医生教师的也很多,但是他们发展也依旧的很好,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幸福的家庭,他们诠释了学历并不是社会唯一的需要。

几个很优秀的中医研究生没去大医院而是开诊所,生活很好

所以,对于学历的追求完美是不必要的,对于人的成长来讲,是需要定位的,要有规划的,现在是什么,将来做什么。我总是发现,我们以及周围的人和组织都是不善于去享受生活以及工作快乐的,每每总是把压力贯穿一生,从幼儿园起的攀比以至于到工作后的各种不平衡,总是迷失在社会的圈里,自己加压,家长朋友加压,工作加压,如此没有时间心情去享受存在的本来状态,以至于到了高处不胜寒,功成名就也埋怨,这是什么生活呢?

人生来不会一样的,当我们感慨三十而立,或者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许多人已经奔向不惑知天命和花甲了,如此的感慨许多理想美好的已经没有了意义,而这个很多时间不由人。唯一的把握,就是喜怒哀乐的心态了,努力了不后悔,努力了不成功不后悔,不努力不后悔,这也许就是中医研究生最好的心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