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一所平凡的中學,1年B組即將迎來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們肆意吵鬧,殊不知一場綿亙數月的風暴正向他們襲來。級任教師森口悠子(松隆子 飾)全然無視這片混亂,靜靜地向學生們做出最後的告白。這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可愛的女兒(蘆田愛菜 飾),然而女兒最終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認定這是一起意外,森口則認定女兒死於班上兩個學生之手。她不動聲色地指責著犯人A和B,並宣佈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復仇。在此之後,森口辭去教師職務,1年B班的學生也心懷惴惴迎來了春假。新學期開始,殘酷的風暴襲向了這群無知無畏的少男少女……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告白》是有良心的推理作品,殺人者荒唐,但有社會成因,復仇者冰冷,但意在警世。故事人物不多,但格局很大。段落和角度海量,但敘事效率很高。和許多強調謀殺手段奇技淫巧的故事相比,這是真正關注現實,不落俗套的好故事。從神職者到傳道者,森口從未單純的理解善意,在她冰一樣淒涼的心裡,世界就如電影中的教室那樣,是泛著深藍的鉛色。於是在這個黑板般熟悉的小世界裡,她開始說出真相。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電影中,每個人的告白不約而同掀開了人性底層最陰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學生的女老師(她無法接受殘酷殺害她四歲女兒的學生在法律的保障下毫髮無傷);從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A(他得不到母愛,因而任意踐踏他人的生命);膽小如鼠卻犯下大錯的自卑少年B(他想證明自己並非別人眼中膽怯無用的少年);一味溺愛兒子少年B的母親(兒子犯下滔天大罪,她仍堅持兒子只是被不良同學帶壞);品學兼優卻陰暗無比的少女(她看清了人強悍背後的軟弱,卻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他們每個人看起來都與常人無異,內心的告白卻都如此驚人,這就好比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陰暗,陰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傷口:童年的創傷,成長過程的陰影,以及被人殘酷對待的烙印。當陰暗毫無遮掩的被攤在陽光下,心中的弱點也將一攬無遺,赫然發現殘酷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受傷的靈魂。無法接受自己不被愛的事實,因而奪人所愛,傷人所愛。然而,受傷並不能變成傷人的藉口,一個必須藉由傷害別人以證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顯了他的自私與脆弱。

我想起電影第一個讓我不寒而慄的畫面:松隆子以平靜的語氣對臺下學生講述女兒被殺害的過程,學生們只稍試停頓,又繼續嬉鬧。彷彿只是死了一隻螞蟻那麼簡單,對他們並不造成任何影響。那種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不難理解為何會有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只要不是欺負到自己頭上,他們沒有任何感覺。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沒有感覺,怎麼可能感同身受;沒有感覺,有時連冷眼旁觀都覺多餘。那種集體的冷酷,開始由內而外不斷幅射,故作強大的軟弱者,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被欺負到底的人,則以扭曲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於是,大錯鑄成。

可笑的是,在法律的保護之下,未成年的他們即便被判定有罪,也能輕而易舉的重返社會,隨時隨地都能得到重生的機會。

因此,本來就對生命的存在沒有感覺的他們更加有恃無恐,傷害他人,以別人的痛苦為樂,竟變成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以此邏輯推想,殺一個人真的沒什麼。

而造成青少年如此冷漠偏差的幫兇不是別人,正是整個社會與家庭。

法律的偏袒,家庭的溺愛,再加上學校的縱容,使他們無需為自己的犯行付出代價,甚至不覺自己有錯,並習以為常的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少年A虐待貓狗,傷害別人,只是為了得到他最愛的母親的注意;少年B殺害小女孩,誰叫所有人都說他沒用。少年B的母親不但不怪他,反而責怪別人對他兒子的不公平對待。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他們都是潛意識上的“被害者”,得不到別人的重視,感受不到愛,進而變成加害者,但心裡感覺被傷害,不代表可以任意傷害別人,取走別人心裡重要的東西。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藉口;錯了,就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所有以自我為出發點對他人進行的迫害,都不該輕易獲得原諒,這不是幾歲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告白》所有海報裡,最棒的一版還是港版,最顯眼的元素就是松隆子的大臉和右下角的三級標誌,以及正下方令人咋舌的簡介:“初中生妄殺4歲幼童,女教師課室落毒復仇。”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告白》是推理小說,它選擇了這種全第一人稱的極端體裁,作者始終在感性和理性間強悍的掌控力。在書中你可以通過每個人第一人稱的告白,清楚地看到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的結果,這就是最強的真實,沒有謊言的採訪記錄。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校園的問題在哪裡,湊佳苗筆下的校園不是活祭的地獄,更像一個大家都走錯門的尷尬集散地,每個人都為了擺脫無窮的尷尬和孤獨感用盡全力交流著,這是校園本質的可怕之處。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中島哲也是當代日本最好的視覺系導演,《下妻物語》《松子被人嫌惡的一生》如此乖張的畫面風格卻被表現得流暢合理。在電影版《告白》裡,卻花了很大的心思降低用色,強調光暗對比,用心敘事。可稱為中島迄今為止各方面最收斂的電影。

改編《告白》最難的是,小說選用第一人稱,且敘述緊湊,這份真實的力量吸引讀者讀下去。普通照搬並非不行,但無法重現這種單向的娓娓道來,很容易改成特別悶罐的恐怖片。中島的辦法是用視覺來經營,不排除一些話外在發生的氛圍戲(如開場一段樓頂的欺負戲)非常技術活,鏡頭量極大,每一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告白的重心,但信息量恰到好處,剛好滿足第一遍就吃飽的需要。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另一方面,小說最大的優點在於將校園問題帶出校園,不以學生和教師或是教育體系的矛盾,簡單粗暴地下判斷,而是直面複雜的個人處境。這成了整部電影的指導思想,而且活學活用做的不錯。導演僅用了一些視覺化很強的場景來表現校園本身的氛圍,其它則重視了劇情的完整表現,這是中島的好習慣。

這部電影從色彩基調到情感基調都互相契合並和原作相得益彰。原作中單靠文字就能傳遞出的滲透骨髓的絕望和震撼,在中島哲也的手下得以原汁原味的呈現。

在書裡,情緒是循序漸進的。湊佳苗將當事人排列開,依次告白。沒有任何多餘而又累贅的渲染,只是平鋪直敘,做了什麼,如何做的,當時想的什麼,就是簡簡單單地,彷彿只是從口袋裡掏出東西擺在桌上一樣,一目瞭然。在不知不覺中,讀者就上了癮,逐漸變成了迫不及待要看到下一樣東西是什麼的癮君子。因此,那本並不算厚的書,在我不時屏住的呼吸下,翻到了最後一頁,直到看到最後一個字,渾身的雞皮疙瘩還沒有平復完全。

被折服的原因有很多很多,看似平淡的主線劇情下,還有細細密密地交錯。每一個告白者,都有讓人瞠目的秘密,這些告白者集合在一起,就變成了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讀者不知不覺就落入圈套,踏破第一層表皮後,接連踏破接下來的第二、第三層,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看完電影后的感受與看過書的感受是一樣的,前者比後者更立體。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電影的配樂是不得不說的一大亮點,它將矛盾衝突的激化,陰暗心理的膨脹烘托到極致。不協調感好像是黑色幽默,並沒有讓我產生跳戲的感覺。原聲集很早就下好,已經聽過無數遍,當時聽到AKB的《River》時,還是擔心這種旋律該如何嵌套進這樣的劇情中。看到電影的時候,看到鏡頭不時晃過美少女們身姿時,我被這種混沌又充滿吸引力的表現手法折服了。而開頭那段略顯俏皮輕快的《Milk》,顯而易見就是情緒的鋪墊了。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全片充斥著大量的慢鏡頭,特寫與中、遠景交叉營造落差感,背景音樂為慢節奏的曲子時,真的宛如是一首歌的MV一般。中島哲也對於砸落分散的血滴、泥水不厭其煩的用特寫來表現,綿長的好像能扼住頸口的氣氛被輕輕一挑,就從屏幕上瀰漫出來,籠罩出一個獨有的氣場。下村直樹的媽媽被直樹揮刀砍死的鏡頭堪稱美麗,慢鏡頭特寫將鮮血的軌跡都描繪了出來。松隆子在餐館與美月見面後離開的路上,Radiohead的《Last Flowers》響起,一遍遍的“believe”和著旋律,和著松隆子的步調,將復仇的決心和隨之帶來的痛苦,在松隆子精湛的演技下,甚至是溫柔和緩慢地傳遞給了觀眾。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片尾的修哉痛苦、慌不擇路,我驚歎於導演使用他發明的逆行鬧鐘來製造場景,那段爆炸逐秒倒退的鏡頭與修哉臉部的特寫交替剪輯,之後,鬧鐘突然正行,慢鏡頭不再,瞬間的速度使得修哉媽媽的慘叫都在火焰中戛然而止。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而再在這之前,松隆子冷酷地一句“我聽見重要的東西消失的聲音——”她從暗處走到慘白的光下,“不是‘啪!’,而是‘轟!’”在人心上的重錘分量十足。

《告白》:喪盡良知 道德未知 愛的教育?

而在最後,她屈膝在修哉面前,表情是猙獰與內忍交雜,對他說“從今天開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之後留下了足夠長的留白,從絕望過渡到放棄,松隆子失笑後黑屏,只聽見她的聲音——“開玩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