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名叫費詩。原文如下: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漢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僕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自封為漢中王,派遣費詩前往荊州去宣佈關羽被授予前將軍的任命。關羽聽說黃忠也被授予後將軍之職,大怒道:“大丈夫決不與老兵同在一個等級上!”不肯接受這一任命。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費詩對關羽說:“大凡能夠成就王霸之業的人,手下的人才絕對不止一個。以前蕭何、曹參與漢高祖劉邦年少時就是好友,而陳平、韓信只不過是在逃命期間才歸順過來的。論他們的等級和地位,韓信最高,但也沒有聽說過蕭何、曹參因此而心生怨恨。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如今大王因為黃忠一時之功而格外推崇敬重他,但在大王的心中,黃忠的地位又怎麼能與您相提並論呢?更何況您與大王一直是榮辱與共,關係密切,利害一致。我認為您不應該計較官位的高低,也不要在意爵祿的多少。我只不過是個小小的使者,奉命傳令的人而已。您不接受這一任命,我同樣可以據實覆命。不過,我會對您的這種舉動非常非常惋惜,擔心您日後會後悔。”關羽大為感悟,立即表示接受前將軍這一任命。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費詩口中的“同休等戚”,意為同歡樂共憂患,比喻關係密切,利害一致。這也是由費詩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關羽為何會拒絕劉備對自己前將軍的任命?問題源自他對黃忠被授予後將軍這一任命上。在關羽的眼中,自己是劉備集團的元老,劉備闖蕩中原之初,他便不離左右,而黃忠僅僅是在劉備奪取荊州後才加盟的,並非劉備的嫡系。同時,關羽早年便聞名華夏,黃忠不過是在漢中之戰中一戰成名的,他在劉備集團的重要性也遠遠不如自己。因此,關羽打心裡就看不起黃忠。不過,這位令關羽瞧不上眼的黃忠居然被劉備任命為後將軍,與自己同在一個等級,這豈能是心高氣傲的關羽所能忍受的。故此,他非常氣憤,不願接受前將軍這一職務。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將黃忠任命為後將軍與關羽平級,這個任命剛剛出爐便引起了諸葛亮的擔憂,因為他非常清楚關羽的為人和性格,唯恐會引發蜀漢集團內部的不和。不過,顯然劉備更瞭解關羽,知道怎樣才能化解這一難題。因此,劉備非但沒有派遣諸葛亮前去荊州說服關羽,也沒有尋找一位與關羽關係密切的舊人前往荊州,而是派出費詩這樣一位同樣是中途加入劉備集團、官職不過是司馬的無名之輩前往。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費詩的方法非常簡單,說白了就是拼命地給關羽戴高帽子,奉承關羽。而關羽對這一套顯然非常受用。因此,這個連諸葛亮都非常頭疼的難題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費詩解決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

一個小人物為何能解決諸葛亮的難題,該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