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米皮製作工藝探究(一)

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

秦鎮 的 皮子 繞長安。

說起米皮製作以前我們先來說說米皮用米的選用,秦鎮米皮好吃但是卻難做,內行人都知道這個米不是特殊的米,但是也不是高檔的米。秦鎮米皮製作中需要的米必須是特定的粗糙的秈米,秦鎮米皮用產於灃河西岸的一種秈米制成,一般家裡吃飯用的米可是絕對做不出來這樣的米皮哦! 外面或者某寶上都有賣的,叫“涼皮專用米”,說白了就是放置時間長,失去粘性的秈米。

傳統米皮製作工藝探究(一)

粳米與燦米的區別:

粳米:

北方主產粳米,用粳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粘性大,脹性小,出飯率低,蒸出的米飯較粘稠。按其粒質和粳稻收穫季節分為以下兩種:

早粳米:腹白較大,硬質顆粒較少;

晚粳米:腹白較小,硬質顆粒較多。

秈米:

南方主產秈米,用秈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的米。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米質較輕,粘性小,碎米多,脹性大,出飯率高,蒸出的米飯較膨鬆。按其粒質和秈稻收穫季節分為以下兩種:

早秈米:腹白較大,硬質顆粒較少;

晚秈米:腹白較小,硬質顆粒較多。 秈米和粳米的營養成份和口感有著很大的差別。秈米的蛋白質含量超過8%,粳米只有7%;粳米的膠稠度要求大於70,秈米只要求超過60。因此粳米顯然要比秈米粘得多。

傳統米皮製作工藝探究(一)

米皮製作工藝:

在開始製作米皮前選料是比較講究,要篩掉壞了的米。篩選過的米浸泡在水裡至少兩個小時(冬季6小時,夏季2小時),浸泡鬆軟。

第一步,打漿

浸過水的米放在漏斗上,徐徐加水,一邊放水,一邊通過機器打成米漿。從磨漿機磨出的米漿既不能粗,也不能稀,粗細用手感覺應像如水澱粉一般。

第二步,燙漿

燙漿前要先燒上了一鍋熱水,將煮沸的開水緩緩的倒入盛有米漿的桶內,邊衝邊充分攪拌,使衝燙好的米漿溫度穩定在45度左右,米漿的稠度要適中,用勺舀起米漿盛起,慢慢倒下,漿汁呈線狀不能斷。

第三步,攤漿

特製的籠屜鋪上溼透的密實籠布,待米漿調好舀上一勺倒在籠屜上, 雙手拿起籠屜,時高時低傾斜轉動,使米漿厚度均勻,把米漿攤成圓形薄餅,直至攤滿。

第四步,蒸制

蒸米皮,攤好的米漿放在沸水的鍋上蒸上一兩分鐘便可出鍋了,要看中間鼓出一個大包就算好,中途不能揭鍋蓋。

第五步,揭皮

取出籠屜,揭掉籠布,倒扣在桌面上,在籠布上灑一些涼水,使籠布與米皮分離,將籠布從米皮上撕開。這個過程動作要輕,為防止撕破米皮,按照這樣的方法繼續製作米皮,制好的米皮每張抹上生菜籽油少許,摞起備用。製作米皮的房子不能安裝風扇,風扇吹了涼皮會變硬,口感不好。

第六步,拌制

米皮講究的就是“筋、薄、細穰”。每天賣得米皮不得有剩餘,都是按照食客多少來製作的,吃的人多就做的多。米皮放得時間長了就不新鮮了,吃時按需要量分別調味,放入用開水焯過的芹菜、豆芽,配以味精、蒜泥、醬油、精鹽,特別還有香醋和辣椒油。調製好的米皮,白中透紅,紅裡透香,紅豔豔,香噴噴,薄而細,筋而柔,軟而嫩,爽而涼,非常美味。

傳統米皮製作工藝探究(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