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给病人偷偷注射癌细胞结果发现……

听说有些人一家好几口都得癌,是不是癌症会传染呀?

科学家也和我们一样好奇,甚至还做了实验。

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一个医生就偷偷做了个临床实验,他在病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他们身体里注入了癌细胞。虽然最终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癌细胞被实验者的免疫系统消灭了,不过这名医生也因这种不专业行为被判处一年缓刑。

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癌症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

看似“传染”的癌症其实主要跟病毒、环境、遗传多种因素相关,可谓之三分天注定(遗传),七分靠打拼(环境)。

由病毒引发的癌症

不少癌症其实和病毒有关。

肝炎病毒(HBV、HC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常见致病因素。

携带肝炎病毒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15-20倍。

临床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有一半以上患有慢性乙

医生给病人偷偷注射癌细胞结果发现……

肝,四分之一的慢性乙肝患者会发展成为肝癌。

乙肝病毒会传播,主要是通过母婴、血液以及体液传播。

日常生活中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是不会感染的!而密切的接触、性行为、胎儿娩出的过程会传播乙肝病毒。

2011年8月21日,乙肝病毒携带者肖女士举着牌子征人一起吃饭 / 视觉中国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率特别高,可达60~70%,其中16和18两种亚型是高危型,与宫颈癌的关系最为密切。

除宫颈癌之外,HPV还可能引起阴道癌、外阴癌、肛门癌、阴茎癌、头颈部肿瘤等一系列肿瘤。

HPV主要是通过性传播,也可能通过体液从母亲传染给新生儿。

2017年HPV疫苗已在大陆地区上市,疫苗成为肿瘤预防一项强有力的武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HPV疫苗不仅仅是女性同胞们的专属福利,它涵盖了疫苗涉及的病毒亚型相关的肿瘤,因而男性注射也可以起到预防效果。

EB病毒和鼻咽炎、霍奇金病、胃腺癌、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都有密切相关性。

EB病毒全称是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一种通过唾液传播的非常常见的病毒,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感染过EB病毒,不过EB病毒感染多数预后良好,只有少部分人会因其引发慢性感染或肿瘤。

从上面几个例子不难看出,肿瘤患者可能是某些特殊的病毒引起,但病毒的携带者不一定会发展成为肿瘤。

病毒会传播,感染该病毒的人群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大大增加,但肿瘤本身并不会直接传播,不必“闻癌色变,避之不及”。

一方水土,一方肿瘤

“一方水土,养一方肿瘤”,此话不全是开玩笑。

我国河南林县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

因林县的水和土壤中的缺乏微量元素,且当地居民喜食发酵、霉变或含亚硝胺的食物(这类食物和食管癌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当地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种种原因造成当地食管癌高发。

随着“防霉、去除亚硝胺、改变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和改善营养卫生”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的推动,当地的食管癌发病率从1985年至2002年呈明显下降趋势。

和我国有相似情况的日本,是胃癌的高发国家。

当地时间2017年9月6日,日本东京,患有胃癌和老年痴呆的老人客厅看电视/视觉中国

发达国家,胃癌的5年生存率20%,可在日本,生存率高达40-60%。是因为日本人发明了什么神奇的药物吗?

其实日本就做了两件事情,改变国民饮食习惯减少高盐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和非常非常重要的胃镜筛查。

从1960年就开始的“广撒网式”胃镜筛查,约有10%-20%的日本公民参与其中,颇有“宁可筛查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架势。

随着科学的发展,早期胃癌的生存率已经达到80-90%,而晚期只有30%,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基因受之父母,环境无法选择,但定期体检、改变饮食习惯大大提高了胃癌的生存率。

岛国人民用现代科技与自然环境抗争的勇气和成果还是很显著的嘛~

会遗传的癌症

安吉丽娜·朱莉的母亲在和卵巢癌抗争了十年后,于56岁时因癌症而去世。

安吉丽娜·朱莉做了基因检测,结果发现自己携带有突变的BRCA1,医生预估她得乳腺癌的几率为87%。BRCA1/2基因和女性卵巢癌、乳腺癌密切相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