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陳勝、吳廣掀起的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起義,經過無數義士的前仆後繼,終於推翻了強大的秦皇朝,卻又引發了以劉邦、項羽兩大集團為主的軍閥混戰,最後以劉邦集團打敗項羽集團、劉邦竊取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建立漢朝而告終。其間,多路義軍活躍在戰爭舞臺上,當秦皇朝覆滅後,這些義軍成為割據軍閥,參與劉項兩個大軍閥的鬥爭,力量此消彼長,逐漸都被劉邦消滅。張耳、陳餘就是秦末趙系集團的實際統帥。下面的故事,敘述了這兩大軍事首領間的恩怨情仇。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一、刎頸之交

張耳是魏國大梁人,年少時做過魏公子無忌的門客,因故逃亡到外黃。外黃有個富家小姐,出嫁後不堪丈夫虐待,離家出走,經人撮合,改嫁張耳。張耳抱得美婦歸,也獲得了不菲的嫁妝財物,成了富翁。有了錢,不愁生計,天天交遊,結納一大批天下豪傑,其中認識了布衣劉邦。又做了外黃縣令,更有聲名。

陳餘是張耳的小老鄉,飽學儒術,聽聞張耳的聲名,慕名拜投張耳門下。張耳年長陳餘,陳餘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張耳也十分器重這位年輕的飽學之士,兩個人惺惺相惜,成為刎頸之交。

秦滅魏,廣羅天下名士為新皇朝服務,聽說張、陳二人,便懸賞徵求。張耳、陳餘不願做秦朝的官吏,隱姓埋名,相攜南下陳郡,屈身鄉間做了看門人。

一次,陳餘因過錯受到鄉吏的笞打。陳餘幾次想翻身殺死鄉吏。鄉吏沒有發覺陳餘的圖謀,張耳在旁看出了他的心思。

張耳心裡著急,上去踹了一腳陳餘,大喝:“你這小子,該打!”

陳餘聽了,心知肚明張耳的意思,忍辱受完笞責。

待鄉吏離去,張耳拉著陳餘躲在桑樹田裡數落了一通:“始吾與汝何言?今受小辱欲殺一小吏乎?”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張耳所言,正如那句老話所講,“小不忍則亂大謀。”也許在秦滅魏之時,張、陳二人已經謀劃著反抗秦廷了。

二、獻策陳勝

秦二世二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很快向西攻佔陳郡,兵力發展到數萬人。

蟄伏陳郡的張耳、陳餘終於出山,主動拜謁陳勝。陳勝知道二人是天下名士,大喜過望,奉為上賓。

當時陳郡的名門望族紛紛建議陳勝自立為王。這些人說:“陳將軍披堅執銳,率義軍誅暴秦,復立楚國社稷,功德無量;且督率天下諸路義軍,不可不為王,請將軍自立為王!”這當然是土豪為了保全身家財產,吹捧巴結陳勝,以博取歡心。陳勝請來張耳、陳餘,聽他們的意見。

張耳、陳餘眼光更遠,志向更大,他們為陳勝獻上成就帝業的策略,他們說:

“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疲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張耳、陳餘的建言頗有見地。

他們指出秦的暴政在於侵吞六國,損害了貴族的利益;繁重的徭役、兵役和賦稅,損害了平民的利益,這個政權不得人心,推翻它,順天應人,你陳勝發動起義,是天下最大的公心。

同時又指出鬥爭剛剛開始,才取得一點點戰績,便急著稱王,你陳勝又暴露了自己的私慾,使自己由政治上的優勢地位變為劣勢。

張耳、陳餘提出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軍事規劃:不稱王,將鬥爭進行到底,率領大軍直搗秦廷老巢,同時派人到各地扶立六國舊貴族,廣結盟友,共同對付秦廷。如此,你陳勝的作戰對象就只剩一個秦廷,原六國版圖上的城池可不戰而克。推翻秦廷後,向六國舊貴族發號施令,他們依靠你陳勝的力量復辟,感恩戴德,不能不尊奉你的命令,如此天下歸一,帝業可成。

張、陳二人果然是富有政治眼光的天下名士,如果陳勝採納他們的建議,也許要重寫歷史。以後,項羽、劉邦都是採取了這個政治路線,項羽推翻了秦廷,劉邦又打敗了項羽。

可是陳勝不聽二人的建議,急不可耐地在陳郡建立張楚政權,稱王。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三、趙系義軍

陳餘年輕氣盛,有進取心,自己的建議不被陳勝採納,看清楚了陳勝的短目淺光,自覺跟著陳勝難有施展,與張耳合計,提出向北發展攻城略地的戰略主張。

陳餘上言陳勝:大王舉兵伐秦,關注進軍咸陽,未睱顧及黃河以北的原趙國版圖,我曾經遊歷趙國,熟悉那兒的風土地形,又與當地豪傑交好,願領軍渡河北上攻略趙地。

陳餘的目的,是拉出一支部隊,另求發展,但也符合陳勝的利益。於是陳勝分出三千人馬,作為北伐軍,由自己的親信陳郡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只給張耳、陳餘左右校尉的職務,下令北伐。這支軍隊,成為日後趙系武裝集團的基本部隊。

武臣等渡黃河,發展勢力,先是政治攻勢,首先向當地豪強集團揭露秦廷暴政:北有長城的勞役,南有嶺南的兵役,苛捐雜稅,疲憊民力,加以嚴刑峻法,冤囚遍地,民不聊生;接著又宣傳陳勝起義戰爭的發展形勢,陳王已佔據大片國土,建立了張楚政權,萬民響應,殺官吏,占城池,建不世功勳,起義軍主力部隊百萬人進逼咸陽;最後號召豪強們抓住機遇建功立業。

這顯然也是張耳、陳餘的政治策略,政治攻心為主,不戰而屈人之兵。

經過一番宣傳鼓動,豪強們覺得有理,紛紛傾囊支持,武臣的北伐軍很快發展成一支數萬之眾的軍隊,武臣號武信君,攻佔趙地城池十餘個,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四、兵不血刃

北伐軍攻佔十幾個城池後,其他城都在拼死固守,武臣再難有所進展,遂轉向東北進軍現在的山東地區。大軍進至范陽縣,縣令徐公準備固守。范陽人蒯通求見徐公。

蒯通見了徐公,大聲嚷道:“聽說徐公快死了,我特來弔慰!”

徐公聽了正在詫異,蒯通話鋒一轉,又說:“恭賀恭賀,徐公得到我蒯通相救可以復生!”

徐公問道:“先說為何吊我?”

蒯通道:“徐公守范陽縣十餘年,執行秦廷苛刑峻法,殺人無數,傷人無數,仇家無數,可是至今無人報復徐公,為何?畏懼刑法也!

“如今天下大亂,秦廷刑法再難施行,徐公仇家可無所顧忌爭相報仇于徐階公矣!徐公命不久矣,故來弔慰。

“當前,武信君大軍兵臨城下,徐公拚死固守,城中的少年必定爭相擊殺徐公,以逢迎武信君。如若徐公派我會見武信君,定轉禍為福!”

徐公聽罷,再無他法,請蒯通代表自己會見武信君。

見到武信君,蒯通直說:“我以為靠攻殺血戰佔領城池不是最好的辦法。我有不戰而屈人之兵、傳檄而定千里的策略。”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武信君請蒯通明示。

蒯通說:“范陽徐公固守所依靠的部隊,都是些貪生怕死,貪戀富貴的人,根本沒有戰鬥力,徐公心知肚明。他早就意欲投降獻城,而有所畏懼者,在於擔心遭到您武信君的誅殺。如此相持下去,城中少年為博求功勳,不免先誅殺徐公,固守范陽城,堅決抵抗。不如現在先拜封徐公為侯,徐公獻城於閣下,城中少年也不敢妄動;再令徐公乘車驅馳於燕趙諸城郊野。陷於絕境之中的守城官軍見了徐公,都知道徐公早以獻城保全性命,封侯賞爵,定然紛紛步其後塵,爭相獻城,這就是所謂傳檄而定千里。”

武信君拍手稱好,立即讓蒯通帶上印信拜徐公為侯爵。趙地先前固守的城池聽說這個消息,先後獻城三十餘座。北伐軍盡佔原趙國的土地。

有軍隊,有土地,有人民,割據一方,軍隊效忠於己,武信君儼然已成割據一方的諸侯。因他的軍事佔領區大多是趙國版圖,所以稱為趙系義軍。這一系統的義軍,前期以武信君為統帥,張耳、陳餘是其左膀右臂。

五、另立山頭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當趙系義軍進至邯鄲時,傳來了陳勝義軍主力部隊失利的消息:陳勝派遣的前軍主將周章在咸陽附近作戰失利,全線潰退。又聽說陳勝聽信讒言,不斷誅殺將領。張耳、陳餘想到當年陳勝不採納自己的建議,且不任命自己為將,心生怨恨,計劃脫離陳勝領導,自立山頭。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張耳、陳餘拜見武信君,說:陳勝自立為王,他開了先例,為王者不一定非是六國之後代;將軍閣下,以三千人渡河北上,實力不斷擴大,佔據三十餘座城池,是黃河以北唯一的義軍領袖,不稱王便無法鎮守。而且,陳勝冤殺了那麼多在外領兵的將領,您回去了,也不免於禍。不如自立為王。

武信君聽從二人建議,遂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劭騷為左丞相,派人向陳勝報告。

陳勝大怒,下令族誅武臣、張耳、陳餘等人,準備出兵討伐。陳勝的相國房君建言道:“秦廷未亡,又誅殺武臣等人的家人,等於又生出一個秦廷。事已至此,不如索性承認武臣為王,讓他迅速出兵咸陽。”

陳勝聽了,覺得有理,便軟禁武臣、張耳等人的家人,又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

陳勝派使者祝賀武臣榮登王位,等於承認了他的王爵,隨即催促他西進攻秦。

張耳、陳餘再次獻策:陳勝承認武臣的王位系逼不得已。如果趙王幫陳勝滅掉秦廷,陳勝必定掉轉矛頭攻擊趙國。當務之急,是加緊擴充自己勢力,不要西進擊秦,而是向北佔領原燕國地區,向南佔領黃河以北廣大區域,將黃河以北至大漠所有土地囊括手中。如此,南有黃河天險,北有燕趙土地,兵多將廣,物資充沛,即使秦廷已滅,陳勝也無法制服趙國。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趙王採納二人策略,分三路攻城略地:韓廣向北攻佔原燕國土地,秦降將李良向北攻佔常山郡,張黶向西攻佔上黨郡。

六、分裂

上行下效。韓廣進軍燕地,自立為燕王。趙王暴怒,與張耳、陳餘一起,討伐韓廣。趙王親臨前線,有一天單獨外出,離營過遠,被燕軍俘獲。韓廣拿趙王要挾張、陳,要求分趙國一半土地方釋放趙王。每個派去談判的使者都被韓廣殺死,非要土地不可。張、陳毫無辦法。

趙軍中的一個夥伕向同舍的人誇下海口,說能從燕國討回趙王。舍友們都笑話他臆症了。

夥伕單獨一人來到燕營,直接求見韓廣,見到後先問了一句:“將軍知道我此行目的麼?”

韓廣哈哈大笑:“你想討回趙王!”

夥伕一臉嚴肅,問:“將軍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麼人麼?”

韓廣道:“賢人也!”

“知道他二人意欲何為麼?”

“想救得趙王!”

夥伕冷笑道:“將軍實不知二人志向。武臣、張耳、陳餘三人,馳騁趙地,下數十城,有南面而王的志向。您以為他們僅僅以卿相終其一生的就滿足麼?人臣與人主豈可同日而語?只不過趙地剛剛佔領,形勢被定,張、陳二人不敢與武臣三分趙地各自為王,只能暫時依資格奉武臣為王,以拉攏趙地人心。如今趙地已克服,張陳二人也想分趙地而稱王,只是時機不到。現在趙王在你們手中,他二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人殺趙王。趙王除去,張、陳二人分趙地自立而王。一個趙王尚且不把將軍放在眼裡,若以二位賢王左右配合,以你殺趙王之罪興師問罪,我看,燕國滅亡的日子也不久了。”

韓廣認為夥伕講的有道理,於是放歸趙王。

再說李良,本是秦廷將領,投降了趙王,這次被派出略取常山郡,軍事進行得很順利,佔領常山郡,回報趙王。趙王又派李良經井陘西征太原,到井陘口,遇秦軍扼守,不能前進一步。相持間,李良的探子俘獲了一個秦軍信使,搜出一封二世皇帝寫給井陘秦將的信,裡面有言:“李良曾效忠皇帝,得處高官顯位,若能反趙歸秦,郝免李良叛國之罪,使其富貴。”

李良得到這信,心裡多少有些漣漪,因為當時秦廷與義軍的勝敗未分,歸秦還是降趙,有些拿不準當,但對這信件又將信將疑。其實,這信件的確是井陘秦將偽造,目的是誘降李良。

思來想去,還是降趙。井陘秦軍強大,自己兵力不足,李良回邯鄲請援軍。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半路上遇到趙王儀仗隊的騎士擁著車駕而來。李良趕緊下馬伏道旁行禮。

車駕裡非趙王而是王姐出外遊樂。王姐也不知道旁伏著的是將領,只派了一個小卒來答禮。李良方才起身知道是趙王姐姐的儀仗。李良心中不忿。想來自己本是秦廷將領,屈居草寇武臣之下已不自在,今日又為一婦人行禮,越想越氣。手下的軍官也鼓動李良追殺趙王姐姐,反趙歸秦。李良索性帶軍追上王姐的儀駕,把百十人殺個精光。

殺了趙王的姐姐,等於決心與趙王決裂。李良帶軍偷偷殺回邯鄲。一時間,邯鄲城血雨腥風,趙王武臣和左丞相劭騷猝不及防,被殺;張耳、陳餘及時得到消息逃跑,才撿了性命,逃出邯鄲。二人邊逃邊收拾散兵遊勇,得了數萬人,逐漸緩過神來。

張耳的門客給出主意:你張耳和陳餘本不是趙國人,當前遭遇失敗,不易受到趙人的擁戴。不如尋找趙國舊諸侯之後,立為趙王,則新趙王感恩,趙國人感義,如此可以建立功業。

張耳、陳餘便在民間找到原來趙國貴族的後人趙歇,立為趙王,以邯鄲北邊的信都為國都。

李良來攻,張耳、陳餘大敗李良。李良佔不得便宜,歸降章邯。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七、鉅鹿之戰

秦將章邯自陳勝起義以來,領兵討伐,先後打敗陳勝三支主力周章方面軍和吳廣方面軍以及項梁方面軍。他的戰略是,邊走邊打,哪裡有火去哪裡撲火。章邯見黃河以北趙系義軍發展迅猛,兵鋒隨之北指。渡過黃河,前進至邯鄲。在章邯眼中,義軍不過是群田鼠,遂採取逐鼠填洞的戰術,一邊攻擊,一邊毀掉當地的城池,讓義軍無險可防,無城可守,在曠野中被逐次絞殺。他驅趕當地人民,南遷至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又動搖了趙系義軍的群眾基礎。

張耳與趙王歇走投無路,躲進鉅鹿城。秦將王離,名將王翦之後,率軍圍困鉅鹿。陳餘收集常山郡的散兵遊勇,得軍數萬,駐紮在鉅鹿之北,不敢前進。

章邯負責後勤補給,駐邯鄲南,在漳河與邯鄲間築起一條大道,兩側築牆防禦,運輸糧食供給王離。

王離兵多將廣,糧草充足,緊攻鉅鹿危城。城內兵少糧食幾乎吃盡。張耳數次派人請陳餘增援。陳餘自度難敵秦軍,不肯前進。張耳困守數月,情緒幾乎崩潰,把怨氣撒到陳餘身上,派張黶、陳澤去斥責陳餘。

張黶二人偷偷出城,逃入陳餘軍中,見了陳餘,很不客氣,說:“右丞相張耳託在下捎話‘我與你陳餘本是刎頸之交,如今大王與我張耳旦暮且死,而你擁兵數萬,不肯相救,你的所謂同生死到哪裡去了?如若你信守昔日同生死的諾言,為何不與我一起抗擊秦軍?幸許還有一二分勝算!’”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陳餘聽了,挺委屈,答道:“我按兵不動,主要考慮寡不敵眾,進軍無異於白白送死。我不與張丞相共死,只是為了將來為大王、張丞相報仇。今若一定共死,不過是以肉委餓虎,有什麼用!”

陳餘的話有道理,但大王和張耳又不能不幫,張黶二人也左右為難,只能說:“現在情勢危急,還考慮什麼,為了講誠信,你死也得出兵!”

陳餘無奈,撥出五千人馬給張黶、陳澤。二人帶著五千人,衝向敵陣,瞬間就被秦軍吞沒了,像一盆水潑向大漠。

秦軍圍困鉅鹿,燕系義軍、齊系義軍、楚系義軍都來救援。張耳之子張敖也湊集萬餘人的部隊來救。不過,各系義軍,包括張敖,都駐紮在陳餘營旁,誰也不願意先出擊救鉅鹿。只有楚軍統帥項羽,在邯鄲不斷與章邯交戰,幾次截斷秦軍的糧道。王離的部隊立即陷入饑荒,士氣低落。

項羽趁勢北渡漳河,破釜沉舟,與章邯決戰,大敗秦軍,章邯敗退。這時,其他義軍才敢圍攻王離率領的秦軍殘餘,活捉王離。王離剛烈,找個機會自殺殉國。

這一仗,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決戰,徹底打敗了秦軍主力,此後秦廷一蹶不振,直至滅亡。這一仗,也救了趙王和張耳。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八、反目成仇

無論出於任何動機,陳餘見死不救是無法掩蓋的事實。張耳怒,陳餘尷尬。

驚魂甫定的趙王歇、張耳出了鉅鹿城,先感謝各路義軍。張耳見了陳餘,氣不打一處來,痛斥陳餘,又問張黶、陳澤安在?

陳餘道:“張黶、陳澤非要讓我派兵救援,無奈之下,撥給他二人五千人馬,早陷沒秦陣了!”

張耳冷笑道:“怕二人並非秦軍所殺,而是你大將軍所為吧?”

陳餘有苦難言,況且本身也慚愧難當,只得叉開話題,說:“沒想到張丞相對我如此怨望。我陳餘難道是貪戀兵權的人麼?”說罷,解下大將軍印信,推到張耳懷中。

張耳登時驚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接受印信。

陳餘轉身去了廁所。

張耳正在發愣,手下一個門客走過來,悄聲道:“丞相,臣聞‘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今陳將軍把兵權交給你,你不收,違背了天命,不祥啊!快收下!”

張耳想了想,拿過印信,掛在腰間。正掛著,陳餘回來,看到這一幕,悲憤難耐,起身離開。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張耳持將軍印信,把陳餘手下的幾萬軍隊收為己有。陳餘帶著幾百個親信,離開張耳,跑到河澤中漁獵度日去了。

從此,二人反目成仇。

九、痛下毒手

趙王歇再次回到信都做趙王。張耳獲得趙系義軍的指揮權,隨從項羽入涵谷關進軍咸陽。

這時,劉邦已經佔領了咸陽。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項羽坑殺二十萬章邯降卒,鴻門宴,項羽入咸陽,誅殺秦王子嬰,火燒阿房。

大秦被推翻了,革命成功了。項羽以盟主身份分封諸侯,主持切割天下這塊大蛋糕。

張耳昔日多所交遊,朋友多,人緣好,大家都為他在項羽面前說好話,項羽也素聞張耳賢名,遂把趙國劃出大片土地給張耳,封常山王,治信都。如此信都除了趙王歇,還有常山王張耳。

陳餘真的寄情河澤漁獵嗎?沒有。他的門客不斷遊說項羽,為他邀功請賞,說陳餘與張耳一同為趙國的解放做出貢獻。項羽稍加思慮,認為陳餘雖有功,但未跟隨自己西進咸陽,況且聽說陳餘目前在滄州南皮縣一帶遊逛,於是便把南皮等三縣土地分給他,封他做了侯。又遷徙趙王歇居住在代地,一個北部偏僻的小縣。

陳餘大怒不己,道:“我與張耳功勞一樣大,張耳封王,我卻封侯,項羽不公平!”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面對分配的不公,陳餘決定要折騰一番。

陳餘力量不足,派出使者夏說聯合齊王田榮。田榮不服項羽,有反楚的打算。夏說傳遞陳餘的話對田榮說:“項羽分封諸侯不公平,把好的土地分給自己的親隨部將,把原來的六國諸侯都遷往偏僻地方。望齊王借給我軍隊,連同我南皮三縣的軍民,願為你齊王效勞!”

齊王田榮也打算找一個反項盟友,就借給陳餘兵馬。陳餘劍鋒直指張耳,他傾巢而出,進擊張耳。張耳兵敗,投奔劉邦。此時的劉邦正忙著爭奪函谷關內的土地,軍閥混戰,鬥得不可開交。聽說張耳來投靠,大喜。

陳餘重新佔領趙地,迎回趙王歇。趙王感激陳餘,讓陳餘做代王。陳餘並不去代地上任,而是留在趙王身邊輔政,他感覺趙王過於懦弱,有必要輔弼。陳餘成了趙地實際的統治者。

次年,劉邦攻打項羽,拉陳餘入夥。陳餘回道:“合夥可以,先殺掉張耳!”

劉邦無賴成性,辦事不講什麼誠信,他找了一個和張耳相像的人,砍了頭,送給陳餘。陳餘沒心機,信以為真,出兵幫劉邦擊項羽。結果劉邦在項羽老巢彭城一敗塗地,驚慌逃竄。陳餘發現張耳沒有死,怒與劉邦決裂。

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他們沒決裂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嗎?

次年,劉邦與項羽的爭鬥已經逐漸進入決戰階段。劉邦自己領兵與項羽在南線對畤,任用韓信為大將軍,率軍沿北線一路向東,先攻佔魏系軍閥的地盤,兵鋒直指趙系的陳餘。而張耳,是韓信北路軍的副手。張耳與陳餘在井陘相遇,雙方都仇紅了眼。

韓信使出著名的背水陣,擊殺陳餘,又誅殺趙王歇。劉邦順勢立張耳為趙王。張耳成了趙系最終的獲利者。他的王座之下,刎頸之交的昔日好友陳餘,已成枯骨。

張耳又過了兩年,病死,王位傳給兒子張敖。張敖娶了呂后的女兒為妻,在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多少給了自己一些安全保障。

十、陳餘祠

今日,我遊覽位於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口,當年發生背水一戰的地方,竟然發現此處留有一座陳餘祠。祠堂對他的評價很高,說是為趙王盡忠死節,是剛烈之士。當地人為他建祠,可見他還是受到歡迎的。

但是,對於這樣一位古來賢士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果永無定論,還要靠各位看官自己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