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的侧福晋

讨论清代王府侧福晋的话,我们要进行时代的划分,将清初划出去,单独讨论。这是因为清初的时候,受到女真传统多妻制度的影响,清初侧福晋的来源和身份和清中期之后的不大一致。

清初的侧福晋与多妻制度

在清代入关之前,女真贵族中尚且存在有多妻制度的习惯。所谓多妻制度,即指一位贵族男性,可能同时拥有数位具有嫡妻身份的配偶。这不同于清代入关之后开始定型的“一妻多妾”制度。

在后来可以见到的清代《玉牒》中,我们可以发现清代高等皇族的妻妾分为三种身份,即嫡福晋(嫡夫人、嫡妻)、侧福晋(侧夫人)、媵妾。其中在嫡福晋有复数的情况下,一般以“嫡福晋”、“继福晋”、“二继福晋”等称呼来区分,由此可见,这些嫡福晋是“先亡后娶”,即原配娶来之后去世,才继娶继配。而一些清初的高等皇族的信息,则不是这样书写的。比如在《玉牒》中,睿忠亲王多尔衮的妻妾信息是这样记录的:

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继福晋佟佳氏尚书孟噶图之女。三娶福晋扎尔莽博尔济吉特氏根杜尔台吉之女。四娶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拉布希西台吉之女。五娶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索诺穆台吉之女。六娶福晋朝鲜李氏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妾察哈尔公齐特氏延布图台吉之女。妾博尔济吉特氏杜思噶尔卓农台吉之女。妾济尔莫特氏邦武图之女。妾李氏李什绪之女。

这里可以看到,从嫡福晋到六娶福晋,睿忠亲王多尔衮先后有六位嫡福晋。按照清中期之后《玉牒》记录的习惯,应该认为睿忠亲王多尔衮“先行后继”的有六位嫡福晋,而实际上,这种记录的意义只是证明六位福晋的“娶进”顺序,所以没有提出是“三继福晋”,而是“三娶福晋”。后世的研究也证明,这六位福晋中,有好几位是同时在世的。这便是多妻制度的遗留。

这种多妻的习惯,在太宗皇太极时期,便有意进行整理。他明确提出,“于诸福晋中选一人为嫡福晋”,而“其余福晋”则即是最初的侧福晋的来源。故而,清代入关前已经清代入关初期,有一些侧福晋其实原本是多妻制度中的正妻,却在从“多妻制度”到“一妻多妾制度”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了侧福晋。

但是这是由于侧福晋有这种特殊的身份,所以她们的地位虽然是不如嫡福晋,却是远远高于普通媵妾的。这也直接造成了清初给侧福晋定仪制之时定的极高。清代规定,亲王侧福晋的冠服仪制比拟郡王嫡福晋。郡王侧福晋的冠服仪制比拟贝勒嫡夫人。其等级之高,显而易见。

另外,清初还有一些侧福晋出自王府属人。清代王府有属人有包衣,属人属于外八旗,包衣属于内八旗,以私属性而言,属人的私属性低于包衣,但是单从旗分上而言,属人的身份高于包衣。故而清初有一些王府的侧福晋,直接源自王府属人,她们与清初的侧福晋一样,身份一般比纯粹媵妾出身的妾室要高得多。

关于清代的侧福晋

醇贤亲王侧福晋刘佳氏朝服像 这里可以看出仪制之高

清代中期之后的侧福晋

经过康雍两朝的努力,一方面多妻制度基本消亡,另一方面属人制度也开始仅存名义,没有了“多妻”和“属人出身”的侧福晋,地位便直线下降。到了清中期之后,清代的侧福晋实际上变成了媵妾的一种恩荣。但是仍然与侧福晋的来源有关系。

入关后的体制之中,侧福晋的命运主要是根据出身来看的——即三种来源。

第一种来源,也是最为普遍的,是本府包衣的女儿。清中后期的王公妾室,若是未分府的皇子,妾室多是上三旗包衣,若已经分府,妾室则多数是本府包衣。由于王府包衣身份固定,要给主人家中服役,所以包衣的女儿经常就是府里的丫鬟,很容易被收房。收房之后,如果生育了子女,便可以被王府加恩,向宫廷“请求册封为侧福晋”,俗称为“请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讲,包衣出身的妾室封为侧福晋,生育子女是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种来源,比较罕见,是买来的家奴。清代制度上是不允许王府买卖人口作为妾室的,但是似乎在执行上相当宽松。晚清口述中,很多侧福晋都是买来的民人,一般小时候就买来,慢慢调教,经常是买来当丫鬟的,从丫鬟再被收房,生育了子女后,然后再“请侧”为侧福晋。与第一种来源一样,生育子女是最重要的基础,另外,从宗人府的档案来看,这些人在报户口的时候,都是作为府里包衣之女呈报的,所以在官方名义上,与第一种来源是相同的。

第三种来源,是宫中特恩赐予的。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一般只出在皇子或者皇孙的家庭内。这种妾室一般有一定的出身,甚至出身可以和一些嫡福晋的家世所比肩。她们很多都是直接作为侧室被赐予的,所以是否生育并不重要。这种侧福晋一般也比前两种侧福晋地位要高。

我们可以以清中后期的醇贤亲王奕譞为例,看看当时王府侧福晋娶入、册封的情况。

醇贤亲王第一侧福晋叶赫颜扎氏。她是正黄旗包衣人,名玉娟,字筠僊。光绪五年由内务府秀女中赏给醇贤亲王为妾室,光绪七年病故,卒年十八岁。

这位第一侧福晋叶赫颜扎氏,是在去世当年的十一月追封为侧福晋的。

醇贤亲王第二侧福晋刘佳氏。她是镶白旗包衣人,号翠妍。同治六年生人。1925年4月卒。

这位第二侧福晋刘佳氏,在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醇贤亲王第五子载沣,所以在光绪九年十月二十一日,醇王府行文宗人府,这样写道:

醇亲王侧室刘佳氏请封为侧福晋。

这里也可以看到请封侧福晋其实只是行文里一句话的事情。

醇贤亲王第三侧福晋李佳氏。她也是镶白旗包衣人。同治八年九月初十日生任。1928年11月卒。

这位第三侧福晋李佳氏,在光绪十三年十月初九日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醇贤亲王第三女,所以在光绪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醇王府行文宗人府,将其请封为侧福晋。

另外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其一。按照清中后期的记录,侧福晋是没有“丹阐”的,所谓“丹阐”即是娘家。侧福晋没有“娘家”,她所生育的子女的“姥姥家”,永远指向的也就是嫡母的家族,而绝不会是生母的娘家。这点十分重要。

其二。清代对高等皇族的侧室数量有要求,比如说亲王的侧福晋一般是四位。受到这种影响,各府“生活上”的侧福晋和“官方上”的侧福晋有的时候不一定一致。比如说,某个王府内同时有五位侧福晋,府中也的确是这样称呼的,但是在官方档案上,这五位里却只有三位真正被“请侧”过。这种生活和制度的差异也十分有趣。

关于清代的侧福晋

照片中央所坐两人,左侧为醇贤亲王第三侧福晋李佳氏,右侧为醇贤亲王第二侧福晋刘佳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