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发呆的美

想起女儿2岁时,一天一人呆坐在阳台上,只见她双目一眨不眨,陷入呆怔的沉思状,久久未能醒来。我小心地守在身边,未敢有丝毫的打扰,只等着她自己回归。我知道,此时她的真气在体内升腾,类似练气功者的入定,正处在物我两忘、灵与肉相互分离的美妙意境,其灵魂在游历体外。许久许久,她回来了,扭头看到我,冲着我甜美的嫣然一笑,我也对她一笑,欢迎她回来。听我们的老人们说,对着被惊吓着的婴儿要由母亲站在屋顶上呼喊:“孩子,回来吧!孩子,回来吧!”是有根据的。

小记——发呆的美

这样的发呆,孩子会有,对成人,却是难有的福份了。《黄帝内经》中论气: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真气从身体而言,是抗病的功能、良复的功能。那是脱逸一切红尘羁绊打扰的状态,真气升腾的状态,对孩子是成长,对成人是养生。真正的学问和创作艺术也正是在这样的远离俗世尘嚣、在无聊无用的发呆的过程中诞生的。忙碌的人,陷于事务的人,因时间的贫穷,需要直扑目的地,而必然无奈地忽略过程。如同现在留洋读书的孩子们,登上呼啸着腾空而起的飞机,便可在最多几十个小时到达目的地。他们没有了当年“方鸿渐”们乘坐着海轮一连数月在大海上航行的乐趣和沿途的审美。

做人犹如二月天,参要凉寒蚕要暖。发呆尤如蚕儿吃桑叶,是一些人必然且自然的需要。那是突破了身体的局限、无我无人无物的状态、生命成了纯粹的精神形式的大美好的状态,在状态中释放自己的精神,光芒四射的照耀大地,往往,不同凡响的创造便自此而出。能够享受的此福的,当然是受上苍钦点的有福之人,那是他们的使命,神赐的作品经他们的手中托到人间。大到成名的人物们,小到平凡的人儿如吹糖人,担着一副简单的“作坊”,随时放下便可投入创作,一块软软的糖稀在吹糖人灵巧的手中,三下除二地便会变幻出种种花草人物,购买者只要稍等片刻便会兴高采烈地拿着满意而去。类似的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做菜、打烧饼、炸油条、包馄饨等。往往,看着他们专心致志、行云流水的操作,会被带入愣怔入神的状态。

小记——发呆的美

而对于作曲、绘画和投入文字创作的人们,那份能够超脱尘网的心境的享受和福气,更不是寻常人等能享受的了。佛陀告试弟子:比丘常带三分呆。凡人的修养不够,看见丑恶的不喜欢的人不要憎恨,只要远离,就是远离恶缘,即使因这个远离会失去很多现实利益。于是有了这样一句话:“小人得意无福气,君子失意有大福。”这不是骂人的话,而是道出了一份人间实情。

看操作过程,感受生活异样的美和无穷的乐趣。创作的过程很迷人,它比作品本身还要迷人。这一切朴素平凡的生活片段,这些细小琐碎的点滴,如果不在意,如果不通过发呆者的眼睛,就会任其埋没在时光冗长乏味的隧道里,任呼啸的时间携带而去。我们只知道美好这些词,却不知道美好的外表原来这样的其貌不扬,美无处不在。在匆忙而务实的当下,发呆的福气确是难寻。而透过外表领悟本质,则必需一颗发呆的心和一双既呆愣又多情的眼睛。

小记——发呆的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