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政經說系列——中國產業經濟困境

中國產業經濟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癥結具體表現為產業經濟困境與金融發展畸形。即使金融再發達,其增加值僅佔國民生產總值即GDP一成左右,剩下九成來自非金融產業經濟增加值。未來中國增長潛力以及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均取決於具體產業經濟發展前景與趨勢。按產業細分行業,大致可分為能源與材料、初等加工製造、機器設備製造、服務業。若一以概之,可縷述如下:能源結構失調、原材料對外依存度高、初等加工成品氾濫、機器設備核心部件不能自給、服務業粗獷擴張。最終導致GDP僅呈現量級增長,實質價值有所欠缺,轉化為國民財富與幸福度很有限。產業經濟困境具有全局性、結構性與複雜性,難以短期內施策見效,需結合市場力量加以調控。

初級產業經濟模式

初級產業經濟在競爭戰略層面以價格競爭為利器,而置質量與態度為其次。雖然質量無法保證,但是價格卻可以保證,保證最低價,不惜衝擊業內價格體系,甚至虧本買賣,一切為市場份額擴大服務。期間並無太多品質與態度,只是滿口出價還價。在管理思想層面,企業主眼界趨於短視化,趨於一錘子買賣,僅為博取短期利潤。若生意不能快速見效或者碰見些微挫折,企業主便會快速轉向其他產業,最好有新概念與新政策加持,幹一行但並不愛一行,游擊戰式進行戰略漂移,最終疲於奔命,累死在黎明前夜。在研發設計生產營銷層面,企業主藐視研發設計,若覺有必要,則強勢干預研發方向,扣押研發資金,幾無研發設計自由度。他還會拼命加快生產,恨不得日夜加班加點,如果人力不夠就讓機器上陣,即使存貨庫存已積壓無度,滿世界都出現產品過度供應。此外,他非常重視營銷,渠道資源高於一切,重複性低質量廣告可以遍地開花,先據點佔有通道,然後再進行強勢鋪貨。但可惜他們商業模式趨同化,商業策略一覽無遺,最終演化為拼刺刀式肉搏,靠蠻力取勝。

細分產業經濟迷陣

細分產業經濟各自面臨重重困境,層層迷陣,可謂月亮照九州,州州各自愁。最重要能源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多煤缺油少氣。煤炭全球產量佔比過半,但高汙染大浪費造成環保問題積重難返,產能嚴重過剩造成價格連跌不止,用處基本與發電掛鉤,電煤一體化或許可實現上下游行業協同發展。近期國家淘汰落後過剩產能,挽回價格部分失地,讓其得以換一口氣,但若不趁機改善,終將再入泥沼。畢竟全球淘汰高汙染煤炭資源的步伐一直在穩步進行中。油氣行業底子薄,常年供需缺口導致對外部供給依存度較高,價格談判力量受限,只能接受別人坐地起價。行業巨頭企業內部管理無效率,持續低盈利甚至虧損最後還需要國家倒貼,相當用稅收補貼無作為。材料行業也不例外,鋼鐵產量雖高居全球第一,但鐵礦石自給程度低以及產品結構低端化,極大限制企業盈利能力。產能過剩導致鋼材價格連年下跌,完整週期內盈虧相抵之後增加值所剩無幾。行業競爭格局集中化趨勢常年停滯甚至反轉,所謂地條鋼中小企業如燒不死狂草。初等加工製造行業以廉價勞動力起步,繼而以價格競爭,鋪滿全球。紡織服裝鞋帽、日用小商品、五金配件等都是出口主力產品。但間歇性甚至永久性外貿需求萎靡也會導致一批中小企業關門閉戶。若匆忙轉向內需市場,產品與渠道打倒重來,轉型成本必不可少。機器設備核心部件歷來仰仗國外供給,大件如工業母機甚至小配件如銑刀,而精密製造儀表機器更是緊缺。至此工業基礎革新談何容易,製造業生存發展命根子被操控在手,一夕間便可定生死,近可參中興事件。最終結果自然就是無奈被摁在微笑曲線最低點,賺取日益微薄的利潤,資金收益率甚至不如理財產品,更別提房地產投資。再看服務業,隨著國民消費崛起,服務業可為空間巨大,但同樣面臨諸多挑戰。先不提服務業開放進程加快,國際知名品牌潮湧而進,僅看國內服務同行態度粗獷,玩命擴張,似乎服務全中國指日可待。但服務品質不可控,服務人群不細化,服務態度不精緻,服務之本心已無,強買強賣甚至坑蒙拐騙。綜上所述,細分產業經濟各自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甚至有命在旦夕之危機。若底層產業經濟迷陣不破,宏觀經濟增長困境如何可逃脫。

產業經濟自我救贖

中國產業經濟未來出路在哪,或者說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如何,至此皆可明鑑,非改革不可,不改不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全球化互聯網化時代,資本商品人力信息互通互換,產品競爭力不及人家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消費者需求更為精緻。若以數量化粗獷方式擴張,以價廉為賣點,對市場需求視而不見或者摸不清楚,盲目擴品類與佔渠道,最終不惜陷入資金鍊斷裂的境地。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日益明晰,頭部企業競爭優勢日益顯著,廣大中小企業要麼加入大平臺,要麼服務垂直領域細分人群。市場競爭規律無情,產不適銷便會積壓貨款,初級產業經濟要走上自我升級道路,在細分領域成為隱形冠軍,德國中小企業便值得學習借鑑。大型企業要學會適當壓縮生產規模,在需求低迷時期進行順週期管理,逆週期擴張需要充足資金與精確判斷力。或許資產專用性或減員複雜性或戰略路徑依賴性阻礙大企業進行改革創新,但大企業內部需要形成創新平臺,推動阿米巴經營模式,讓人人成為決策主體,讓內部市場更加充分。能源材料行業因其投資規模巨大,轉型之路更為緩慢,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其經營穩定性, 產品競爭力難以有效區分,最可靠做法是進行精細化內部管理,避免無效率經營策略,淘汰冗員,輕裝上陣。初等加工製造需要加強產品質量管理或進行成本中心轉移,在全球市場找到自己定位,在利基市場求生存。機器設備製造業需要加強研發設計,掌握命脈資源,形成完備產業鏈,避開強鋒進行錯位競爭,先求存壯大再進行正面交鋒。服務業需要態度端正,利用最新科技手段進行管理流程精細化,壓縮不必要開支,在渠道開拓層面量力而行,或者依靠大平臺進行借力用力,利用互聯網改造組織、資源與信息配置。總而言之,產業經濟只能自我救贖,加強自身競爭力,久久為計,久久為功,在經濟新常態時期積極求變,擁抱互聯網與新科技,在固有產業領域進行開拓創新,這無疑對企業家戰略思維能力要求普遍提高。產業轉型在微觀層面涉及企業家自身投資組合安全與收益,中觀層面涉及自身產業鏈完備與產業競爭力,宏觀層面涉及國家綜合國力競爭。宏觀大話少說為妙,誇誇其談只會自我迷醉其中不得自拔,產業轉型需要全體產業人共同努力,需要企業家思維轉變,需要提高戰略定力與經營魄力,需要呼喚匠人精神,需要全民居安思危且不懈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