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究竟是什麼?通過這組文章獲得啟示,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幸福究竟是什麼?通過這組文章獲得啟示,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幸福究竟是什麼……

編者的話:聯合國大會曾明確告誡: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生存挑戰,將不是汙染、戰爭、瘟疫,而是民眾的幸福感低下。如何有效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幸福究竟是什麼,該如何獲得?希望這一組文章能給您些許啟示。

幸福是超越自私與冷漠的人生實踐

學誠法師

世間講幸福,佛法談苦樂,兩者本質上是一致的,幸福的問題其實就是人生苦樂的問題。幸福感是人們對於生命苦樂的一種感受,我們往往將悅意、快樂的感受叫做幸福,反之則是不幸福。

我們總以為擁有財富就是幸福,事業成功就是幸福,感情甜蜜就是幸福,為了追求“幸福”,不惜付出很大的辛苦和代價。我們習慣於把自己的幸福寄託在外境上,寄託在某個人、某段關係、某項事物身上,然而外境紛繁複雜、變化無常,並非我們所能左右。一旦發生變化,我們所謂的“幸福”便會灰飛煙滅。這樣脆弱的“幸福”,並不是真正的幸福。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幸福”仿似沙上之塔、水中之月,剎那繁華、轉瞬即逝。

幸福不在遠方,就在當下。它不是外在的充實,而是內心的富足,是一種不假外物的自由和解脫。它體現為一種覺悟的智慧和慈悲的能力。當我們以智慧之光照破煩惱、開啟內心的光明時,當我們以慈悲之心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苦樂、傳遞人性的溫暖與喜悅時,我們已然在與幸福共舞。幸福不是具體的結果,而是我們不斷超越隔閡與對立、自私與冷漠的人生實踐,是我們的人生價值不斷彰顯、生命不斷圓滿的過程。

幸福源自一顆良善、清淨和感恩的心。因為這顆心,我們有能力去發現並覺知生活中的美好。佛法講心物一體,外在的人事物境其實是我們內心的展現和投射,“心外無物”,離開內心去尋覓幸福,猶如緣木求魚,註定無法求得。

阻礙人們獲得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一些不如意的外境會影響到我們對於幸福的感受和認知。如家庭不和睦、工作不滿意、身體不健康、生活沒目標等都會讓我們覺得不幸福。我們經常會陷於未得到和已失去的懊惱與追悔中,因為那些不如意的境界而抱怨、挑剔、指責,卻忘記了審視當下擁有的幸福。我們想要一座更大的房子,卻忘記自己並沒有露宿街頭;我們經常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卻忘記了他已經帶給我們很多快樂;我們覺得沒事的時候太無聊,卻忘記了應該去做些什麼。

幸福並不是一套高大上的理論,通過掌握幸福的規律、培養幸福的思維模式,我們就可以真真切切得到幸福。如,當我們不再把“別人的生活”當成幸福或成功的唯一標準,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生命的宗旨和目標;當我們不再把自己的苦樂繫縛於他人的存在,而是堅定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與追求;當我們看到別人比自己好時,由衷地隨喜、讚歎他人,替別人高興,而不是嫉妒、比較,抱怨為什麼自己沒有得到;看到別人遭受不幸時,生起慈悲心,隨分隨力地去幫助別人……這時便會體悟到真正的幸福。當幸福來自於內心中這樣一種自足的力量,而不是寄託、依附於外境,就不會被別人搶走。

幸福的因果非常直接,放下貪婪、嗔恨、煩惱的當下就能找回幸福。奉獻愛心、傳遞溫暖、付出努力的當下就能收穫幸福。持續不間斷地這樣做,就一生幸福。▲

幸福究竟是什麼?通過這組文章獲得啟示,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多用減法就可以輕裝上陣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事物演變的副產品。”這是佔據德國暢銷書總榜單榜首的新書《幸福不會不請自來》的一句諫言。近年來,歐洲圖書市場出現一股探究幸福的書籍熱潮,關於幸福的新書每年超過千種。

法國一本名為《三朋友探尋智慧之路》的幸福類書籍好評如潮。該書由藏傳佛教僧侶馬修·李卡德、心理學醫生克里斯多夫·安德烈和哲學家亞歷山大·羅廉合著。李卡德在歐洲享有“幸福僧侶”的美譽。“幸福不是巧合,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他認為,人應該將自己從仇恨、嫉妒、慾望和自我中心等消極情緒中解放出來,以慈悲、謙卑和善良指導自己,同世界和諧相處。這是終生幸福的關鍵。

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幸福就是所得比期望多一點,大合唱會使人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適當提高水果蔬菜的食用比重可有效提升其對幸福的感知等。

“幸福”還成為一些歐洲學校的學科。目前,在德國約有50所學校開創了幸福課。“發明”幸福課的德國弗裡茨·舒伯特研究所已培訓了500多名幸福課教師。 學生在課程中被要求學習如何感知自己的夢想和需求,制定目標並找到實現的路徑。

眼下在日本較為引人注目和獨樹一幟的幸福觀是“斷舍離”。如果你看過佐佐木典士寫的《我們不需要那麼多東西--從斷舍離進入極簡主義》這本暢銷書,一定會為他提出的這一特別的“幸福觀”怦然一動。書中有這樣一句話:simple is best.(簡單的就是最好的 )。人們往往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慾望中,每個人爭奪著屬於或不屬於自己的資源、金錢、愛,但到頭來很多人都有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無力感。他們根本的錯誤在於追求幸福時用加法,認為擁有越多越幸福,但縱使無數豪宅的億萬富豪也只能睡在一張床上。如果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用減法就能輕裝上陣,時常處於知足常樂的狀態。“將那些虛榮、貪婪、糾纏都統統斷舍離吧,你會迴歸本心,知道幸福在哪裡”。

日本保險公司“日本生命”最近做了一個關於“幸福是什麼”的調查。結果顯示:人們普遍認為幸福存在於五個方面:工作、人際關係、身體狀況、財務狀況、社會狀況。受訪者中也有人回答“有錢就有一切”。但一位受訪的28歲的億萬富豪女繼承人並不贊同。她說自己及很多富人朋友,從小到大都沒有真正拼盡全力去爭取過什麼,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更沒有過人的本領和強大的內心。日常生活除了買買買就是炫炫炫。“雖然我們有足夠的財力,但絕大多數人同樣不能掌控自己的愛情、友情、親情,常常感受不到幸福。”幸福究竟如何獲得?日本社會學家和宗教人士給出的答案一致:每天踏實地工作和生活,愛自己也愛身邊的人。簡言之:內心充實、敬天愛人。▲

幸福究竟是什麼?通過這組文章獲得啟示,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將生命資源均衡配置到最優

當代積極心理學權威馬丁·塞利格曼指出:今天,“幸福”這個詞彙已被濫用到無可復加的地步,世界關於幸福的定義有200多種。正如“天氣”這一抽象概念需要藉助溫度、溼度、風力、氣壓等多重可度量的客觀指標給予表述才有意義一樣,幸福也應該由多重可測量、可觀察的元素組成。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一方面,類似於實驗中的“小白鼠”,人類有超強的“逐樂”驅動;另一方面又不同於小白鼠,人類有“逐安”的內在驅動。“為樂而樂”不可持續,沒有“意義感”支撐的逐欲之樂轉瞬即逝,“過樂”之後是疲憊、空虛、悔恨。人還是要多做些“有意義”的、“實現自身天賦”的事,才能“心安”。

綜合先哲的智慧思考和現代心理學研究,幸福應該包括三重要素:第一,積極情緒佔比(即“感”);第二,認知的一致性和意義感(即“知”);第三,天賦的實現程度(即“行”)。“知行感”合一的幸福,才真實持久,立己達人。情緒心理學的主流觀點認為,一個人的幸福程度,約50%由基因決定,約10%由外在環境決定,約40%由主觀思想和行為選擇決定。鑑於基因一般不易改變,外部環境在短期內也很難改變,要想提升積極情緒佔比,最可行的途徑是改變個體的心智模式和認知格局。

腦科學的相關研究證實,要想幸福,讓頭腦多分泌“好東西”是關鍵。當代人運動不足,睡眠不足,靜思不足,職業選擇不遵從天賦,比較和競爭範圍的擴大使更多個體難以確立意義感……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積極神經遞質的分泌,進而阻礙個體的幸福感。我在《幸福經濟學》一書中給出“七藥方”: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通過靜思訓練存養“正念”,清除垃圾信息;“珍惜已有”的感恩練習;立大志,尋找“有意義感”的目標;“惟精惟一”的“心流”體驗;將“正念”磨鍊為認知習慣、情緒習慣、行為習慣。實踐好這些內容,將有助於提升個體的積極情緒佔比。

人類一切努力的最終目標是獲得幸福,經濟活動也不例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直接指出:不管經濟學如何發展,它最終要回答的是人類如何才會幸福的問題。在貨幣的度量衡面前,世界可以被簡化,但更可能被扭曲--追逐“效用最大化”被直白地實踐為追逐收入最大化,健康、親情、社會貢獻等“無價”被嚴重忽視。實際上,恰恰是這些無價的“非商品”,決定著生命的質量與意義。忽視“無價”會導致生命資源嚴重錯配。如何將人生中最為珍貴的資源--“時間”和“精力”等生命資源均衡配置於收入、名望、健康和人際(親情、友情、愛情)等諸多方面,使個體生命體驗達到最優,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以大學生為例,學校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品類繁多,各種講座目不暇接,世界各種頂級公開課不勝枚舉。配置好時間、精力資源絕非容易之事。大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急需分出部分時間從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優秀文化中汲取心靈力量,更急需練就“靜能安,動能專”的能力。學生只有“用心”學習,多些“真心”,少些被動;多些踏實,少些浮躁與忙碌,才能切實提升認知力、情緒管理力、行動擔當力。“三力”足,“正念”得固,“正行”得立,幸福人生才會基本鑄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