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如何導致了“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1941年5月7日至5月27日,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國軍重兵把守的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南部),史稱“中條山戰役(中條山會戰)”。戰役的結果是國軍慘敗,被俘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中條山失守,而日軍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中條山戰役也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如何導致了“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蔣介石之所以稱中條山戰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一方面是國軍在中條山戰役中確實輸得太慘,另一方面則是自詡“完人”的蔣介石諉過於下的一貫作風。但實際上蔣介石才是中條山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人,正是他的“反共”政策導致了“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如何導致了“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首先,原來負責防守中條山的指揮官是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南省主席、蔣介石嫡系將領的第一名將衛立煌。在衛立煌的指揮下,國軍不僅在中條山數次擊敗日軍,還收復了鄭州。但由於衛立煌為了抗戰大局與八路軍精誠合作,抗拒“反共”政策,引起了蔣介石的猜忌。在中條山戰役之前,衛立煌被蔣介石調離並將其軟禁。

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如何導致了“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衛立煌被調離後後,親日派何應欽負責中條山的指揮。蔣介石臨陣換帥的決定導致中條山的國軍人心浮動,指揮出現了大問題。雖然後來蔣介石又起用衛立煌去中條山救急,但也無力迴天了。更可笑的是,明明是蔣介石臨陣換帥和何應欽指揮不力導致的慘敗,可失敗的責任最後卻算在了衛立煌的頭上。

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如何導致了“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其次,在中條山戰役之前的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策劃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掀起了第二次反共浪潮。為了一舉消滅抗日武裝,蔣介石從各地調集部隊準備進攻抗日根據地,其中就包括被稱為“中條山鐵柱子”的第四集團軍,導致中條山國軍的戰鬥力大幅下降,防禦體系也基本被打亂。

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如何導致了“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最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蔣介石便暗中與日偽接觸,試圖在實際上形成對敵後抗日的聯合圍剿。“皖南事變”後,蔣介石認為日本鬼子肯定會借勢向抗日根據地發動進攻,而不會進攻國軍。所以蔣介石才敢在打仗之前臨陣換帥,還抽調主力去反共。這種反共重於抗日的思維也導致國軍在中條山戰役中的各種準備都嚴重缺乏。

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如何導致了“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綜合來講,中條山戰役之所以成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蔣介石的反共政策是直接原因。而中條山戰役之後,日軍將原來部署在中條山方向的三個師團調往進攻敵後抗日根據地,使得敵後根據地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