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哈嘍,AV8D,又是我薦媽~

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前幾天,小區的寶媽們發生了激烈的“討論”,起因是在小區公園玩耍時,大家在分享“教仔經”聊著聊著,突然談起一個話題“情商”和“智商”哪個對孩子更重要。

薦媽毫不猶豫選擇了“情商”。

知名心理學家榮格說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性格決定命運”,這就是薦媽選擇情商的答案。

為什麼性格(情商)如此重要,幾十年來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性格對孩子成才中是否真的如此重要?

其中一個就是今天薦媽想給大家科普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看完這張圖後,想必你們的第一反應和薦媽剛接觸時一樣:“這不就是我們國內的心靈雞湯嗎?”

稍後薦媽會告訴大家成長型思維和雞湯的區別在哪。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最早提出者為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她花了40年的時間去研究性格對孩子成長的作用。

Carol Dweck教授的研究非常痴迷於“失敗”,是什麼決定了人一生能不能成功?

1978年Carol做了一次研究,她找來一群小朋友,給他們提供一系列難度遞增的拼圖遊戲。並記錄下孩子在遊戲中的態度。

第一種孩子,當他們遇到難題時,他們一開始就會責備自己“不夠聰明”、“記性不好”。但實驗並沒有因為他們不會做而停止,反而題目越來越難,到後來這些孩子會說“這個遊戲一點都不好玩”甚至還有些發脾氣把拼圖丟到地上。

第二種孩子他們則非常特別,他們不僅能接受自己的失敗,並且喜歡失敗,當拼圖越來越難時,他們不但沒有責備自己,反而會說“我喜歡這個挑戰”,並且會暗示自己“我差不多就做出來了。”、“上次的拼圖我拼出來了,這個給我一點時間我也一定可以做出來。”

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圖:Carol Dweck教授本人)

多少年來,Dweck一直在研究這2種思維模式和成功的聯繫,最終結論還是沒有離開過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通常會把責任歸咎於家庭,歸咎於自己的腦袋不夠聰明等因素。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會認為困難只是暫時的,他們相信自己最終是可以克服這些困難。

這個結論在美國教育界受到了認可,當年被美國大西洋月刊等媒體評價為“考試驅動型社會的一股清流”,在這分數至上的社會里Dweck的教授的理論提醒無數孩子及教育人士,我們學習的心態和動機是否過於功利化?

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美國教室都有掛有類似的黑板報)

漸漸地,這種模式在國外風靡後又傳入到國內,卻慢慢被人看作心靈雞湯。

成長型思維的誤區

說起雞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是西方社會的舶來品。而老美尤其喜歡心靈雞湯。

雞湯最可怕的地方是常常給予失敗者提供精神上的麻醉劑,然後就沒有了。

而回到成長型思維這個話題,很多家長及學者對於不少知識都僅僅是扣槃捫籥。(注: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

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成長型模式的7大特徵)

誤區1:孩子的努力都需要表揚

有不少家長看完Dweck的演講或者書會簡單粗暴的認為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等同於“表揚孩子的努力付出”。

這樣的理解,就會造成一個結果,假如孩子在某次考試前已經很努力去複習,但是最後成績出來卻還是不如人意。我們僅僅只是和他說“沒關係,你已經盡力了。”、“你那麼努力,下次一定會考好的。”

這就好比運動會上,對於那些完成比賽而不得名次的運動會一種體面的下臺方式一樣。

而Dweck的觀點正好相反,她始終認為:“不是所有努力都值得表揚,除非它能帶來成效。”

所以我們不要用心理的安慰去麻痺大腦的思考,盲目的努力不僅是浪費時間,更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行為。

作為家長,我們首要是認同孩子的努力,其次是要和孩子一起尋找在學習中的低效率原因。

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誤區2:有心就會成功

成長型思維,有人讀完會認為給我們灌輸的是一種思想“相信自己能夠戰勝一切”。

有些家長看完會頭腦發熱,告訴孩子,你未來一定能考上清華或北大。這是錯誤的。

這種誤區和第一種誤區也是很類似,用行為上的勤奮去掩蓋方法上的懶惰。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失敗和挫折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失敗就丟失了那份獲得成功的信心。

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誤區3:思維模式是一成不變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在家長們討論孩子成績問題時,成績好的孩子家長很少會把功勞歸於自己,成績不好的家長大多卻會把責任歸咎於孩子不夠聰明。

按照他們的說法,那麼聰明的孩子一輩子都會成功?腦袋不靈光的孩子一輩子都會失敗,哪怕是某次成功都是走運?

想想都只是某些家長為自己的失敗教育找的藉口而已。

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兩者就好比天平的兩端,有時候我們是偏向於成長型思維,有時候我們會偏向於固定型思維。

打個比方,薦媽就認識一個寶媽,每次我約她下午茶的時候,她總是抱怨工作的不順,而說到孩子的情況時,她也老是唉聲嘆氣說孩子的成績在班裡不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說的不僅是知識這方面,還包括最初的價值觀。

如果一個孩子本來是成長型思維的,在一堆固定型思維人群的長期影響下,慢慢天平也會向固定型傾斜。

成長型思維=你下次一定成功?多少父母還在做錯誤鼓勵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關於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書籍。如果大家沒有時間去閱讀,薦媽幫你們總結。

1多專注過程,少關注結果。

美國的教育和我們國內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是,國內的考試是有具體的成績,60分及格,100分滿分,而美國的教育都以ABCD來衡量孩子的成績。

這樣的評分標準有一種好處是讓孩子瞭解到自己還有成長的空間。而不是用具體的分數去告訴孩子你這次是“不及格的”。

舉個例子:假如孩子從學校回來告訴我們,他的同桌考了100分,而自己只有70分,那麼孩子一定會不自覺的拿自己和孩子比較。從而產生嫉妒或者失落等負面情緒。

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過多責備孩子了,當然孩子只是沉迷遊戲而不思上進則另當別論。使用“not yet”尚未達到,而非“F”(不及格)

我們要充分接納孩子的失敗,接納失敗並不代表是說一句“你已經努力了,下次會成功。”

而是“你已經很努力了,但是為什麼這次沒有成功呢?是不是哪裡出問題了,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好不好?”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核心價值在於“成長”,鼓勵和認同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成長,所謂的成長是不要在同樣的坑上再摔一跤。

2,多認同努力,少表揚天賦

不少家長在表揚孩子時,都是用“聰明”來表揚孩子的好成績。

這種情況下就會給孩子貼上“聰明”的標籤,而當孩子遇到自己目前智商暫時無法理解的問題時,就會頓時出現消極的情緒。

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問題,過度的表揚會讓孩子覺得成績好等同於父母會給予的關注和愛。

考的好父母會很高興,考不好父母就會捱罵。

薦媽給大家一個有趣的建議:當孩子考到好成績時,一般家長會掏錢獎勵孩子,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讓孩子來掏錢請我們吃頓飯,為什麼?

這種行為是讓孩子明白,學習好不好是自己的,你今天成績考的好,請爸媽吃飯,是證明你方向正確努力的結果。

讓孩子明白,今天你成績好了,父母會為你開心,相反你考的不好,父母也不會以你為恥,我們也需要一起去改進一起去進步。

3,創建一個孩子的成就思維導圖

談完思維,當然少不了方法,薦媽之前也給大家說過,思維導圖是一項很好的工具,它可以釐清我們在學習或者工作過程中的缺陷。

所以從小和孩子繪製一幅思維導圖是必不可少的。

舉個例子,假如孩子報了游泳班學完後卻依然不會游泳。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就是失敗。那我們就需要和孩子繪製一個思維導圖去總結學習過程中的誤區。

是姿勢出問題了嗎?yes!那麼是因為動作不規範?從大範圍到小範圍去審視併發掘問題的所在。

失敗的時候要思考並羅列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必須要細化。當然成功的時候也需要羅列出思維導圖,參考這樣的模式是否搬到其他地方。

最後,薦媽想說培養成長型思維對於孩子從來都不會太晚, Dweck教授曾經把這種思維模式課程帶到美國的高中,經過3個月的時實踐後,在實驗組的孩子在學校更待得住,更少逃課,更少參與校園暴力行為,並且今後能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