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王王广顺做的手工挂面细如发丝居然空心

河北石家庄赵县王西章村的王广顺老人,有一手做挂面的好手艺,他 21 岁那年跟爹当学徒,如今已经半个世纪了。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王王广顺做的手工挂面细如发丝居然空心

这天老两口正忙着上杆,上杆就是把大盆里的拇指粗的面条,缠绕到两根五六十公分长的细木棍上,这个过程,使面条再一次变细。柔软的面在他们手里飞来绕去,均匀地缠绕到双杆上,盆里一圈圈盘起来的面条在一层层减少,他们娴熟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只觉得是在编织一件件艺术品。老王说:“手工挂面我做了一辈子,当年在王西章供销社做手工挂面,那做一斤才挣 5 分钱,每天做60斤挂面,挣3块钱,交给生产队7毛钱兑换10个工分。”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王王广顺做的手工挂面细如发丝居然空心

“手工挂面源自民间,在我家至少传承了一百多年。挂面制作工序繁杂,和面、搓条、上杆、入洞、双面、晾面等十来道工序缺一不可。凌晨 4 点,天跟黑洞似得就要起床,从和面到切制成一定长度的干面条才收工。这工夫,日头已经落山了,做挂面的人家都已经习惯了‘两头黑’。”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王王广顺做的手工挂面细如发丝居然空心

紧靠王广顺老人操作的长条凳,垒着一个一米来高,六七十公分宽的发酵槽,这便是传说中的“洞子”。王广顺把上杆的面顺手挂到洞子中,再用草苫子苫住,防止风干,这叫入洞,入洞后需用一段时间饧着。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王王广顺做的手工挂面细如发丝居然空心

“作坊的场地小,人手少,一天顶多和 50 斤面,正好装满这个洞子,多了干不过来。”老王说着,接过老伴递过来的一杆面娴熟地送入洞中。“下一步就是双面了,双面就是从洞里取出饧好的面,一根杆在上,一根杆在下,挂在立柱上抻拉,拉到 80 厘米左右时,要用木扦将面丝拨开,撒上扑粉不让它们粘连,接着进行下一轮饧面。经过双面后,洞子里的面再饧一段时间,才能挂到室外的挂面架子抻拉。此时的面丝极有弹性,抻得多长都不会断,抻好的挂面晶莹剔透,细如发丝。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王王广顺做的手工挂面细如发丝居然空心

从老王嘴里得知,除了他家外,周边村还有 20 来户人家做这种生意。凭这门手艺,每户年可增收 5000 余元,顶种 10 亩地的收入。屈西章做手工挂面的最多,最出名,周围东纪豪村的王贵发、王胜发哥俩、西河村的宋纪秋等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制作高手,老王对自己的同行烂熟于心。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王王广顺做的手工挂面细如发丝居然空心

阳光直射头顶时分,洞子里的面饧好了。老两口把它们一一移到室外的架子上,用巧劲轻轻抻长,抻到接近地面时,取来巴掌大的铁环,挂在下端面杆的两端,“有铁环坠着,挂面就不回弹了。”给整架的挂面都坠上铁环,老两口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非遗在身边河北石家庄赵县王王广顺做的手工挂面细如发丝居然空心

王广顺点上一支烟,眯起眼睛陶醉于眼前的劳动成果。暖融融的阳光映照着一层层细如银丝的挂面,层层白纱透过阳光,泛着淡黄色的光,微风吹来似微波荡漾。在小院里长吸一口气,便嗅得出那弥漫的淡淡面香。说着一些感谢的话语,我与老人作别,热情的老人执意把我送出大门,连连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