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的,要學會與孩子“共情”

雖然媽媽們明白“完全接納孩子”,但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孩子表達出“我想這麼做”,“我想要那個”,但是家長不可能對孩子百依百順,滿足他的一切願望和要求。

當父母的,要學會與孩子“共情”

家長可以明確傳達給孩子什麼事可以做到,什麼事做不到。面對期待的眼神,家長表達做不到時候應該要注意技巧。斷然拒絕孩子會不高興,這個時候應該首先贊同孩子的願望,“是嗎?”說的有道理。“

當父母的,要學會與孩子“共情”

比如,媽媽晚飯精心準備了漢堡牛肉餅,但是孩子卻突然說想吃咖喱飯, 這時媽媽應該怎麼回答孩子呢?義正辭嚴地說:”不要任性!“媽媽如果表現出反感,孩子可能會更加固執地要吃咖喱,就會和媽媽僵持起來。好不容易做好晚飯,孩子還任性,我想很少有媽媽會說:”媽媽也有同感,媽媽這就去做,你等一會兒。“

當父母的,要學會與孩子“共情”

這個時候就要用到”共情“就是會站在別人立場考慮到別人的心理和感受。”“你想吃咖喱飯嗎?也能理解。”先這樣安撫孩子,然後再說:“可是今天媽媽做了漢堡牛肉餅。”這樣的說法就讓孩子感到“媽媽理解我的心情。”

當父母的,要學會與孩子“共情”

即使不能百分百贊同孩子的話,也要在心理上表示理解。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是這樣啊”“原來你是這麼想的啊”,先傾聽孩子的心聲。“共情”還有本人可以接納的意思。

當父母的,要學會與孩子“共情”

如圖標出的,對於同一問題,“共情”“同感”“反感”的回答各不相同。“反感”和“同感”的回答可以看出決定權在於對方,但是“共情”的決定權在於提出問題的一方,也就是本人。減肥過程中要不要吃餅乾,育兒過程中要不要放棄都應該由本人來決定。如果是自己做出的決定,不管什麼結果本人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是別人來決定自己的事情,就會有種被迫的感覺。

與孩子“共情”,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更有利於平復孩子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