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監管“節流”過猛,貨幣“開源”不足

鈕文新:監管“節流”過猛,貨幣“開源”不足

剛剛公佈的2018年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減少、少增、多減”字樣佔據絕對主導: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比上年同期減少3023億元。其中,當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384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減少228億元;委託貸款減少1570億元,信託貸款減少904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741億元;企業債券融資淨減少434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同比減少20億元。

正是這樣的“減少、少增、多減”等一系列“減量數據”的作用,整個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只有7608億元,不僅遠遠低於1.3萬億元的預期值,更較上月的1.56萬億元,環比減少51%或7992億元。如此巨大的跌幅讓市場各路專家大跌眼鏡,於是,中國資本稀缺的問題再度升溫,企業融資更難、更貴的問題再度升溫。

什麼原因導致社融規模增量如此急速跳水?從數據上看,當然是“非銀行信貸”之外的其他融資渠道嚴重收窄所致;那什麼原因導致銀行之外融資渠道收窄?第一,監管加力之後,銀行資金迴歸表內,以致其他渠道資金不斷到期迴歸銀行,量變到質變;第二,非銀行渠道阻塞之後,依賴非銀行渠道融資的企業斷糧,借新還舊的滾動鏈條斷裂,風險凸顯,從而形成企業風險和融資難度之間的惡性循環,其結果必然是融資規模相應驟減;第三,央行“收長放短”導致企業短期借貸減少,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和企業投融資期限錯配減低,導致短端社融需求快速減少;第四,企業貸款平均成本上升22個基點,促使企業借貸行為更加謹慎。

鈕文新:監管“節流”過猛,貨幣“開源”不足

儘管原因很多,但5月份社融數據給人直觀的感受是:監管“節流”過猛,而貨幣政策“開源”卻明顯不足,而實際也恰恰如此,統計顯示,5月份僅影子銀行業務一項就萎縮了5200億元。所以我們不禁要問:金融管理體制改革之後,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之間到底有沒有配合?願意配合?配合的密切程度有多高?如果配合非常密切,那為什麼會出現監管“節流”過猛,貨幣“開源”不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儘管原因很多,但所有原因都在“可預期”範疇,那中央銀行憑什麼允許社融增量出現如此極致性萎縮狀況,以致企業融資更難、更貴?這顯然有悖於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宗旨。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央行一句解釋的詞語都沒有,難道它們毫無“預期管理”慾望。縱容我們已經看到貨幣政策的一些積極變化,但畢竟時間太短,還不足給市場以明確預期,所以,此時此刻更需要央行代表金融全體管理者出面說話,以此體現穩定市場預期的職責和擔當。為什麼是央行?因為“金穩委辦公室”就設在中央銀行,那不只是權力,更應當是責任。

鈕文新:監管“節流”過猛,貨幣“開源”不足

我們說,市場經濟條件下,輿論決定預期,預期決定價格,價格決定資本流向,資本流向決定經濟結構。這其間,預期管理是極其重要的環節,不懂預期管理就是不懂市場經濟管理,就難以匹配經濟管理者的地位。我們說,預期管理只有“動作”是不夠的,必須同時“有心、有嘴”,用“心”去體會市場,去感悟實體經濟的苦樂;用“嘴”去溝通,去解釋,以便貨幣政策動作變得更加有效。我們說,不用心、不用嘴,往往會使政策動作過激——超調,這不僅事倍功半,而且會導致市場因過激理解而大起大落,這不是我們中國經濟宏觀管理的現實狀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