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行為密碼——如何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情緒、需要?

即便孩子已經會說話了,但是2、3歲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只能表達一些簡單的句子,更復雜的想法和情緒,孩子們只能“

心裡很明白,嘴裡說不出”。

這就意味著,爸爸媽媽們要是想更多地理解孩子,那必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孩子的“身體語言”,要是能通過身體語言來看懂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們和孩子溝通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反之,要是我們也不明白孩子要什麼, 孩子也說不清楚只會哭,真是很容易讓爸爸媽媽陷入“崩潰模式”。

破解孩子行為密碼——如何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情緒、需要?

我們來試著破解一些孩子的“行為密碼”。看看孩子常常表現出來的肢體語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我們大人會不會對此有什麼誤解。

一、看到新玩具/新場所,孩子手臂交叉抱在胸前,站在旁邊

大人覺得這意味著:我沒興趣、不喜歡;

它可能真正意味著:我感到有點擔憂!

一位叫做Patti Wood的身體語言專家說:“一個小小的手臂抱胸動作,可以有超過67種解釋”。

不過,對於2、3歲的小孩子來說,這很可能是他感到不安、擔憂、有點焦慮的跡象。

比如,孩子第一次去一個小公園,看見一個從沒玩過的小木馬,以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許很難說出:“我不想在這個陌生的地方騎上這個從來沒玩過的木馬,會不會把我摔下來啊?”這樣的話,於是他把雙手抱在胸前來保護自己,讓自己離那個木馬遠一點,不要受那個木馬的影響。

知道了孩子在擔心什麼,那接下來就好辦了。

爸爸媽媽可以自己去摸摸木馬、用手搖搖木馬,並且跟孩子說:“哇,真好玩啊”。

然後鼓勵孩子,即便還不敢騎上去,但也可以試著自己用手摸摸、推一推,循序漸進,慢慢熟悉,但千萬不要強迫接受。

強迫孩子接受,可能會使孩子的憂慮升級成恐懼,惱羞成怒發脾氣。只要孩子能慢慢感到安全和充分好奇的時候,他自己會樂意嘗試一下的。

破解孩子行為密碼——如何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情緒、需要?

二、路上遇到了張阿姨,孩子沒問好,還把衣襬拉起來矇住頭。

大人覺得這意味著:沒禮貌!孩子不想看到張阿姨!

它可能真正意味著:我不想讓張阿姨看到我!

其實孩子的反應,基本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自己有點害羞、害怕、不好意思,跟喜不喜歡對面的阿姨關係不大。

所以我們可以先偷偷觀察一下孩子的臉,如果孩子還微笑著,那她應該是在和我們大人玩、開玩笑。

如果孩子表現得不怎麼開心,那麼她把自己的臉藏起來,很可能是因為她不知道怎麼處理這樣的情況,要自己躲起來冷靜一下。

破解孩子行為密碼——如何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情緒、需要?

2、3歲的孩子,每天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情緒,比如害羞、害怕、緊張、焦慮……很多時候,他們真不知道要如何應對和處理。

所以爸爸媽媽接下來,可以儘量尊重孩子的感覺,給她一點適應的時間, 比如先輕輕跟張阿姨解釋:“她害羞了”,讓張阿姨放鬆一些。

然後跟孩子說:

“你跟張阿姨還不太熟悉,媽媽先跟張阿姨聊一會兒,你準備好了,可以隨時加入我們”。

三、你走進房間,2歲多的孩子眼神躲閃,不敢看你。

大人覺得這意味著:我做了壞事(而且不想讓你知道)

它可能真正意味著:我對我做的不好的事情感到愧疚。

孩子不敢看你的眼睛,並不代表他真想做偷偷摸摸的事情。除了害羞之外,2、3歲的孩子也開始要面對羞愧、悔恨這樣的情緒。

這其實是好事,如果孩子在2、3歲的時候,會對自己的不好的行為產生內疚的情緒,那孩子長大後,發生行為問題可能性的會小很多。

破解孩子行為密碼——如何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情緒、需要?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正在躲躲閃閃、試圖掩飾什麼的時候,別太生氣。更好的回應方式是:保持積極的態度。

加入爸爸媽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那麼直接指出來,然後告訴孩子下次不要再犯就可以了。

如果爸爸媽媽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那不妨說:“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沒關係,不管你做了什麼,爸爸媽媽依然愛你”。

讓孩子感到足夠安全,他才會願意說出實話,而不是偷偷摸摸地掩藏。

四、1歲多的小男孩緊張地推開你

大人覺得這意味著:離我遠點!討厭!

它可能真正意味著:我要自己做!

真正明白了孩子的意思,其實這算一件好事。說明孩子慢慢地有了自信和安全感,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周圍的世界。

但接下來,爸爸媽媽千萬別覺得孩子不需要你了,就自己走開了喲!孩子仍然是很需要你的陪伴和引導的。

比如孩子正對著一棵樹產生了興趣,我們可以引導他自己摸摸樹皮、聞聞樹葉……自然地引導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瞭解。

破解孩子行為密碼——如何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情緒、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