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他低調內斂又才華橫溢

他少言寡語又滿腹經綸

他,傳承父親衣缽

“薑黃”是父親為他取的名字,因為父親是一名醫生,父親從他出生就想讓這位最小的孩子“子承父業”。

在高考填報志願時,他也遵從父親的意見,報了醫學院校,至此他開始了學醫、從醫之路,開始與“白大褂”結下不解之緣。

薑黃回憶:“我家有這樣一幅對聯‘貧窮莫失志 富貴莫癲狂’,這幅對聯我父親每年都寫,每年寫了重新掛在同一位置。這幅對聯對我們兄弟姐妹影響很深,在我們的人生路上一直警醒著我們。”同時,父親也是十分注重禮儀和規矩的人,這一點也一直影響著他。

他,最會寫文章的病理科醫生

朋友們有時候調侃薑黃說:“你可能不是看病理最好的醫生,但你是最會寫文章的病理科醫生。”

隨後,他又先後參與“2009年國際鼻整形會議”、2012年百年院慶等活動的文字資料撰寫整理。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他還改編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歌曲,例如《涼涼》《南山南》《一次就好》《歲月》等,依據這些歌曲的旋律,他將歌詞改編成和醫護人員相關的內容,形成鄭醫版的這些歌曲,由工會副主席馬麗娜演唱,深受大家喜愛,《一次就好》更是屢獲各類大獎。

他坦言,其實自己一開始也不知從何下筆,找不準題眼,大量的閱讀、反覆的練習、不懈地錘鍊,時間自然會給你開一扇窗。

他,為病理科醫生代言

薑黃在上中學時,文史方面的天賦已經顯現,文理分科時,他之所以選擇學理科,是因為遵循父親的意願:希望他當醫生。

雖然當初選擇上醫學院主要是因為父親,但後來上碩士研究生時選擇病理專業,則是他自己的意願。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有段話這麼形容病理科醫生:他們是醫生,卻從不直接與病人打交道。他們不會出現在手術室,卻對主刀醫生下一步的手術方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憑藉一雙能與細胞對話的“火眼金睛”,為複雜的疾病作出“最後的判決”。他們被業內譽為“終審法官”,也被稱作“醫生的醫生”。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薑黃之所以選擇病理專業是因為他覺得病理科醫生的任務就是追根溯源,找到疾病最本質的原因,他想為醫治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真正幫助患者解決痛苦,這也是白衣天使們共同的心願。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11年的病理科醫生生涯,讓薑黃覺得病理科醫生在行業內屬於相對高危職業。

首先,病理科為了製作切片,長期與甲醛、二甲苯等有毒物質接觸,還要接觸各種酸鹼等危險品。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最後,培養一個合格的病理醫生,至少需要3-5年時間,而一名好的病理醫生培養需要10-15年,培養週期長,且收入在醫療行業不高。加上病理工作相對枯燥,不經常與人打交道,就是默默的工作,要翻閱大量醫學書籍資料,需要掌握和不斷更新大量臨床醫學知識。所以病理科醫生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

薑黃認為這些原因導致病理科醫生短缺。能做病理科醫生,或願意做病理科醫生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特質:踏實,務實,勤勉,講奉獻更多一些,講付出更多一些。

他,堅守專業和責任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他,是生活調味高手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有一次,他作為優秀代表,要上臺朗誦詩歌,他為了有完美表現,開始自學朗誦。每天使用手機錄音APP將自己的朗誦反覆錄音,反覆聽,找問題和不足,自己再改正。

他笑說:“沒辦法,先天不足,後天努力,由於地域關係,我們高考語文第一個拼音題基本都放棄,浪費時間還不一定對,一個同學說開門見山(當地讀音就是三),開門見喜(C),第一題選C不會太離譜”。

鄭醫十大傑出青年—薑黃:給生活加點料,生活給你不一樣的味道

薑黃是地道的信陽人,對美食十分考究,對食物的口味和品相要求很高,自己也做的一手好菜,家裡招待客人時,通常都是他掌勺。

薑黃笑稱:“我應該去做外科醫生,我的刀工還不錯”,只見他能將土豆切出目測只有1毫米厚度的片。“生活能夠給予我們什麼,在於我們能給生活什麼。

不管做什麼,認真去做,

不要辜負特定的時光。

且去耕耘,莫問收穫,自有收穫;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自有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