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清人《一岁货声》“五月”有一条写道: 供佛的哎桑椹来———大樱桃来,好蒲子,好艾子,江米儿的、小枣儿的、凉凉儿的———大粽子来———哎……神符。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这里说的桑椹、樱桃,是端午供奉神佛的新鲜水果,蒲子、艾子是端午驱邪避虫的草药,再如江米儿,小枣儿,凉凉的,说的就是过去老北京人吃的小枣江米儿馅的粽子,因为北京人不吃热的粽子,所以又叫凉凉儿的。商人几句吆喝就把古人过端午的场景描绘出来。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除了粽子,北京还有一样端午节的应节食品,那就是“五毒饼”。 饼而名“五毒”,指的是:蝎子、蛇、蛤蟆、蜈蚣、蝎虎子等五样丑恶的东西,不要说吃它了,就是听着都可怕。但老北京人都知道,所谓的五毒饼不过是玫瑰饼。用新艳的玫瑰花瓣捣成娇红的玫瑰酱,加蜂蜜和好白糖等熬稀,加松仁等果料,调成馅子,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上面盖上鲜红“五毒”形象的印子,古人觉得把五毒吃下去,可以预防五毒侵害。

除了粽子、五毒饼,古人还要在端午这日喝雄黄酒辟邪,小儿不能喝酒,大儿则把酒水抹在小儿的额头及手足心等处,剩下的酒则趴在房屋墙壁走廊等角落,用来驱逐毒虫。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上面说的是吃的方面,接下来说说习俗礼节上面。如《清嘉录》记载,五月朔日,百姓家的客厅皆挂起天师符,镇压家中邪祟,一月后取下天师符焚烧,算是把邪恶送走。除了挂天师符,也有挂钟馗像,镇压家中小鬼。也有小户人家,喜欢挂上五色桃印彩符,符上画着姜太公,财神爷,聚宝盆之类。这些符印大多来至寺庙、道观,所以百姓还得到寺庙道观捻香叩谢,给予道士赏钱,谓之‘符金’,同时道观还会赠送一些五毒符,这时可以配着用艾草、蒲子等贴在门楣,书房、床榻以辟虫。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古代的卫生环境非常落后,一到夏天,蚊虫苍蝇特多,常得皮肤病,所以端午这日,男女老少皆会煮兰草汤沐浴,清除身体污垢。沐浴完毕,在家里正堂摆上花供,瓶内插上蜀葵、石榴、蒲蓬等花草以应景。端午历来是大节,百姓们在家置办酒席庆祝端阳节。酒楼也会卖雄黄、芷术、酒糙之类,大家争相购买饮酒奏乐。

商家在端午时,也会出售一些应景的商品,如健人、雄黄荷包、长寿线、避瘟丹、五毒肚兜等物,让男女佩戴。

健人是指艾叶剪成艾人,又传说猛虎是百兽之王可以驱除各种毒虫,所以古人常常剪成‘艾人骑虎’的样式,有用艾叶剪的,也有帛布,或打成金银首饰,让女性戴在头上。

艾虎: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艾人骑虎的挂件: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另外也制作雄黄荷包,样式小巧,类似小荷包,包内装着雄黄粉,男女都可佩戴。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也有给小儿戴的长寿线,用五色彩线编制成索链,戴在手臂上,按男左女右佩戴。也有做成项链,戴在脖子上面。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避瘟丹可以佩戴在身上,也可在室内焚烧,因为配着苍术、白芷、大黄、芸香之类药材,也可以驱除毒虫。还有制作小儿穿的五毒肚兜,一般配着猛虎,青蛙等可以吃虫驱毒动物。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古人常把端午当成毒日,过了端午代表夏天已近,蚊虫,毒蛇,瘟疫等多了起来,上面所作习俗,皆是驱邪避虫,防止疾病滋生。只是不知怎么到了现在变成喜庆节日了。

端午在明代之后,有些地方也称“女儿节”,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类似长寿线),戴艾叶(头戴艾叶)、五毒灵符(画着五毒的符文),竭尽所能打扮小女儿。出嫁女儿也会在这日归宁,与父母亲人团聚。”这种礼节在福建闽南等地还在流行,通常看望父母时,不能空手而去,买些礼品孝敬父母,或者包个大红包,俗称:‘送节’,以此表达自己的孝心。

《红楼梦》其实也有端午节女儿归宁的习俗,如元春,按礼不能出宫,所以她就派人给家中亲人赠送端午节礼。又如王熙凤端午节也没有归宁,所以她和薛姨妈就把王夫人这里当做娘家,在她这里聚了一天,这些都是隐藏的礼仪文化。

斗草:
传统文化: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这些有趣的习俗

同时,明清士女还有端午外出踏青习俗,《帝京景物略》记载:“踏青端午日,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安定门外满井,名踏青。妇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可见,当时这种风俗也是风靡一时。


除了上面说的外,女儿们也可围着斗百草玩、男人们也可相约观看龙舟比赛、情人之间互赠丝织物。这时的端午,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预防瘟疫驱虫辟邪,而是成为一个全民外出踏青,游山玩水,吃粽子看龙舟的喜庆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