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长者88岁,仍在工作!11位教授获首届“华西终身教授”荣誉


6月6日下午,首届“华西终身教授”颁奖大会举行。胡廷泽、闵鹏秋等11位华西教授获得“华西终身教授”荣誉。

最年长者88岁,仍在工作!11位教授获首届“华西终身教授”荣誉

最年长者88岁,仍在工作!11位教授获首届“华西终身教授”荣誉

胡廷泽教授(右二)

胡廷泽:当医生必须要锻炼,身体要好,你身体不好,有些六七十岁就不行了,眼睛不好了,耳朵不好了。耳朵不好,有的医生病人给他讲半天他不知道讲什么,所以必须要身体好。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工作,健康是第一的,没了健康,一切都没了。

最年长者88岁,仍在工作!11位教授获首届“华西终身教授”荣誉

黄明生教授(右二)

今年86岁的黄明生教授如今也仍会查房、看门诊。在黄教授看来,“终身教授”的称号既是荣誉,也是激励。

黄明生:我自己觉得,既然你从事了这个职业,那就是说“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就像我们这么大年纪我们还是能干。既然你搞了这一科,那你就要钻研,就要有成绩。

作为“华西终身教授”,今后,他们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持续关注本学科国际、国内发展最新动向,为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提供建议,指导学科发展;积极培养人才,指导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1位“华西终身教授”名单及简介:

胡廷泽:

发表医学科研论文200余篇,含多篇SCI。主编出版了《现代小儿外科手术学》,是《小儿胸部外科学》主编之一,其余参编十余部专业书。“漏斗胸的病理生理及手术研究”及“小儿胃食管返流”均多次获省市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其中漏斗胸的研究还被选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并获证书。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被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聘为“终身教授”;获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获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经中华医学会批准,全国小儿胸心学组授予:“小儿胸心外科终身成就奖”。

闵鹏秋:

1955年7月四川医学院毕业留院工作至今。于1997-2001年担任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兼腹部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当时曾称学组)第二届主任委员。作为负责人,1988-2002年,在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先后对国际腹部放射学界关于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放射解剖学中存在的争议及热点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表论文160余篇,参加专著教材章节编写16册,主编2册。

在国内率先开展并推广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放射学诊断这一亚学科,提高了该领域疾病放射学诊断水平,对我国腹部放射学事业的发展,尤其在腹部放射解剖学亚专业在我国的引进、创立、推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先驱者、引领者、促进者的重要作用,是我国放射学界公认的腹部放射学资深专家。

黄明生:

1993年黄教授被国家教委聘为博士生导师。直至2007年黄教授从教50周年时,黄教授已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生9名。由于黄教授是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其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大多从事药物依赖方面研究,较为突出的一名研究生系国内最早研究兴奋剂的学者,其“冰毒”甲基苯丙胺曾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并受邀出席了多次国际会议。另一名研究生关于海洛因基础研究曾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文彬:

李秀钧:

1961年6月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留院工作至今。1993年为国务院第5批博士导师。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国内外,首次从环境因素诱导肥胖及糖尿病大鼠模型证明胰岛素α细胞存在胰岛素抵抗,同时证明2型糖尿病胰岛α、β细胞胰岛素抵抗及外周胰岛素抵抗并存。首次提出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一元论”的学说。1993年创建我院内分泌学科博士点,为国务院第五批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为我院大内科第2博士点。培养博士生17名、硕士生26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20余篇。主、参编专著39本。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次获省科技进步奖。 2009年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杰出贡献奖,2013年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第二届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四川省卫生和计生委医疗终身成就奖。

杨宇如:

已培养硕士14人、博士研究生24人。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持和参与全国及部、省级有关泌尿系肿瘤、肾移植及男性生殖等方面科研课题十余项,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雷秉钧:

在学院/院从事传染病领域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为我院传染病学学科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感染病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全国知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参与组织了我省乃至全国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工作,钩体病的防治获卫生部科技一等奖。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级表彰。从1985年始参加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推广及教育工作,并先后获得四川省及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感染病学手册,参编传染病学统编教材及参考书。先后参加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等8项重点课题研究,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

严律南:

获多项国家级课题並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课题、临床学科重点建设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陆续共承担了国家和省级课题共计69项。5. 发表SCI論文150余篇,川大B级期刊论文9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2分,主编出版了英文版"肝脏外科手术技术"等五本专著。培养博士硕士共100余名。2003年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四川省五一劳动模范、四川省医疗卫生终生成就奖。

张肇达: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匡安仁:

1984年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留院,作为第一研究方向第一学术带头人申请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是国内4个重点学科中唯一由核医学牵头的重点学科。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第一版、第二版。作为副主编或编委参与10多部教材编写。作为编委参与2010版及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写。《核医学诊疗指南》常务副主编,《核医学操作规范》副主编。获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4篇B级刊物发表。作为主研获得科研成果省部级一等奖2项、2等将4项、3等奖2项。

裴福兴: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器官系统整合教材《骨骼运动系统疾病与损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教材《骨外科学》。主编专著7本,主译专著4本,发表论文400多篇,SCI76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主持申报科室成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骨科学》和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历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八、九届三届副主任委员和关节外科学组组长。


关注我们

关注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 FM98.1 / FM10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