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门“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一直在致力于致虚和守静的工夫修炼,不让内心有一丝一毫的杂念,不让思想有任何偏见,不被外物干扰左右,已修到了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用修道所开悟的智慧去观照万物生长的真实状态。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都有一条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它们最终要回归到它们的本根,回归原本的自然。这种原初的自然是孤寂的,所以可统称为"静”。“静"是生命回归的属性,回归生命本性是万物永恒的规律,这规律可称为"常”。认识了永恒的规律就能了解万物的真象,就有了真知,这种真知可称为“明”。如果没有掌握万物的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逆道而行,就会有凶险。掌握了永恒规律而有真知的人往往能包容一切,能包容的人必然心地无私公平待物能公平待物;必然能扶助万物、成全万物而不违万物的自然生长法则能不违万物的自然生长法则,则符合自然的天性,符合自然的天性则符合大道。行事符合大道法则的人,则能长生久视,终身都不会有什么危害。

老子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门“致虚极,守静笃”

道教敕令灵符

老子论道,由形上而形下,由天道推演人事,又由人事回归天道,这是老子贯彻始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上衣章讲得道者的气象,本章接着讲得道者的使命,这个使命有两层意思:一是揭示万物生长真相的使命;二是作为得道者通过容,功,全,天,道的修养法则,完成其长生免祸,回归生命本真的使命。透露了老子内圣外王的思想。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知常”,才能洞晓万物运化的法则。知是指真知,这种真知的境界,非一般聪明所能及,也不是我们通过事物的表象、靠外求的方式所能达到的;具备真知,必须要有生命的大智慧,必须要以内求的方式洞悉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办到。“常"指规律、法则,也就是道,“知常”就是知道,指真正洞晓并掌握万物远动变化的法则,那么,如何才能"知常”?庄子说"有真人然后有真知”,真人就是老子所说的得道之人,圣人。由此看来,一个人只有修炼出生命的大智慧、大境界、才能"知常”。

老子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门“致虚极,守静笃”

那么,如何修炼呢?老子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给我们指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不二法门。北宋大儒张载的"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静犹对动,虚则至一",颇合老子之意。盖虚极静笃,就是无私,无欲,无为,无已,就是要外相不入,内相不出,使身心的一切彻底放下,勿妄勿助,返观内照,这样的工夫修炼到至极至笃的时候,就会心下光明澄清,智慧开启,灵性再现,心契万物,从而观照到万物运动变化的本真。请注意,老子在揭橥事物真象时,用"观"不用"看”,“看"是外求的,表象的,是感性认识,耳聪目明即能办到而。观"是内求的,本质的,是悟性认识,只有悟性开启,灵性感应,才能观照到万物的本真,这本真就是万物"各归其根”,就是"静”。万物生长运动最终都会回归到它最初的状态,回归到原本的寂静,这是万物在复命,归根是万物的使命,而揭示万物归根这一自然规律则是圣人的使命,也是老子的使命之一老子揭橥的万物归根复命的真理,庄子的"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白玉蟾仙师的"万化出乎道而入乎道”,就是对其最好的注脚。

老子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门“致虚极,守静笃”

物如此,人亦然。人出乎道,最终要返归道。如何回归?这是得道者的又一使命。在此,老子指出了回归大道,长生远祸的五字诀,那就是容、公、全、天、道。

"容”,就是容纳,包容,宽容,得道之人胸襟宽广,有容乃大。

"公”,就是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平等博爱,以百姓之心为心;

"全”,就是扶助万物,成全万物,不违万物自然生长的法则"天”,就是人道要符合天道,人的自然之性要符合天性;

"道”,就是顺应大道法则,依道而行,契入大道。

能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走,就能全身远祸,回归生命的本真,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老子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门“致虚极,守静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