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戰爭,究竟因誰而起?

科索沃戰爭,是一場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科索沃戰爭也是文明衝突的結果,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三個信仰文化的衝突。巴爾幹半島歷來是政治宗教戰爭的導火索。而科索沃幾乎就在巴爾幹半島的中心。這場戰爭整整從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

科索沃戰爭,究竟因誰而起?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這場戰爭中對南聯盟共動用海軍艦艇55艘,投入各型飛機1 200架,發射、投擲各型導彈和炸彈2.3萬餘枚,經過78天的高強度空襲,據北約統計,空襲使南聯盟的主要生產能力下降2/3,煉油能力全部喪失,炸燬或嚴重損壞了南聯盟41%的軍用油庫和75%的軍民兩用油庫。南聯盟的現役兵力共11.4萬,軍事力量是北約的1/39,綜合力量是北約的1/696,南聯盟以如此懸殊的力量抗擊以美國為首的19個軍事強國,北約深信“兩個晚上空襲足以解決問題”。但是,南斯拉夫人民的頑強抵抗使原以為“兩個晚上空襲足以解決問題”的戰爭,卻足足持續了78天。

科索沃戰爭,究竟因誰而起?

那這場戰爭是如何興起的呢?1996年,阿族激進分子成立武裝組織“科索沃解放軍”,開始了運用暴力手段的分離運動。面對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維奇為首的南聯盟和塞爾維亞當局採取強硬鎮壓措施,派遣大批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進駐科索沃,試圖消滅“科索沃解放軍”。這樣,在波黑戰火逐漸熄滅的同時,科索沃的戰火卻越燃越旺,1997年以後不斷髮生武裝衝突事件,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30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

科索沃戰爭,究竟因誰而起?

​科索沃危機的快速發展使得力圖控制巴爾幹局勢的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到非常不安,它們不能容許南聯盟的行為干擾冷戰後世界新格局的構建,同時它們也圖謀借這一危機的處理排除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被西方體系視為異己的米洛舍維奇政權。

因此,從1998年底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科索沃危機,北約與南聯盟的矛盾逐漸成為了主要矛盾。後來經過多次調節,在談判陷入僵局後曾一度休會,1999年3月15日復會,阿族代表於18日簽署了協議,但塞爾維亞方面仍然拒絕簽字。3月19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