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盪了華晨寶馬?

還記得祁玉民履新時發給姐姐的短信嗎?

2005年,即將履新華晨集團董事長一職的祁玉民在趕往瀋陽的火車上,給姐姐發了這樣一條短信:“我在雨雪交加中,懷著難以名狀的複雜心情,去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單位去從事陌生的工作。”面對嚴重虧損的華晨集團,此次赴任十分突然且悲壯。但這一紙調令讓祁玉民不得不接受從政府官員到國企決策者的角色轉換。對祁玉民而言,商-仕-商這扇旋轉門並不好走。

誰動盪了華晨寶馬?

如今十二年已過,華晨汽車依舊未能脫困,倚仗寶馬集團持續輸血獲得盈利的華晨寶馬亦是危機四伏。

全面陷落的華晨寶馬

當年的華晨只是一個地方企業,靠生產金盃客車謀生,整體實力較弱,與寶馬合資從一開始就是實力懸殊。而寶馬之所以選擇與華晨合資,則是看重其在汽車行業一沒有技術、二沒有背景的短板,為日後奪取話語權、完全控制華晨汽車預留了空間。

回顧華晨悲歌

提起華晨寶馬,仰融是無法避開的過去,畢竟華晨寶馬合資項目的落地由他一手促成。如果說現任華晨集團董事長祁玉民的目標是成為一位踏實肯幹的實業家,那麼仰融則是資本運作方面的高手。20年前,瀋陽金盃憑藉“華晨汽車”成功在紐交所上市讓仰融一戰成名,華晨與寶馬的合資也正是在仰融的主導下應運而生,只是在華晨和寶馬正式簽約時仰融因產權糾紛一案已經遠走異國他鄉。另外,仰融離開時,由他主導的羅孚項目被終止,以賠付英方2億多人民幣違約金結束;然後雷諾項目叫停,導致向韓方奧斯丁模具廠支付的7000多萬人民幣無法收回……

誰動盪了華晨寶馬?

(原華晨中國汽車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仰融)

2002年到2005年底,仰融離開華晨之後,僅3年多的時間裡華晨高層管理人員頻繁換防。而祁玉民接手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繼續全面清理“仰融系”,最終保留下來的合資項目只有華晨寶馬,雖然他曾說:“仰融,是個人物”。

一夜推平仰融所建假山

據悉,祁玉民上任後先做了兩件事:在將仰融早前花費百萬建成的一座假山夷為平地後,隨即做出華晨退市決策,撤消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掛牌的美國存托股票(ADS)。理由為融資功能喪失、上市費用高昂,為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要改變戰略回內地融資。時隔多年,再去評價此事的對與錯意義並不大,對這兩件事進行二次敘述也不是為了“炒冷飯”。只是,如果可以倒回十年前,祁玉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不會猶豫一下?

誰動盪了華晨寶馬?

(現任華晨集團董事長祁玉民)

保留下來的華晨寶馬命運跌宕起伏

由於華晨和寶馬合資能帶領華晨汽車起死回生,具有特殊意義,華晨寶馬合資項目因此得以保留。縱觀其合資之路,以犧牲市場為代價換技術的策略確實讓華晨中國賬面上的數字好看一些,但是卻不可避免的帶來一系列隱患,在市場換技術的戰略部署下,德方寶馬集團一直牢牢把握住市場銷售權這塊“肥肉”,高層核心人員配備方面也一直由外方控制。華晨寶馬只能負責代工生產。而華晨對外宣稱“換來了”技術也僅是和寶馬集團“共享”,並非完全脫離寶馬集團的控制獨立生產;2017年底華晨旗下新晨動力斥資1.2億元從華晨寶馬收購的1.2L排量三缸發動機其實已經被寶馬集團棄之不用。即便是用在自主品牌華晨中華V7上的1.6T發動機,其原型也是寶馬集團多年前的淘汰品——N20發動機。

核心技術的缺失讓華晨寶馬失去了與德方寶馬集團博弈的資本,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華晨寶馬市場換技術戰略——失敗

雖然在祁玉民為華晨寶馬制定的計劃裡,合資不是目的,只是一個快速獲得資金扭轉頹勢的手段,但按照目前的情況看來,華晨寶馬的發展路線已經完全背離了祁玉民的初衷,或許連祁玉民自己也沒想到,當年親手割斷仰融佈下的汽車版圖後竟錯失制衡寶馬集團的砝碼,導致中德雙方地位日益懸殊,讓被德方牽制的華晨寶馬失去了合資的真正意義。眼下華晨寶馬已成為業內人士茶餘飯後的談資,華晨汽車的落敗更是被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波編入書中(《大敗局II》),和當年健力寶由勝轉衰的故事一起成為吳曉波分析中國式失敗的典型案例。

華晨中國公佈“尷尬”的2017年財報

今年4月26日,華晨中國正式發佈了2017年年財報。筆者根據華爾街見聞提供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後發現,其營收利潤兩極分化嚴重。2017財年,不管是華晨集團還是華晨中國,利潤全部來自華晨寶馬,而自主品牌依舊虧損嚴重,甚至可以說是全線潰敗。

誰動盪了華晨寶馬?

數據顯示, 2017財年,得益於集團間接擁有50%權益的合資企業——華晨寶馬的貢獻,讓華晨中國的整體收益達到52.33億元,較2016年的39.98億元增加31%。股東淨利潤為43.76億元,同比增長18.85%;每股基本盈利0.86776元,不派股息。

抹去華晨寶馬帶來的收益,華晨中國2017年的淨虧損額高達8.62億元。以上數據表明打著“寶馬”招牌的華晨集團運營情況堪憂,祁玉民想利用寶馬反哺華晨自主品牌的願望再次落空。

誰動盪了華晨寶馬?

縱觀雙方長達15年的合資過程,搭上寶馬這輛順風車後,除了以出讓市場為代價獲取資金收益之外,華晨寶馬又真正得到了什麼?而且,這種“換來”的錢極易受市場、政策影響,十分不穩定。待合資股比全面放開後,華晨或遭遇寶馬“釜底抽薪”,屆時勢必會給華晨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巴菲特說:“大浪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華晨寶馬正經歷這困境。

寶馬/華晨寶馬——脆弱的盟約

眼下,中國的產業政策正發生重大改變,今年4月份,國家發改委透露了全部取消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間,五年內汽車行業政策將全面開放。一旦寶馬集團欲增持華晨寶馬的股比,華晨中國還想靠“拿來主義”繼續坐享合資公司50%的收益,或許有些困難,到時減持股權或將是華晨最後的出路。

雖然現階段寶馬集團董事彼得博士表示寶馬不會單飛,先給華晨吃下一顆定心丸,但在巨大的市場利益面前,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承諾,正如早前寶馬集團還信誓旦旦的說在中國只有華晨寶馬一家合資公司,轉身就投入了長城的懷抱,共同研發新能源汽車。而華晨因為自身實力較弱,加上二者曾在新能源領域共同建立的之諾品牌落敗,只能被動接受寶馬“納妾長城”的事實。

誰動盪了華晨寶馬?

反觀國內靠合資實現反哺的自主品牌車企,如長城、吉利、比亞迪已經靠自主品牌獲利,像華晨寶馬這樣話語權如此之弱的企業並不多見。從始至終,華晨都沒有真正憑藉自身來實現“反哺”,至今仍在走逆向研發的路數。筆者想起前不久祁玉民剛發表完向大師學習的演講。其實“大師”——寶馬一直都在,華晨卻只能遠遠跟在寶馬身後,無法並肩同行。

最後:“我家房子很多很大,散落全國各地,請一群洋人來清理,清理完之後我所有的家都變成洋人的了。”希望這句話不會成為華晨寶馬合資路上的休止符。

未來,華晨寶馬的命運究竟掌握在誰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