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党的军衔制度,看蒋介石的用人之道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沿用了刚刚实行不到一年的晚清军衔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和修补,军衔制度逐渐完善。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军衔制又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可以在前面加上"名号",比如:段祺瑞,建威上将军;冯国璋,宣武上将军;张作霖,安国军大元帅等等。北伐推翻北洋政府后,军阀混战,地方军阀自己乱授军衔,正所谓"上将多如狗,中将遍地走"。直到蒋介石异军突起,赢得"中原大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蒋总司令整编军队,准备实施新的军衔制度。

从国民党的军衔制度,看蒋介石的用人之道

蒋总司令

1935年四月,经过对全国军官的审核,国军开始重新授衔。蒋介石成为唯一的特级上将,也体现了此时其在国民党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而八个一级上将中,只有何应钦一人属于蒋的中央军系统,其余七人皆是为了平衡各地方军阀的利益,像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自不必多说,都是一方诸侯。陈济棠当时也是雄霸广东,号称南天王。朱培德、唐生智则是北伐八个军中的两个军长。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国民政府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蒋介石名义上也贵为国家元首,却也不得不向地方军阀妥协,而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也为其失败留下了隐患。

而在此次的授衔中,很多有趣的现象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探查蒋介石的用人之道。比如,在人才辈出的黄埔一期生中,只有三位被授予中将军衔,这里面就大有奥秘了。这其中,胡宗南那是"校长"的同乡,也是最信任的将领,李默庵则是在"中山舰"事件后,第一个宣布退出共产党的,授予他中将,体现了校长对迷途知返的学生是很看重的,也起到了树立榜样的作用。而另一位中将李延年,既不是同乡,也不能成为榜样,更没有什么过人之才,但是呢,他是山东人,与胡宗南一南一北,他能成为中将,或许是蒋为了平衡地域的利益,想表明自己没有地域歧视吧。

从国民党的军衔制度,看蒋介石的用人之道

胡宗南

与"中将"军衔相比,很多的"少将"更加的名不副实,更能体现出国民政府的腐败。像唐生明,一个黄埔四期生,没打过什么仗,就因为是唐生智的弟弟,1936年1月就叙任少将,反而是杜垏明、郑洞国等几个一期生,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到1936年10月才混上少将。最惨的是范汉杰,作为黄埔一期中第一个担任师长的,比胡宗南还早,因为在"福建事变"中站错了队,仅仅被授予了"上校"军衔。

从国民党的军衔制度,看蒋介石的用人之道

范汉杰

蒋介石用人,既考虑地域、派系平衡,又喜欢用自己的同乡、学生,还过分看重对自己个人的忠诚,唯一没有做到的就是"任人唯贤",如此说来,其败亡台湾也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