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孝经》郑注残片

唐代《孝经》郑注残片

《孝经》是中国历朝历代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它以孝为中心,集中阐释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自问世以来,《孝经》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文帝时,《孝经》置博士,被立于学官。唐代,《孝经》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阐述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阶层的孝、庶人之孝等。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中有一件古注《孝经》残叶,新疆和田出土,唐写本,残存七行。其全文:“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恰为阐述卿大夫之孝的《卿大夫章》后半部分。其小字双行的注文为汉代经学家郑玄所注。

唐代《孝经》郑注残片

△国家图书馆藏《孝经》残片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高密市)人。自幼聪慧,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十八岁任乡啬夫一职。曾入太学攻《公羊春秋》《三统历》及《九章算术》,后又先后从张恭祖、马融学古文经。郑玄之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氏所注《孝经》于晋元帝大兴年间(318—321)始立于学官。南朝齐沿袭晋制,梁则与孔安国传并立。北朝则通行郑注。唐初,郑注流传到西域。唐开元年间,唐玄宗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天宝年间,诏令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中唐以后,由于唐玄宗御注得到广泛尊崇,郑注逐渐衰微,宋末遂亡佚。清及近代,学界有多种辑佚之作。

唐代《孝经》郑注残片

△郑玄像

唐代《孝经》郑注残片

△国家图书馆藏郑注《礼记》

唐代《孝经》郑注残片

△英藏唐玄宗注《孝经》

和田出土的《孝经》郑注残片,充分反映初、盛唐时期该文献在西域的广泛流传,对于研究唐代经学史与西域历史文化有较高文献价值。《孝经》郑注自宋末亡佚后,近代仅敦煌藏经洞及新疆有残卷出土。敦煌遗书中保存有郑注九件,郑注义疏一件,辅以其他资料,几乎可辑得郑注全书。而敦煌遗书郑注写卷现均藏于英法俄三国,此件残片为国内仅存,异常珍贵,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6967)。

唐代《孝经》郑注残片

△法藏郑注《孝经》

唐代《孝经》郑注残片

△法藏郑注《孝经义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