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尿素還能撐多久?

今夏的尿素價格較往年而言是比較高的,而支撐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就是供需的緊平衡。這一供需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得益於行業整體去產能工作的不斷推進,另一方面也跟國內氮肥企業轉型升級、限產保價的操作息息相關。進入6月下旬,前期檢修的工廠相繼復產,行業整體開工率穩步提升,而需求端則出現了頹勢,這使得觀望氣氛本就濃郁的市場,對後市的信心更加不足。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相信不少人心裡都不禁想問:高價尿素,你究竟還能撐多久?

高價尿素還能撐多久?

國內自成格局

先看國際方面,在出口基本無望,進口尚有可能的進出口形勢下,不免有人擔心進口尿素是否會對國內市場帶來衝擊,進口尿素的可操作性究竟如何呢?

據瞭解,6月份並沒有太多尿素進口的消息和意願傳出,兩船來自俄羅斯的進口尿素也是前期的訂單,到岸價為255美元/噸,考慮到運輸成本和進口關稅等因素,並無太大競爭力,難以對國內市場造成影響。

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小,在進出口兩難的形勢下,國內尿素市場自成格局。國際尿素價格上漲,使得尿素進口的可操作性再度降低,國內市場更加獨立,這有利於國內市場的穩定和調節。

供需由緊轉松

把眼光放回國內,隨著時間的推移,廠家所仰賴的“供需緊平衡”這一利好因素逐漸弱勢,價格上漲動力明顯不足,在夏季用肥旺季即將到來的時間節點,市場卻現頹勢,“旺季不旺”難道會再度上演?

先思考一個問題:玉米夏季追肥這一傳統的尿素用肥“旺”季究竟還“旺”麼?首先,受玉米調減政策影響,玉米的種植面積出現大幅下降,其中東北“鐮刀彎”地區下降明顯,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次,因為我國取消了玉米保護價,市場運作下,玉米價格出現下滑,而農資產品的價格處於高位,兩者結合之下,農民種地很難賺到錢,也就打擊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最後,種肥同播技術的推廣使得很多農民不再對玉米進行追肥,加之替代尿素的產品日益增多,減少了農業剛需。總體來看,農業端對尿素的需求越來越弱,難以達到對傳統“旺”季的預期。

工業端的需求也在轉弱。按照正常的生產週期,這個時間節點上,複合肥廠轉為生產秋季肥,對尿素的需求屬於週期性減弱。與此同時,環保力度再度升級。目前,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工作已經展開。6月24日,國務院又發佈了《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環保因素對下游工廠的開工勢必會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工業端對尿素的需求。

判斷市場的走向,就看供需。隨著前期部分工廠檢修結束,行業的整體開工率得以回升。農業需求不及預期,工業需求由強轉弱,開工率卻悄然攀升,這推動著偏緊的供需形勢正在向偏松甚至過剩過渡。

心態與價格博弈

供需的形勢在變化,但對市場影響最大的還是市場信心的缺失。當前尿素的上漲動力不足,只能維持高位盤整,難免會引發“盤久必跌”的擔心。

前幾年,因為行業不景氣,不少經銷商因為提前操作賠了錢。受此影響,經銷商變得小心翼翼,多隨銷隨買,不願意提前操作承擔風險。加之當前市場變化快,後市走向越來越難以判斷,且市場價格高位,增加了備肥風險,而在當前便捷的運輸渠道支持下,經銷商採用“隨銷隨買”的操作也是情理之中。

觀望的氣氛,隨銷隨買的操作,加上價格高位本身所具有的風險,一旦沒有足夠的上漲動力支撐,就極易生起看衰的心態。但是,供需形勢的轉變需要時間,而沒有庫存的現象短時間內也難以改變,上漲動力不足是事實,大幅跌落的可能基本沒有也是事實,“看穩”和“看跌”都能夠說得通,但這些因素都不能決定市場走向。

總而言之,雖然農業需求難達預期,但依然存在,只是強弱問題。隨著夏季市場的啟動,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價格波動,但整體難有大幅度漲跌,想要出現大的變化,還要等到夏季追肥結束。而且,當前的價格為廠家提供了廣闊的操作空間,在利好、利空因素都不多的情況下,市場更多的是心態與價格之間的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