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生命并非永不放弃

我花了一个早晨一个中午的时间读了这篇2万6千字的长文。文章象流水账一样的平实、理性,有充满了对家人的责任与深切的关心,作者自己也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生命并非永不放弃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生命并非永不放弃

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也都需要我们却思考。但我感触最深的是两点——

1.一个成年人怎样面对家庭危机

当一个人成年后尤其是接近中年,就会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就要有能力承担家庭的责任以及应付突发而至的家庭危机。

一个人成年是家庭的最强者,身体强壮、有经济能力。而此时的父母已经老迈、孩子尚未成年,都是弱者也都没有或者渐渐失去创造财富的能力。这个时候,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个成年人顺水推舟就要承担三代人的责任。

一个小家庭,就是一个小型企业,而这个顶梁柱就像CEO。当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家庭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可以自行运转。大家按部就班的生活着,每个人完成自己的职责,上班、上学、赚钱、生活。

任何一个人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被打乱,就成了家庭危机。也许这场危机源头就是一场流感,也许是出门不小心出了意外,也许是其它积劳成疾。现代的中国没有战争,而改变一个家庭最多的可能是疾病和意外。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掌门人、顶梁柱的能力了。

要能调动资金。我们可以是金钱如粪土般清高,但当泰山压顶时,也许金钱能解决很多的问题。能调动,首先要储备,也就是一个成年人要积极努力的赚钱,维持基本的生活、孩子教育、未来养老,也能应付家庭危机。作者虽不大富,但有一些财富可以动用,关键时刻可以考虑卖房。

要能调动人力。未来的家庭都是少子女的,在完全社会化护理、育儿、养老还不现实的时候,有亲戚朋友帮忙总是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的,所以各种亲戚关系要维护好。文章中的虽然岳父有两个孩子,但调动了七大姑八大姨来帮忙。

冷静思考、通盘指挥。最关键的是,在发生家庭危机的时候,要能冷静的思考、能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

很多事人生中只遇到一次,而且不能预先彩排,比如家人的葬礼。这种事情非常考验临场发挥的机能。

在危机中,所有的事情交织在一起,一团乱麻,而一个处于顶梁柱地位的人,要淡定、要有条不紊指挥各方。

这不就是一个CEO吗?

2.好好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当遭遇大病重病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选择

文章中读者写了一段话:“有空了我就写遗嘱,制止花钱给我上刑!” 话说的坚决,但心里没底。万一自己被镇静了: 1)亲属想咋整我可没办法; 2)医学上手段太多,不可能穷尽所有“酷刑”; 想来想去,只有减少保险额度,没钱了也就不会有人上刑了。

这一段话真的值得医和患双方好好的思考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生命并非永不放弃

其实类似的医疗办法越来越多,医学花大价钱、大力气去延长生命的长度,这些钱只有一部分医保、商保承担,其余的要患者、家属自己承担。因病致贫,这不完全是医疗体质的问题。医学上的手段太多了,手段这个词第一反应不是说治病,而是说渣滓洞中上刑的手段。考验的不仅仅是意志,也是经济能力。

家属能决定吗?

自己能决定吗?

有时候能,有时候不能。意识清醒时可以做主,意识不清醒,无法做主。患者自己作为一个完全不懂医学知识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情况竭尽全力就会有希望,什么情况下拼尽所有也毫无希望。

医生能决定吗?

记得,我妈妈肺癌晚期重病卧床期间,已经陷入意识不清,弥留前一段时间夜夜烦躁,不能入睡,很难判断是否是疼痛还是神经系统的问题。用了镇痛药、吃了输了安定、舒乐安定后依然不能镇静。找医生,医生说“换其他药物也许有效,但也有可能在睡眠中人就走了,你能接受吗?”我刚想点头,表现出我能理解能配合,只要让妈妈不那么痛苦。但我还没有来的及把头点下去,医生接着说:“反正我不能接受”。一句话给我做了道德审判,感觉我能接受妈妈离开我这个事实是多么的残忍、不孝,而再要求医生换更好的药物就有更加残忍的念头一样,让我不敢开口有所要求。

现在的医疗环境,医生确实在为延长人的生命在努力,但同时处处都要避责,不敢为患者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

最后我想说的是——永不放弃这个词对生命并不合适,总有一天要放弃生命。

所有的人,当你作为患者或者家属的时候,首先要好好思考生命的意义。其次要给你的医生适当的宽松的条件,让他敢为你做出正确的决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