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探訪屈原墓:十二疑冢護詩魂,愛國情懷永流傳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在湖南汨羅江前,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滿懷憤然與絕望,自絕於這冰冷的江水中。這位詩人便是屈原。

他滿腹才情,瀟灑不羈,用浪漫的筆墨抒寫了《離騷》《九歌》《天問》等詩歌,寄託自己的愛國情懷與憂國憂民。然而,現實無情的打擊讓他一腔忠君愛國的抱負無處施展,眼見著自己的君王昏庸無道,自己因因奸佞讒間被貶為“三閭大夫”,家國勢弱逐漸覆滅於秦,心中只留絕望。最終,這寒冷的汨羅江成為自己的歸宿,屈原將自己的生命留在一年當中最是火熱的端午節中。

端午節探訪屈原墓:十二疑冢護詩魂,愛國情懷永流傳

自此,屈原成了端午節不得不提起的一個人,無數的人在五月初五這天紀念這位愛國詩人。他的生命結束已久,靈魂卻不朽至今。

五月初五紀屈原

端午節是流傳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又叫做“龍舟節”、“詩人節”,自古以來,便有端午節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習俗。相傳是因為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日投江自沉,聞風趕來的百姓痛哭不捨,他們抱著一線希望,划船趕去營救,因為擔心屈原的遺體被江中的魚蝦啃噬,所以在划船營救的同時,包好粽子投向江中餵魚蝦,希望這些魚蝦吃了粽子之後,讓屈原的遺體完好無損。由此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探訪屈原墓:十二疑冢護詩魂,愛國情懷永流傳

然而,一代愛國詩人終究難逃魚蝦啃噬,相傳屈原遺體在十日後方被打撈而起,頭部不幸被大魚咬去一半。有一名叫女嬃的女子為屈原配上半個金頭安葬於汨羅山,留下了“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頭”的傳說。

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用以紀念屈原,讓他的愛國情懷在百姓的紀念中流芳百世。

端午節探訪屈原墓:十二疑冢護詩魂,愛國情懷永流傳

十二疑冢護詩魂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甚菽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毛澤東短短的一首《七絕·屈原》似乎還能看到屈原當年一躍衝向汨羅江的決絕,那種以死明志的愛國之心,能夠穿越歷史的長河,在今日的世界裡劃下痕跡。

探訪屈原墓,在湖南汨羅市城北玉笥山東5公里處的汨羅山頂上,12座錯落而立的高大墓冢,不無在訴說著世人對這位愛國詩人的懷念。

端午節探訪屈原墓:十二疑冢護詩魂,愛國情懷永流傳

端午節探訪屈原墓:十二疑冢護詩魂,愛國情懷永流傳

遙想當年汨羅江上,屈原魂歸水流中,女嬃為其配金頭葬於汨羅山上,常伴青山綠水。結果,在“金頭”巨大的誘惑之下,竟然有楚國反對屈原的貴族,藉口掘墓鞭屍,欲奪金頭,引得百姓驚怒非常。女嬃聞之,便以羅裙兜土趕築疑冢,周圍的百姓紛紛前來幫忙,一夜之間修起了形似小山的11座疑冢,保護了屈原之墓。

端午節探訪屈原墓:十二疑冢護詩魂,愛國情懷永流傳

端午節探訪屈原墓:十二疑冢護詩魂,愛國情懷永流傳

而今,在汨羅山上12座墓冢塋塋而立,真正的屈原之墓究竟是哪個已無法考證。唐代杜佑《通典》有載:“羅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餘字滅。”清代乾隆版《湘陰縣誌》亦載:“汨羅山在縣北七十里,汨羅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今日在汨羅山約兩平方公里的山間,確可見一座最大的墓冢位於趙家衝後,高6.5米、底徑30餘米,墓前有清同治六年(1867)刊立的石碑:“故楚三閭大夫之墓”。其餘十一座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立有“三閭大夫之墓”的石碑。

觀那十二座疑冢巋然聳峙山間,好似挺拔無畏的衛士,默默守護者屈原的靈魂,而一代詩人的浪漫詩篇和愛國情懷,跨過了歷史的漫漫長河,留下了不朽的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