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记忆

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中秋节的一个大的节日。家乡的端午节,没有龙舟、鞭炮,但也过得安宁、祥和、热热闹闹。除了包粽子、包包子,还会挂艾叶和菖蒲,佩戴香囊,编织蛋篓,抹雄黄酒……

端午节的记忆

艾叶和菖蒲是印象最深的两种东西。端午节前一天,乡亲们就会去割艾叶和菖蒲,然后插在门窗上,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家家户户都会这样做,就像春节贴春联一样,为端午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端午节正值春夏之交,蚊虫、蛇、蜈蚣等开始活跃,对人们来说,也是个驱毒保健的时节。记忆里,家乡有用雄黄驱虫防害的习俗。节日当天,大人们为家中的小孩挨个儿抹雄黄,从头顶的位置开始,然后额头、肚脐眼、脚底心一一抹到。以前的老屋潮湿阴暗,蛇鼠出没,人们往各个角落喷雄黄酒,撒石灰,以驱虫消毒。古语道:“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据说这一天喝雄黄酒也可以驱邪祛病。

端午节给小孩佩戴香囊有辟邪驱瘟、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最原始的香囊是手工缝制的,中间是用花布做的心形的小袋,里面可以装上香草。两边则挂上用彩色丝线做的穗子。也有些小孩的香囊是用红布做的,上面用黄色丝线绣着一条小金龙,在护佑平安的同时,也饱含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那时候物品匮乏,村里人自己动手,采集佩兰、菖蒲、苍术、薄荷、香艾、小茴香等,晒干后用来做香囊的香料。哪怕在最困难的年头,大家也没忘记为孩子做个香囊过端午。

端午节的记忆

戴香囊是长辈们的祈愿,而挂蛋篓则是孩子们最乐意的事情。端午节前几天,大人们都会为小孩子编织五颜六色的小蛋网。上集市买来五彩线,剪成同样的长度,搭配好颜色,先搓好一根挂绳,然后将彩线穿在挂绳上,每两根不同色的线交叉着循环打结,估摸着扩开网后能够装下鸡蛋或鸭蛋了,就把余下的部分挽成结,剪齐下面的彩须,一个漂亮的蛋网就编织完成了。装上染成红壳的鸡(鸭)蛋,乐颠颠地跟小朋友们比谁的最拉风。

那个年代,并不知道什么是粽子,能吃上小麦包子就不错了。端午节前夕,小麦成熟,生产队将脱粒好的小麦分给各家各户。妈妈磨好面粉,用老面醒发后,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大包子放进铺着荷叶的蒸笼里,不多久便满屋飘香。没肉做馅就化上一碗红糖水,一家老少沾着吃,甜甜蜜蜜,其乐融融。

端午节那天还有吃芝蔴糕、绿豆糕的习俗。那时的芝蔴、绿豆糕包装很简单,都是当地供销社制作的,吃起来原汁原味,很有地方特色。

关于端午,有太多的回忆,夹着太多的情感。“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岁月带走了节日里曾经的一切,如今,我只有用键盘、用指尖,静静地重温那童年端午节的快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