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下智慧物流的新思路

其實共享經濟,智慧物流已不是什麼新事物,各位大佬都講了很多,但我們通過實踐,有了點自己新的認識,在這裡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大家帶來點幫助。接下來主要分3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共享經濟下物流行業的新趨勢;第二部分,實現智慧物流的必要條件;第三部分,如何打造自己智慧物流新生態。

共享經濟下物流行業的新趨勢

互聯網+、大數據、AI在行業內快速得到應用。企業的互聯網化已然成為了主旋律。

互聯網在多個方面改變了傳統物流的組織方式、商業模式、效率水平。

資源的平臺化、運力社會化、產業上下游協同,重構物流生態這都是互聯網帶來的典型改變。

如今市場需要更精準、更高效的物流,共享經濟下,資源利用愈加充分,邊際成本越來越低。物流平臺的興起使得物流企業面臨跨界競爭,傳統物流企業可能面臨既無技術優勢,又無成本優勢的局面;加上無車承運人增值稅政策的利好,促進平臺化趨勢增強,物流企業平臺化成為了新趨勢!

實現智慧物流必要條件

現在大家都在講需求導向,需求從集中、單一向如今的個性、多元、變化快轉變,物流行業也在向需求導向轉變。

要想實現以需求為導向的運作模式,第一,要有一個能互聯互通的結構組織,能實現資源的共享、流程協同;第二,公司要有創新的商業模式,不同於我們以前只做傳統物流,要跨界融合,比如要跨到金融,保險,後市場服務、etc 加油等等;第三,基於數據的智慧技術,這一塊就要依靠大數據,通過大數據能幫助我們快速決策,優化我們的產品,從而提升我們的服務水平,更好的滿足客戶多樣、快速、個性化的需求。這幾點都離不開互聯網+,離不開大數據,同樣也離不開共享。

數據共享,資源共享又帶來了今天的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所說的是:使用權和所有權的分離,使用權分離的資源將創造更高的價值。我們看一下共享經濟下企業成本的變化,先來看一下生產要素成本,大多物流公司,資源就是他的第一生產要素,資源充分利用後,邊際貢獻就會上升,從經濟學上講,邊際成本會無限下降,接近為零,成本透明,又會帶來顯現優勢。

第二部分就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又分企業管理成本和制度成本,現在物流企業採用平臺模式,不再買車了,輕資產化,用平臺來管理你的資源,包括上下游資源,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制度性的成本,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最近稅務總局發佈的針對無車承運企業的稅收利好,在共享經濟下,物流行業,無車承運人模式的稅收成本是最優的。所以物流企業平臺化,平臺企業的品牌化,會越來越成為趨勢。

目前企業平臺化後,出現了以下幾種實踐模式,第一種就是B2B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企業依託下游小微企業,不與沒有增值稅資質的個體司機發生交易,使用SAAS系統鏈接管理小微企業,管理責任下傳,利潤分攤,獲得增值稅發票,完成合規抵扣;難度小並且深度不足,依賴企業較多,實際上是多極無車承運人模式,是一般的分工合作模式。這種模式系統設計簡單、管理難度低、但是利潤攤薄、規模成長性比較弱。

企業要想快速平臺化,還需具備以下能力,首先要有集貨、車輛整合的能力(往往大多數企業只具有部分集貨能力卻沒有整合車輛的能力);再就是要有物流平臺的支撐,車輛管控能力,這一項大多企業也不具備;最後就是經營管理和風險賠付能力,這2項大多企業都已具備。前面也講了平臺化是趨勢,平臺是支撐無車承運人資源整合、數據交換、車輛監控等能力的核心工具。

再一種就是B2C模式,整合管理個體司機,建立跟蹤到人或車的管理平臺。通過集中採購(比如油、ETC等),按訂單分配、對應運費和集採比例,獲得進項抵扣發票。這種模式數據量豐富,集採服務擴展性強,衍生出大量的信用經濟產品。在商業監管領域也有積極探索。

這種模式平臺設計考究、需要精細化管理、具有新的利潤增長點、規模成長性強。當然還有B2B與B2C混合模式,平臺企業既對承運企業,也對個體司機。

我們如何打造自有智慧物流新生態呢?

首先要升級成平臺型物流企業、培育生態資源,建立多邊對話機制、廣泛的互聯互通,拓展運力、構建網絡、組織貨運、承擔責任。應用大數據,快速實現智慧物流新生態。

企業在打造智慧物流過程中,遇到了開發成本高、建設週期長、後期還要投入運維團隊、談判平臺增值服務供應商無價格話語權、數據監管合規性、增稅政策與平臺管理融合度等等這些問題普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