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錯誤政策造就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卻也為它的衰落留下了禍根!

宋朝很富,富得流油。可以說,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沒有之一。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清朝的財政狀況在元明清三代裡是比較好的,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年)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年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一兩銀子=一貫錢)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清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而且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但是隱藏在宋朝光鮮外衣下,卻是廣大窮苦農民無盡的痛苦!

究其根源,是由於宋朝錯誤的土地政策造成的。

一個錯誤政策造就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卻也為它的衰落留下了禍根!

宋朝實行“不立田制”、“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國家不再執行強化國家土地所有制的措施,不再運用政權力量進行土地再分配,不再調整土地佔有關係;國家不再幹預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對土地自由買賣和兼併持自由放任的態度。

這種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發展,但也導致了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

土地兼併,其實就是占人口少數的權勢階層,利用自身的優勢地位,通過購買和哄騙、脅迫等手段,大量獲取農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現象。

這一現象的後果就是,失去了土地的農民,不得不依附於土地的擁有者,受到他們的剝削和壓迫。

矛盾長期積累,往往引起民變乃至起義,嚴重者還會導致現存的政權覆亡。(可以說中國封建王朝的滅亡,歸根結底都是土地兼併導致的)

而不抑制土地兼併的宋朝的土地矛盾,可以說是各個朝代中最為尖銳的。

一個錯誤政策造就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卻也為它的衰落留下了禍根!

而產生這樣的情況也是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

首先,趙匡胤上臺後,總結了唐朝覆亡的教訓,認為應當削弱地方軍事長官的實力,因而通過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等手段,剝奪了石守信等開國將領的軍事指揮權。作為補償,趙匡胤對於這些高級官員對土地的大肆佔有始終持放任態度。

其次,宋代沿襲了唐代中期開始採用的兩稅制,按照土地而非人口收稅。這樣一來,土地兼併非但不影響政府的收入,反而降低了收稅的難度。因此抑制兼併短期內並不會給政府帶來太多利益。而且制定這一政策的趙匡胤認為,不管兼併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國土之內,通過賦稅,最終會歸國家所有。

再次,宋代農業生產力發展迅速,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在這種經濟發達的形勢下,土地自然要作為商品捲入市場。

一個錯誤政策造就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卻也為它的衰落留下了禍根!

富者有財可以佔田,貴者有力可以佔田,而耕者、貧者只能帶著一家老小為富貴者勞作。

宋朝政府將農戶分為“主戶”和“客戶”,主戶擁有少量土地,需要納稅和維持公共秩序;而客戶沒有土地,亦不需納稅。但大地主階級事實上不受此等級劃分,也免於勞役和納稅,上述義務全由小農承擔。

總之,宋朝實行了“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允許土地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導致了土地高度集中在特權階級手中。

宋神宗時,王安石試圖通過變法改變這一情況,但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改革以失敗告終。

宋朝土地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從土地中被解放,進入城市做工),造就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但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以及"產去稅存"狀況的存在,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就會鋌而走險,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梁山好漢和方臘的起義就是最好的例證)

本文就到這裡,大俠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一個錯誤政策造就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卻也為它的衰落留下了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