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丨“三朝国企”报国情

数据是个宝

数据宝

炒股少烦恼

云南个旧是闻名于世的“锡都”。这次到锡业股份采访,本以为能有机会走进这个不曾去过的滇南小城,窥探一下“锡都”的风貌及其发展成名史。不巧的是,公司领导正在昆明公干,于是我们的访谈便随之转移至此。这让我们与“锡都”个旧失之交臂,留下些许遗憾。

不过,在与公司董事长汤发的访谈中,他反复提到个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遗憾。

据汤发介绍,锡的开采和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周代,中原大地锡器的使用就已非常普遍了。春秋末年,西南边陲出现了一个名为滇国的小国,考古学界称其为“最后的青铜王国”。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器的锻造自然离不开锡。滇国之所以成为“青铜王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其南部山区有一个似乎永远也开采不尽的巨大矿源,即个旧锡矿。

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在现代科技和管理力量的驱动下,这个古老的矿区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云锡(即锡业股份的控股公司云南锡业)凭借它的存在,一跃成为世界锡业的龙头老大。

老大固然可喜,但让汤发津津乐道的则是,云锡“三朝国企”的“产业报国”情怀。

云锡的前身是个旧厂务招商局,由清政府云南当局拨专款于1883年创办。从满清、民国到新中国,历经135年的风雨洗涤,走过了3个完全不同的朝代。期间,巨大的社会变迁早已让公司面目全非,但其“官办”色彩却始终未变。因此,“三朝国企”于它可谓名副其实。

满清时期个旧矿品出口主要依赖水路: 先由马帮将矿品从各矿区运到蔓耗水码头,然后装船运到香港,再运到世界各地。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年代,个旧锡矿与洋务派创办的其它实体企业一样,并未让国人的“强国梦”得到实现。不过经过他们的艰苦努力,总算是在中华大地上播撒下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

云锡“实业报国”的情怀,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时面对强敌入侵,中华民族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竞相加入到支持抗战的滚滚洪流。其中就闪现着云锡人的身影。

相关资料记载,为了破坏个旧锡矿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日军在1940年10月到1941年9月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先后对个旧地区进行了30批、194架次的疯狂轰炸。矿区人民为了保证国家军需之用,通过出口锡矿换取外汇,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生产与经营,将大锡卖到了全世界。在其高峰时期出口运输量占云南全部货物出口的75%到80%,位列该省外贸出口第一位。随着个旧锡矿成为国际市场“质量第一、数量第二”的抢手货,个旧“世界锡都”的美誉不胫而走。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从国民党手中接管了云锡的生产经营工作,并将公司改名为云南锡业公司。2000年,公司将自己的主要资产打包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公司取名为锡业股份。

开启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让云锡走上了一条市场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大道。虽然国内外市场风云变幻,但云锡向前迈进的步伐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公司上市后前行的步伐进一步加大,锡业“世界老大”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汤发自豪地说,云锡在全球锡业拥有“五最”优势,即历史最悠久、资源最丰富、产业链最长、门类最齐全、市场占有量最大。对于国家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上缴利税、安排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其他如扶贫济困、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公司也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社会效益同样很显著。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都比较突出,而位于锡矿区的个旧市前几年却获得了“最佳人居奖”。由此不难看出,云锡人在开采矿产的同时,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多么用心!

虽然我们此行并未踏足个旧,但从对汤发的访谈中,我们看到了千年锡业发展的缩影,领略了这个“冬暖夏凉四季春”的滇南小城的风貌,也看到了汤发为“锡都”和云锡描绘的未来:成为全球最大、最优的锡生产商、供应商和服务商。

如此一来,我们又觉得此行并无遗憾!

数据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