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快送系列 京東到家-超市快送平臺模式能走通嗎(上)

超市快送系列 京東到家-超市快送平臺模式能走通嗎(上)

文/張陳勇

京東到家代表超市快送模式中的一種,可稱為平臺模式(C2C模式),一個區域多家超市和蔬果店入駐京東到家APP,消費者先選擇門店,再下單購物。

京東到家與美團外賣商超頻道、餓了麼商超頻道模式類似,區別於盒馬鮮生鮮代表的新業態超市模式,每日優鮮代表的暗倉模式,多點代表的單店賦能模式。

本文通過對京東到家的分析回顧,解析超市快送平臺模式,預估其未來可能。

京東到家歷程

京東到家正式上線前,京東已經嘗試過各種O2O模式,13年京東與太原唐久便利店合作O2O模式,消費者可通過唐久便利店購買京東商城商品,唐久便利店是京東商城推廣點和物流點。

14年到15年,京東在北京望京地區測試京東到家,為了快速試錯,當時只做了H5頁面,用最簡單的產品測試業務可行性,產品經理與運營人員親自送貨,逐步從望京地區擴大的北京市。

在15年3月,京東O2O項目還叫“拍到家”,到4月,正式以京東到家的名字上線,開始全國拓展之路,為什麼要改名,因為地推時宣傳“京東”2字,更容易獲得消費者信任,打消顧慮,更容易驅動消費者下載試用APP,能降低推廣拉新成本。

京東到家與多點都是超市代購跑腿模式,前有打車、外賣的成功案例,國外有Instacart作為樣板,所以,多點和京東到家成立之初就打算模仿打車、外賣平臺發展路徑,依靠燒錢,依靠平臺化把超市快送做火。

京東到家一上線就大量散發優惠券,請明星代言推廣,只收取合作超市低額扣點,對顧客滿39免郵,起始階段運力難估,可能每單補貼10元左右。

15年京東到家曾對外宣佈過日訂單達到10萬單,單量增長,補貼也會增多,為了減少虧損,更具有持續性,京東到家多次調整配送門檻,從39元免郵改成29元以下4元運費,29元以上2元運費,現在已經改成不同商家不同運費,大概4-8元之間,比如在上海下單永輝生活門店商品,運費大概是5元(如果用永輝生活APP購物,是滿18元免運費)。

京東主要採用眾包物流配送方式,配送員自由接單,接單取貨後再送貨,劉強東曾經調侃說要把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發展成配送員,眾包物流的好處是成本低,比較靈活,但掌控力較弱,需要一定規模量,如果出現沒人接單送貨的情況,會嚴重影響顧客體驗。

京東到家的發展不如預期,履單成本高,補貼不少,單量不多,而且15年也是京東集團鉅虧之年,年度虧損達到94億元。必須要有所改變,終於在16年4月京東到家與達達合併,京東集團以京東到家和2億美金換取合併後的新公司47.4%的股份,未過半的股份佔比避免了財務並表,使京東到家的虧損不用算入京東集團。

達達是眾包配送平臺,主要為美團、餓了麼等提供第三方配送服務,在美團、餓了麼發展自營配送,引入更多第三方平臺的背景下,達達需要把雞蛋放到更多籃子,而京東到家也苦惱運力成本高,模式難走通的問題,另外,京東也希望達達能配送京東商城的部分訂單,降低大促時的配送壓力,互聯網上有種說法是,京東到家與達達的合併,是紅杉在推動,紅杉是京東和達達的股東。

達達之前給配送員7-8元每單的配送費用,每個配送員每天送30單左右,眾包物流需要足夠的體量才能降低成本,據說,京東到家與達達合併後,京東到家的配送成本降低一半。合併後的新公司融資超過7億美金,按照估值算,應該也是獨角獸了。

新達達由原達達CEO蒯佳祺負責,幾年時間,京東到家換了多個負責人,由侯毅換成鄧天卓,由鄧天卓換成王志軍,最後由王志軍換成蒯佳祺。其中侯毅出走京東後創業做了大火的盒馬鮮生,創造了超市快送全新模式。

17年初,京東到家關閉了上門服務頻道,之前還關閉過外賣,目前,在京東到家APP上已經找不到外賣、家政、洗衣、按摩等頻道入口了。

截止17年4月,京東到家覆蓋19個城市,有4萬家門店入駐,有3000萬註冊用戶,截止17年7月,京東到家覆蓋22個城市,有7萬家門店入駐。

17年4月,著名作家,有千萬粉絲的大V六六公開批評京東到家的服務,批評京東到家冷鏈有問題,收貨的榴蓮已經腐爛,而且拒絕退貨。京東到家採用的平臺模式,使其對入駐商家難以進行強管控,要保證生鮮商品的品質比較困難。

不僅商品品質難管控,京東到家經過一年多的摸索,發現輕模式難以在投入和單量之間找到平衡,模式需要調整優化,純跑腿模式難成功,於是在17年4月宣佈推出流量賦能、效率賦能和用戶運營賦能戰略。

流量賦能是把京東APP的流量引入京東到家(另外還有京東到家APP流量和門店線下客流轉換),在京東APP首頁中放京東到家的入口,筆者發現,京東到家入口並非一直在京東APP上能找到,有段時間,京東主推的是京東生鮮,可能京東集團與新達達之間,也有不協同的情況,新達達未必敢像京東集團一樣對京東到家這樣投入,京東到家與達達合併後,對合作超市的扣點也有所上漲。

效率賦能的表現是開發了揀貨APP,此APP在沃爾瑪已經使用,沃爾瑪是京東集團的重要股東,沃爾瑪還投資過新達達5000萬美元,據悉,揀貨APP適用的場景是需要設立專門的線上訂單揀貨區。沃爾瑪門店面積較大,如果在賣場揀貨,那麼效率很低,可能每單揀貨平均超過15分鐘,沃爾瑪與京東到家的合作比較深入比較積極,但從經營結果來看,一個沃爾瑪門店的京東到家訂單,據說一般在100-400單之間,效果並不算好。

用戶運營賦能是通過京東到家APP做營銷和商品結構優化,京東到家APP還打通了山姆會員店的會員卡,因為能收集到多維用戶數據,所以能深入洞察用戶需要,能實現更多用戶互動,但由於單個門店使用京東到家APP的用戶有限,所以其價值也難以發揮。

目前,京東到家仍然在拓展各地市場,最近與華潤萬家、蘇果超市等合作。筆者認為京東到家目前處於比較尷尬的狀況,雖然覆蓋區域比較大,但合作的超市單店單量難以提升,訂單密度遠低於盒馬鮮生,如果作為快送平臺發展,體量又遠低於美團外賣和餓了麼,但已經走到這一步,已經形成組織體系,要轉型,也很困難。所以京東集團同時推出了7fresh、京東生鮮、生鮮一小時達等新業務。

總結

本文是超市快送平臺模式的上篇,介紹了京東到家發展歷程,下一篇將分析京東到家代表的超市快送平臺模式,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