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些事情反过来做,效果好太多!

女娲造人的时候,把五官都堆在脸上,都对着前面,所以大部分人的性格,都是直通通的,不会拐弯抹角,就算在社会上历练了几年,也只会稍微委婉些。

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懵懵懂懂,饿了就吧唧嘴,再饿一点就哇哇大哭,大人就给上一点吃的,这样的方式不断重复,不知不觉的形成了潜意识,我们有什么需求,都会直通通的开口和伸手。

一直到后来,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搞得身边一地鸡毛才会明白,原来不是我想要,别人就会给我的。有时候人家给了,却带着附加条件,就像带着鱼饵的鱼钩,刺得我们血流不止,哇哇大哭。

难道我们就不要了吗?不是,凡是我们要的东西,对我们都很重要,虚名也好,金钱也罢,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认可,得到尊重。

那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些,并且不会失去呢?

《道德经》:有些事情反过来做,效果好太多!

老子悟道

《道德经》: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 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能弯曲才能得以保全 ,会收缩才会有可能伸展,低洼的地方总是容易被水充盈, 破败中总会蕴藏着生机,少取反而会多得,念头太多就会自我迷惑,所以圣人都坚守自己的本真来应对万事万物。不自我表现,所以很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才会得到彰显。不自我夸大,所以才会体现功劳。不自我封闭和矜持,才会得以长久。我不去争夺,所以天下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来夺走我的本真。古时候的圣人说:弯曲可以得到保全,怎么会是假的呢?你看,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啊。

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一个逆向而为的概念,这非常符合他提倡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的人,只看到事物的一个面,却忽略了另一个面,而另一个被忽略的面,才是真正可以利用的。当一个事物的“阳”面被利用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追求“阴”面的效果,这才符合“道”的要求和标准。“道法自然”也包含了这一层意思在里面。

《道德经》:有些事情反过来做,效果好太多!

我们会有些想不通,明明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得到,为什么要放弃?或者,我分明已经得到了,为什么要让给别人?这是因为“道”的要求和标准摆在那里。用句俗话来讲,好事不可能叫一个人全占了。“抱残守缺”和“不盈”就是对这种规律的一种处理方式。去追求不符合逻辑和现实的目标,最终吃大亏的就是自己!

我们打个比方,在一个公司,有个职员很牛,业绩碾压了全部人,到年底了,老总想要表彰他,于是找他谈话。我们来设立两个场景,一个是“正”的,就是他想要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另一个是“反”的,他放弃公司对他的表彰。

场景一:老总说:小伙子今年表现不错,公司高层开会,准备对你进行表彰,号召大家向你学习,你自己有什么要求啊?小伙子回答:好啊,我今年确实非常努力,成绩大家都看到了,我呢,正好想去买一台车,都看好了,就十来万,现在公司的奖励对我来说,是多多益善啊。老总呵呵一笑。最后啊,公司确实奖了这个小伙一台车,他也得到表彰了,心满意足。

场景二:老总还是和上面一样这么说,小伙子回答:今年公司业绩好,离不开公司领导指导有方,同事们勤奋进取,我个人只是运气好一点罢了,您如果想要表彰我,不如表彰所有一线员工,这样我觉得会比较好。老总最后也尊重小伙子的意见,是这么做的,小伙子也只是拿到一个几千块而且大家都有的年终奖。

大家猜结局是怎么样呢?

《道德经》:有些事情反过来做,效果好太多!

场景一的结局是:第二年,同事们都有意排挤这个小伙子,领导也觉得这个小伙子没有大局观,转而扶持其他有潜力的员工,小伙子的业绩一落千丈,不到年底,就只好跳槽了。

场景二的结局是:同事们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厚道,大家都愿意帮他,业绩也蒸蒸日上,领导也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大局观,有团队意识,于是便提拔他担任了一个部门的主管,事业越发红火了。

这就是老子提倡的“少则多”的最好佐证。我们在这个人与人互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处处有这种思维,懂得规避“物壮则老”这条规则。时刻保持一种不自满、不自盈的状态,人生的天地,自然开阔得多,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