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兒科醫生

我不是儿科医生

雖然每天都要回答非常多的嬰幼兒餵養和健康方面的問題,我也寫過幾百篇相關科普,話題非常廣泛,但儘管如此,我必須承認,我不是兒科醫生。

曾經被網友和其它的兒科醫生都喊過“陳醫生”,但這個叫法是不準確的。我從本科到博士的專業都是公共衛生,我的博士研究方向公共衛生營養,更具體地講是嬰幼兒(五歲前)的餵養與健康——利用統計學原理,從人群的角度研究怎麼樣做對孩子的健康更好(或白搭),這才是我專業。術業有專攻,所以我寫的大多數科普都是圍繞著嬰幼兒餵養和健康問題的,有時候也會談及一些相關的公共衛生問題。作為一名公共衛生博士,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做健康科普以及大眾健康教育,這是我專業領域的事,是這個專業存在的意義之一。

我在博士期間發表了8篇SCI文章,博士論文真的有磚頭那麼厚。一開始寫科普是因為在做論文綜述時發現一些不同於傳統認知的地方,或者和實際調查中,媽媽們普遍的做法相反的地方,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讓大家知道。這些科普,對孩子的健康極其重要。

在我讀研究生時,跟著導師參與了不少省級和國家級的衛生項目,經常需要去偏遠山區做調研。有時候要坐一整天的車,路上不方便上廁所,我連水都不敢喝。自己去做調研時的諸多不便還只是暫時的,但偏遠地區的人們卻要長期生活在那裡。他們看病有時候需要翻過好幾座山!公衛人員的隨訪也是翻山越嶺。看到偏遠地區的衛生狀況真的是讓人感嘆農村、城市差異巨大。

但是無論地方多窮,接待上的花費都不會少。工作的空檔,鄉鎮衛生院或者地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人員都會安排很好的“工作餐”,免不了喝酒。我很不理解,也對一些衛生項目在基層的執行感到有些灰心。有一次我跟師兄感嘆,政府投入了那麼多人力物力,包括我們現在做的這些事,真的能夠對這些地區的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嗎?我說我以後不希望在體制內工作。

師兄非常認真地對我說,我們人微言輕,很多時候是被事情推著走的,只能盡力而為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求無愧於心。但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在這個系統內有更高的位置,更大的權力,只有那樣,才有更大的影響力,就能夠推動更大的事情。

那一刻我真的有被撼動到,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初心”吧。

我還記得那個師兄教我,做事的時候,真誠地替人著想,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就比如我們在做項目的時候,站在導師的角度去思考,把工作當做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想著去完成任務。

真希望無論我們在哪裡,做什麼事,都能保持當初的那顆赤子之心。

我想我受我兩位導師的影響也很大。我的研究生導師,有一次他在我們去基層調查時對我們說,個人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但很多事情必須要有人去做。我相信只要我們去做,哪怕是一點點改善,也會逐漸積累起來,帶來希望,造成鉅變。

我的博士導師,有一次在全院開會時講話。他說,今天是“世界癌症日”,有許多癌症都是可以改善生活方式而預防的。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做事就像做人,我相信那些事業做得非常成功,真正改變世界的人,一定都是懷抱著理想和情懷,以堅定的信念走下去的。

我覺得我做得事情非常有意義,讓新手父母們接觸到最新、最權威、有循證依據的餵養和日常健康養護知識。而同樣有意義的,還有我的這些兒科醫生朋友們所做的。

醫生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職業,健康科普和醫生的專業診療差距巨大,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健康科普,至少我寫的這些,除了餵養知識,主要是健康狀態下的養育,如何判斷孩子的發育和健康狀態,和不需要住院時的家庭護理。

科普的所謂的“專業性”主要體現在判斷各種資料、結論的準確性,以及權威性的等級,即臨床醫學循證等級:

我不是儿科医生

大家可以看一下,“臨床經驗”在臨床醫學循證等級裡處於倒數第二個等級。

照這麼說,是不是“科普”的權威性、專業性就要高過兒科醫生了呢?並不是。在妞妞還是個嬰兒的時候,我因為常見病(應該是發燒)帶她去看兒科醫生,醫生給開了退燒藥以後,專門安慰我說:“沒關係,你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再來找我,哪怕就是求個安心也可以。我自己有兩個孩子,我也是從業很多年的兒科醫生,但是在他們生病的時候,我也會去約其它的兒科醫生看病,生怕自己看的不夠自信。所以作為孩子的爸爸我非常理解寶寶生病時父母的焦慮。”

在幾年前,我作為微博第一波“自媒體科普人”之一,通過一些熱門事件認識了不少兒科醫生。

當時我在微博做科普,在很多問題上發出了與主流觀點不同的聲音。得到了非常多年輕醫生的支持。他們正是這樣一批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懂得循證等級並能夠準確、及時的查證資料。

有的醫生在網上直言不諱地反駁傳統觀點,比如“紅藥水+雲南白藥”治外傷不可靠,觸動相關企業的利益,並因此深受壓力,這時候我會毫不猶豫的轉發支持;有時候我自己提出一些觀點,與一些兒科醫生的意見相左,我們可能一開始會在網上有衝突,但如果我最終說服了她/他或者被說服,最後還是會成為朋友。

曾經也有醫生把我的微博打印出來貼在自己辦公室的牆上,希望來訪的患者都能看到,讓更多的人受益。在最開始的那兩年我在經營自媒體但沒有收入源的時候,正是這些醫生的信任給了我很大、很大動力。

我和兒科醫生歐茜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為好朋友的。

我不是儿科医生

其實說起來,歐茜和我好像並沒有意見相左或者為了什麼事件而站隊的經歷。最開始的接觸,就是她有關於餵養的問題來諮詢我,我有關於妞妞生病的問題也諮詢過她,後來發現我們在某些方面很契合。

比如說,在科普這件事情上做事思路。和歐茜探討問題,你會發現她完全不是為了要贏這個爭論,或者說非要把自己觀點安利給你。她的所思所想,全都“解決問題”,會去琢磨諮詢者的疑慮,然後用平實易懂的語言主動解答,方方面面都很想說到,而不是希望諮詢者“崇拜她”、“感謝她”。

我是真心喜歡她這種平和、務實的心態,所以後來也和她合作出書、並且自己也參與了歐茜建立的知貝兒科網上問診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回答大家在餵養方面的困惑。

給大家看一下我們聊天的截圖,特別“沒意思”,但是讓我覺得在工作上合作很踏實。

我不是儿科医生
我不是儿科医生我不是儿科医生
我不是儿科医生我不是儿科医生
我不是儿科医生

(滑動查看詳情,點擊查看大圖)

知貝兒科在選醫生的方案特別能體現歐茜的做事風格。知貝在選醫生的時候並沒有要求“三甲背景”,更沒有要求醫生的從業資歷、學歷之類。但是他們有一套國內同行業最嚴苛(沒有之一)考核標準,用很多輪考試去考核平臺醫生的循證意識、專業知識以及服務意識。在醫生上崗以後,還有不間斷的監控策略,去考察醫生是否在持續學習,是否能保證始終如一的回覆質量。

這種機制在宣傳上可能都佔不到什麼便宜,但是非常高的准入門檻卻保證了用戶的諮詢體驗——不用費心去篩選靠譜的醫生,每一個醫生都很靠譜,並且還能得到較好的服務質量。

知貝醫生群的日常:

我不是儿科医生我不是儿科医生
我不是儿科医生

(滑動查看詳情,點擊查看大圖)

這種重視循證、能把個人姿態放低去不斷學習的團隊,讓我覺得非常信任,並且也很榮幸能成為其中的一員。

除此之外,我特別認可知貝的還在於“服務理念”。在最開頭我提到,好的醫生除了治病救人,還應該理解患者的“心理訴求”。

我自己在知貝上回答大家關於兒童餵養的問題,給大家看一下案例:

我不是儿科医生
我不是儿科医生

(滑動查看詳情,點擊查看大圖)

小朋友反覆高燒,歐茜醫生的回覆案例:

我不是儿科医生
我不是儿科医生

(滑動查看詳情,點擊查看大圖)

1

知貝兒科有何不同

專注於兒科,

醫生精挑細選,

有強大的兒科醫生團隊。

知貝兒科的線上諮詢目前有50多位各領域的專家,包括皮膚科專科,兒內科,兒外科、兒童耳鼻喉科專科,兒童口腔專科等。

醫生們擅長的領域涵蓋了家長最關心的健康問題,例如:發燒、咳嗽、腹瀉、便秘、黃疸、貧血、預防接種、餵養困難、發育遲緩、嬰兒溼疹、蕁麻疹、鼻炎、中耳炎、蛀牙、牙齒不齊等等;

而一些兒童專科問題,例如多動、抽搐、語言障礙、先天性心臟病、包莖、尿道下裂等,在知貝同樣能得到專業的諮詢建議;

知貝的皮膚專科更是實力突出,10多名皮膚科專科醫生均能以現代循證醫學手段幫助您解決常見及疑難的皮膚問題,成人皮膚問題也一樣可以問喲。

知貝兒科線上諮詢的部分醫生:

我不是儿科医生

(滑動查看詳情,點擊查看大圖)

知貝兒科醫生團隊臨床能力很強,更重要的是醫生都有共同的初心:創造有溫度的兒科醫療。

目前,還有一批新醫生正在學習瞭解《知貝線上服務規範》,在熟悉線上諮詢服務之後即可上線,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醫生加入知貝。

48小時內5次問答,

確保醫患充分溝通。

是不是有時候剛看了醫生,

回家發現了新情況,

又不知道怎麼辦了?

掛號、排隊5小時,

看醫生5分鐘?

知貝兒科的48小時5次問答,讓醫生和患者可以充分地溝通。

如果有特殊的情況,你還可以隨時聯繫知貝小助手來幫你。

我不是儿科医生

(小助手可以協助你和醫生之間的溝通)

“醫事委員會”每天審查回覆內容,

嚴格把控服務質量。

知貝兒科嚴格把控醫療服務的質量,成立有專門的“醫療事務委員會”,每天都會對醫生們的回答做審核,如果有需要及時更新的知識,“醫事委員會”成員會及時提醒醫生。

這一點是真正區別於許多線上諮詢的地方,是非常有價值的投入,也是最體現循證醫學理念的地方。

在澳洲看醫生的時候,

醫生經常會打開電腦,

查閱最新的醫學信息,

包括最佳的診斷和用藥方案。

這點經常被海外人士吐槽

醫生你行不行啊,還要查資料?

我不是儿科医生

醫生查資料一點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學習,不更新認知。

讓我們把孩子的健康

託付給遵循循證證據的醫生。

有溫度的兒科醫療,醫生回覆迅速,24小時內轉診。

知貝的回覆速度非常快,醫生在忙的時候,知貝小助手會第一時間介入,和醫生和患者間進行溝通,包括必要時指導轉診,真正做到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不是儿科医生

(小助手可以協助你選擇要諮詢的醫生)

2

什麼情況下可以在線諮詢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MedlinePlus)

當你有疑問的時候,永遠記得問一問醫生。向醫生描述發生了什麼,諮詢並討論下一步要做什麼。

呼吸窘迫

以下情況要立即送醫:

  • 異物嗆住氣道

(每個父母都要學會針對異物阻塞氣道的急救,同時緊急送醫)

  • 難以呼吸

  • 停止呼吸

  • 發紫

可以諮詢醫生的情況:

如果孩子因為鼻塞嚴重張口呼吸,但是面色不變,也沒有呼吸急促,可以在線或電話諮詢醫生。

發燒

發燒通常都是不需要緊急就醫的症狀,除非是新生兒。通常來說,只要不是新生兒,孩子是否需要看醫生,最重要的不是看發燒的溫度,而是看孩子的精神狀態和其他相關症狀。

以下情況要立即送醫:

  • 寶寶小於3個月,溫度超過38度。

  • 寶寶3個月以上,溫度超過40度,並伴有不回應逗哄,或無法安撫的哭鬧,或呼吸急促,或嘔吐,或痙攣。

這些情況要聯繫醫生:

如果孩子發燒超過幾天,但是沒有喉嚨腫痛,耳朵痛或者流鼻涕;或者吃退燒藥也沒什麼效果。

出血

幼兒會爬、會跑,去探索周圍的世界後,很容易出現突然墜落,被繩索套住,或者切割傷。

這些情況需要緊急就醫:

  • 流血處可以看到開放傷口(可以看到肉)或者看到骨頭。

  • 在包紮並施壓按住傷口15分鐘後,仍然出血不止。這種情況下,傷口可能需要縫合。

這些情況要聯繫醫生:

如果孩子經常出血。這可能是血小板異常或者其他問題導致的,需要詳細的檢查。

嘔吐或腹瀉

許多細菌或病毒都可能導致孩子嘔吐和腹瀉。通常不會持續太久,但需要注意避免孩子出現脫水。

這些情況需要緊急就醫:

  • 孩子6個小時無尿。

  • 一直嘔吐,無法吃/喝下任何東西,哪怕是一小勺的液體都會吐出來。

  • 嬰兒的囟門變得凹陷。

  • 孩子在哭,但是沒有眼淚。

  • 孩子無精打采,看上去很不好。

  • 吐血或者便血。

這些情況要聯繫醫生:

持續腹瀉,或者孩子體重明顯下降。

無論什麼時候,

當你對孩子的狀況感到不確定,

諮詢一下可靠的醫生。

希望孩子們都能平安快樂長大。

關注知貝,但求用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