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到達鼎盛時期,爲何針對他的評價卻很低?

秦長彬

後世對於前人的評價,主要是根據其政治功績以及私人生活。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達到鼎盛階段,核武器數量甚至超過美國,真正達到超級強國。然而這些都是表象,活該評價不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勃列日涅夫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勃列日涅夫出生在工人家庭,小時候受到的教育並不好。後來是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才算是完成了學業。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卻是出奇的順利,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央,他的職位幾乎每年都會調動一次。


▲勃列日涅夫

從1927年年僅21歲的勃列日涅夫踏上政壇開始,到1955年就擔任了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1956年就升入入中央,做了主席團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這個時候才50歲。

但是他卻是被公認的能力比較弱,對誰都構不成威脅之人。他自己也承認,他沒有做領袖的能力,也沒有更大的野心。然而正是因為他的平庸,讓他躲過一次次的明爭暗鬥,似乎是稀裡糊塗的都坐上了最高領導人的位置。

1964年赫魯曉夫在克里米亞休息,但是在莫斯科市正在召開中央主席團的會議。會議由勃列日涅夫主持,主要是在討論五年計劃。雖然表面上看似是一場普通的日常會議,但是背後卻是謝列平蓄謀已久的政變。




▲赫魯曉夫

會議開到一半沒多久,謝列平就提議把赫魯曉夫叫回來,打電話這個事情當然落在勃列日涅夫身上。但是深知這是一場政變的他,竟然是嚇得差點暈厥過去,是被人硬拉著去走到電話旁邊。他還驚恐不安的叫著“全完了,赫魯曉夫知道會把我們殺了的。”

赫魯曉夫最後還是回來了,當他和米高揚走進會議大場時,順勢坐上空著的主席位置。緊接著勃列日涅夫宣佈會議開始,全場在墳墓般的寂靜幾分鐘後,當時主管意識形態的蘇斯洛夫首先站了出來,對赫魯曉夫進行長篇大論的抨擊,細數其多年來的錯誤決定。

緊接著各個重要人物陸陸續續的站了起來,幾乎全部都是在抨擊赫魯曉夫。雖然他自己想發言,但是勃列日涅夫並不給他任何發言的機會。就在會議結束沒多久後,赫魯曉夫被迫退休養老。雖然是勃列日涅夫主持會議,但他說到底是個主持人,位子本來輪不到他!

▲謝列平

當時最有可能獲得大權的,是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兩人。但是為了避免兩敗俱傷,最後只好可以選勃列日涅夫擔任大權。 並不是大家看中他的才能,反而是他的平庸、無能成就了他,成了大家都認可的人物。在當時人眼中,都認為他只不過是個過渡時期人物。

他提出的很多提議,經常被別人否決。他甚至是放下姿態,求別人給他點面子。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人,竟然在幾年時間剷除了謝列平的諸多黨羽,做穩了蘇聯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其實這一點有點細思極恐,政治能力如此平庸,玩政權倒是一把好手,難道他一直都是韜光養晦?

其實並不然!從他後來諸多交談當中,在很多事情的決策上,他給人的回覆多是“我們將研究研究”、“這個事情以後再說”。 他手上如果沒有演講稿,甚至連話都說不全。他在與美國總統的私下會晤中,稿子唸到一半,突然發現唸到被劃去的部分。甚至轉身為翻譯,接下來還要念嗎?他在1982年的召開的大會上,他甚至是連唸錯演講稿都沒發現。


▲勃列日涅夫視察

所以從他很多日常來說,勃列日涅夫很有可能是一位很會玩弄權利,但是缺乏能力之人。

然而儘管是這樣,勃列日涅夫從1964年擔任蘇聯主席開始,到1982年去世期間。18年的執政生涯,還是把蘇聯帶上了巔峰。

經濟改革!勃列日涅夫任職期間,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經濟的改革。在計劃經濟框架下,以行政手段為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蘇聯經濟達到其巔峰位置。但是並沒有解決經濟增長實質問題,只不過是引鳩止渴、曇花一現的手段。

這段時間內中蘇美經濟差大大縮小,但是他把這些錢大部分都投入到工業當中,忽視了農業的重要性。而民以食為本,雖然腰桿都硬了,但是肚子空了。他18年的經濟政策管理方面,雖然總體是上升,但是真正到民眾上沒多少。

▲配圖

軍事政策!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全部的工業投入,85%都應用到軍事方面。70年代初,已經做到美蘇軍事持衡的局面。然而達到這麼高的成就,蘇聯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可想而知在這個方面的投入有多大,也埋下多少不均衡的因素。

外交政策!普列日涅夫時期推行有限主權,主要體現在,他認為自己是社會陣營的老大哥,把蘇聯的模式強制推行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干擾其他國家主權。他所支持的是當外部敵人威脅到社會主義國家時,應該靠自己這個老大哥用軍事方式援助其他國家。這其實就是一種霸權主義,給了他入侵別國的藉口。

但是勃列日涅夫努力這麼多,並沒有很好改善蘇聯國內局勢。蘇聯雖然坐擁當時世界最大的耕地面積,但是糧食連年欠收,不得不依靠進口。雖然飛船可以到達月球火星,但是連地面上的汽車都沒搞好。這一段時期更是出現兩千多個黑手黨組織,年輕人也以吸毒為樂。


▲與美國總統尼克松

更為重要的是蘇聯出現階級固化,諸多重要權力被勃列日涅夫一人掌握。在他任職的十幾年時間,無論是從地方還是到中央,有的職位十幾年都沒換過人。全國上下腐敗嚴重,大搞特搞裙帶主義。由於長時間沒有人事調動,整個國家陷入一種死氣沉沉的狀態。

他本人也是虛榮無比,一生最喜愛的就是給別人頒獎,和給自己帶高帽。他一生獲得了114枚勳章,其中包括了四枚“金星獎章”(蘇聯英雄)。蘇聯只有兩個人獲得了四枚,另外一個是將軍朱可夫,那是名副其實的英雄。


▲在給首位亞洲宇航員越南人範遵授勳

很多人都說戈爾巴喬夫是蘇聯的掘墓人,但是勃列日涅夫才是蘇聯真正的掘墓人。戈爾巴喬夫只是把裝著蘇聯的棺材,給推下了墓坑,這個坑是勃列日涅夫親自挖好的。其實等到戈爾巴喬夫上位時,蘇聯上下的民眾早已對蘇聯失去了信心。

除了勃列日涅夫糟糕的政治能力、以及錯誤的政治、軍事、經濟決定,他私人習慣也不怎麼樣。

勃列日涅夫非常喜歡親吻禮,但是這個禮節太過私密,很多人都不願意。然而勃列日涅夫不管,你不把嘴巴湊過來他會選擇強吻。而且嗜煙如命,晚年由於生病不讓吸菸,他就讓助理吸一口煙,狠狠的吐在自己臉上。




其實勃列日涅夫就是一個很會玩弄政治,但是能力又及其平庸之輩。從年年更換職位,到悄無聲色剷除謝列平黨羽,都可以看出端倪。其後一些糟糕的措施,也看到個人能力問題。

但是位置高了,就不想放過享受權利的過程。晚年時間利用權利之便,踢除與自己政見不合之人,重用自己親屬。即使是生病快要去世,都不願意放棄主席的位置。

十幾年時間連個接班人也沒培育出,他去世後主席位置才輪空。但是因為沒有“年輕人”接班,是經過了三個“老年”主席接連去世,才輪到戈爾巴喬夫。

▲戈爾巴喬夫

所以說這種主席可以獲得好的評價,才算是奇了怪。只不過是腰桿子硬起來了,實則外強中乾一打就倒。


史之策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入主克里姆林宮,他執政18年(1964-1982),時間之長僅次於在位達30年的斯大林。這18年對蘇聯社會主義的興亡,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對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政策進行了批判、調整和“糾偏”,進行改革。對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國內外學術界主要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因此,“針對他1評價卻很低”的說法,有失偏頗。

一種評價持基本肯定態度,認為勃列日涅夫領導的改革,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傳統體制所引起的尖銳矛盾,使蘇聯政局和社會穩定,而且完成了在蘇聯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兩件大事:

第一,在經濟上進一步縮小了蘇聯和美國的差距,例如,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相當於美國的62%,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67%,1965年蘇聯的工業產值相當於美國的65%,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美國的80%;

第二,在軍事上依靠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到70年代蘇聯幾乎和美國處於均勢地位並與之在全球爭霸,實現了歷代統治者的夢想。

另一種評價基本持否定態度,認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對各個領域基本上

都產生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極為有限的政治改革雖然造成了政治穩定,但導致個人崇拜盛行,使領導職務終身制的弊端日益嚴重。按照俄羅斯學者阿爾巴托夫的觀點,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就是官僚主義,本位主義、機關專權和獨斷專行、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所謂雙倍的泛濫”。

第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專權獨斷盛行。

第三,外交方面推行所謂的“勃列日涅夫主義”,動輒以“老子黨”的面目出現。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鎮壓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第四,社會風氣腐敗。按照馬歇爾·戈德曼的說法:“到70年代,腐敗現象有些失控。”賄賂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特權階層的形成,產生了嚴重的腐蝕作用。最好的理工科畢業生不願去當工程師而寧願去當商店銷售員。因為在商品匱乏的蘇聯,一位富於“創造性”的銷售員,其收入遠遠高於一般以工薪為經濟來源的工程師。

近年,我國有些學者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以停滯和積聚危機因素並走向衰亡為主要特徵”。2002年,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幾位學者主編了一本書,題為《蘇聯興亡史論》,該書第二十章的標題就是“對蘇聯走向衰亡起著重要作用的勃列日涅夫時期”。

圖:1982年11月7日,勃列日涅夫最後一次紅場閱兵。由於在寒風中站立了幾小時,閱兵結束後即因病去世。


馮瑋

如果對蘇聯領導人進行排名,列寧同志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他親手創造了蘇維埃俄國,又親手締造了蘇聯,可以被稱為“蘇聯國父”。列寧的執政能力也是超一流的,在該妥協的地方善於妥協,在該強硬的地方懂得強硬,很快就結束了俄國內戰,也挫敗了協約國的武裝入侵,為蘇俄的發展贏取了寶貴的和平時期。在1921年,列寧同志開始改革經濟發展路線,實行新經濟政策,大幅度提升了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鞏固了新生的蘇聯政權。列寧同志深受蘇聯人民的熱愛,很多事蹟傳為佳話,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也有崇高的地位。

排在第二名的,應該是慈父,慈父將蘇聯從農業國變成了首屈一指的工業大國,這點功績是不可否認的。在慈父執政時期,蘇聯所面對的國際形勢是非常險惡的,在西邊有英法德的對抗,在遠東面對著日本帝國的虎視眈眈,兩面受敵。在1930年代後,納粹德國崛起,對蘇聯核心區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當德國和日本結盟後,蘇聯又面對著兩面夾擊的態勢。在慈父的帶領下,蘇聯人民打敗了法西斯德國的入侵,也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圖謀,成為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在二戰後又拉起了東方陣營,應對美帝的挑戰。

在蘇聯人看來,列寧和慈父的地位是沒有爭議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人都是明主,為蘇聯人爭取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發展空間,終於能夠走向全世界了。在慈父之後,赫魯曉夫接班,但是赫魯曉夫在前期算是明主,改革了某些弊端,經濟上也有所進步,但是後期卻有點不靠譜,尤其是和美國的關係搞得越來越糟,同時還開啟了霸權主義模式,經常欺負自己的兄弟們,弄得蘇聯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在古巴導彈危機中赫魯曉夫認了慫,這讓很多兄弟們懷疑蘇聯的實力,逐漸離心離德。

在赫魯曉夫之後,勃列日涅夫上臺,但是蘇聯人對他的看法卻很複雜。勃烈日涅夫的改革的確促進了蘇聯的經濟發展,改善了蘇聯人的生活水平,緩和了社會矛盾,這是有目共睹的。在軍事上,蘇聯成為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開始突破美國的封鎖,在全世界範圍內和美國角逐,這也是事實。總的來看,勃烈日涅夫時期的蘇聯,達到了鼎盛的狀態,各項指標也開始接近美國,蘇聯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那麼為什麼蘇聯人對他得我評價卻很複雜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其一,勃列日涅夫通過政變上臺,這也是讓蘇聯人最詬病的地方,前三任領導人都是合法的取得位置,勃烈日涅夫之後的三位領導人也是合法的繼承位置,唯獨勃列日涅夫是政變上臺,可謂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衝這一點,蘇聯人對勃列日涅夫的看法,就如同美國人對林登約翰遜的看法,感覺其位置來路不正。

其二,勃列日涅夫的執政水平比不上前三位領導人,初代領導人列寧同志是位天才,第二代領導人慈父是個英雄人物,第三代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水平也是可以的。可就是因為前輩們太出色了,把最難的問題都解決了,把最大的功業都得樹立了,留給勃列日涅夫的發展空間原本就不怎麼大。在蘇聯人看來,蘇聯總理柯新金才是經濟上的掌舵者,但勃列日涅夫並沒有堅持改革路線,反而是讓改革陷入停滯,使得赫魯曉夫和柯西金等人的改革努力付之一炬,導致後期蘇聯的發展陷入停滯,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和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大。

其三,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蘇聯在國際上進退失據,尤其是1979年大舉入侵阿富汗,成為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極大地破壞了蘇聯的國際形象,浪費了大量的國力,加重了蘇聯的社會危機。


圖維坦

勃列日涅夫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權利,並最終問鼎蘇共最高權力,掌控著蘇聯黨政軍大權,集體領導體制被打破。

雖然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軍事各方面達到了頂峰,並在全球與美國爭奪勢力範圍,在1970年代甚至逼得美國戰略收縮。但表面的風光無限下是不斷僵化的身體,此時蘇聯需要的大刀闊斧的改革,為政治經濟的運行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勃列日涅夫任內,死死抓住權柄不作任何改變,最終在80年代讓蘇聯病入膏肓無力迴天。

此時蘇聯空有龐大的軍事力量和鐵甲洪流,他把85%以上的工業投資用於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每年的軍費開支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雖然蘇聯的拳頭很牛,但是老百姓需要的消費品卻常年短缺,除了軍事以外的科技水平與西方不斷拉開差距,18年的統治,他的經濟治理是極其失敗的。

勃列日涅夫自己幹了18年到去世,幹部們也幾乎都可以幹到去世,從地方到中央,很多重要崗位十多年都沒換人,固有的組織原則徹底被廢除了,在蘇聯內部,形成了一個嚴密而穩固的特權階層,這個階層,像蛀蟲一樣,徹底抽空了這個超級大國的元氣,整個社會死氣沉沉,活力全無。

對外,勃列日涅夫瘋了一般搞擴張,欺壓東歐衛星國家,向南入侵阿富汗,把周圍國家得罪了個遍。在第三世界國家大肆擴張,干預諸多國家的內戰或戰爭,雖然蘇聯軍事力量在全球威風八面,但是這後面是軍費的急劇膨脹,蘇聯的財政不堪重負,而且由於體制問題,蘇聯對外的擴張缺少經濟眼光,光出錢,圖個戰略價值,就是純粹為了爭霸,但是對蘇聯經濟發展毫無利益可言。當然,即使蘇聯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也沒獲得印度洋出海口,最後反而被戰爭拖垮。

到了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都快死了,但是蘇共裡面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中央開會就是一群七八十歲的老人在那顫顫巍巍地念稿子,他死後,三年內蘇聯去世三位最高領導人,最後才上位的戈爾巴喬夫,蘇共脆弱的統治搖搖欲墜。此時,人民對蘇共已經失去了耐心,


雲中史記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確實時鼎盛時期,但是有兩個數據需要研究一下,第一就是當時蘇聯85%的工業為軍工企業,第二就是當時蘇聯軍費佔到了蘇聯GDP差不多20%以上(甚至更多)。所以如果時說蘇聯軍事實力的鼎盛,一點質疑的聲音都沒有,畢竟窮兵黷武如納粹德國,那幾年難道不可以說鼎盛時期嗎?

但是當時蘇聯的農民卻生活的水深火熱,輕工業落後的蘇聯,幾乎生活用品都需要進口,著給了底層巨大的負擔。包括蘇聯的崩潰都和這個有關,蘇聯在赫魯曉夫時期,其實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赫魯曉夫的改革,很大程度上為蘇聯積累了國力,而這場改革卻沒有繼續下去,勃列日涅夫接手時,正好趕上了改革紅利。

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冷戰進入到了高潮,這時候是蘇聯功、美國守的態勢。當時的美國政府採取的就是戰略收縮,避開蘇聯的鋒芒。但是美國在經濟上卻採取了攻勢,美國冷戰時期,一直在中東地區保持力量的存在。其實在當時美國就已經開始佈局了,可以說冷戰中的美國,理性的讓人害怕。

而勃列日涅夫手下的蘇聯,則是另一番景象了。古語有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送給勃列日涅夫十分合適,蘇聯的強大確實令世界顫抖,但是強大之下,蘇聯已經是問題重重了。勃列日涅夫錯失了最佳的改革時機,可以說蘇聯這輛只顧狂奔的戰車,本來可以剎車,停下來看看有沒有損壞的地方,但是勃列日涅夫直接一腳油門踩到底,最後車失去了控制,一直到底毀滅。


小司馬遷論史



到底誰才是蘇聯的掘墓人呢?最近讀了幾本勃列日涅夫的傳記,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十八年》,深覺為蘇聯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滅亡的罪魁禍首,蘇聯崩潰已經二十年了。有關蘇聯崩潰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既有蘇聯人自己寫的,也有中國人和西方人寫的。書有這麼多,見解更是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蘇聯不是亡於西方的「和平演變」,而是亡於其自身內部原因。但究竟什麼是蘇聯崩潰的罪魁禍首?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蘇聯崩潰的第一負責人,當然應該首推斯大林。他歪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與科學社會主義風馬牛不相及的斯大林模式,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沈重的災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是為了讓所有人生活得更幸福,但斯大林模式呢,既沒有給人民以麵包,又沒有給人民以自由。社會主義應該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發展階段,可是斯大林模式卻在很多方面名不符實。人類歷史上,無論有多少逆流,最終要回到人間正道,正如大江大河,無論有多少回轉、險灘,終究要流入大海一樣。所以說,最終使蘇聯滅亡的,還是這種發展模式的建立者,不過,斯大林模式的錯誤不一定要以蘇聯的滅亡為代價來糾正。如果斯大林以後的歷任接班人能夠走上改革之路,以漸進的方式來改變斯大林模式,那麼蘇共和蘇聯仍然可以存活下去,而且活得更有活力、更好。人民對誰來領導、叫什麼名字,並不在意,只關心他們的生活是否幸福。「盜泉」的水,如果甘甜的話,人民為什麼不喝呢?所以,蘇聯的掘墓人還要從斯大林之後的接班人中去找,馬林科夫是浮雲,安德羅波夫等病夫也是浮雲。在蘇聯真正起過作用的後斯大林領導人還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這些人中,赫魯曉夫認識到了一點斯大林的錯誤。無論如何,他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中解釋並批判了斯大林「個人迷信」和大屠殺,還第一次揭開了蘇聯暗流湧動的蓋子,開啟了改革的啟蒙運動「解凍」。儘管他把這一切歸咎於斯大林的「個人品質」,沒有從制度上認識到斯大林模式的根本弊病,把「斯大林」和「模式」分裂開來,只批斯大林而不批模式,而且改革的目標不明確,不從根本上否定這種模式,卻企圖修補這個模式,改革的方法又太任意,談不上有什麼整體方案,但赫魯曉夫仍然是一個功過參半的人物,正如一位藝術家為他塑的半黑半白的塑像一樣。他畢竟開啟了改革的大門,這一歷史功績不容抹殺。


現在,人們更多把蘇聯的崩潰歸罪於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許多人至今對戈爾巴喬夫依然心懷恨意,認為他的「公開化」披露了蘇共在歷史上的許多罪過,如卡廷森林事件等,敗壞了蘇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為蘇共和蘇聯的崩潰埋下了禍根。我以為,戈爾巴喬夫不過是那個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皇帝的確沒穿衣服,天真無邪的孩子說的無非是人所不敢言的事實,他有什麼錯呢?孩子的真誠應該得到肯定,戈爾巴喬夫也是如此。蘇共所存在的問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即使沒有戈爾巴喬夫,又還能掩蓋多久?其實戈爾巴喬夫的原意還是想推動改革的,不過斯大林模式實在太根深蒂固了,他也沒辦法,只好「無可奈何花落去」了。蘇聯崩潰的墓穴並不是他挖好的,他的公開化無非是把蘇聯向這座墓又推進了一步,而且是推到了墓的邊緣。這時無論什麼人都無法輓救蘇聯的崩潰了。至於葉利欽,他只是把蘇聯推入這座墓的人。這時的蘇聯已經進入垂死階段,垂死的鐘聲一次次響起,斯大林模式被推入墓中,正是水到渠成的事。葉利欽是蘇聯的送葬者,決不是掘墓人。如果沒人先挖好墓,他也不會以埋葬斯大林模式而名垂青史,到底誰才是蘇聯的掘墓人呢?最近讀了幾本勃列日涅夫的傳記,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18年》,深覺為蘇聯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滅亡的罪魁禍首。他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權力,但並沒有把改革推進到一個新時期,而是力圖再造斯大林模式,重現斯大林的個人集權。這就加劇了蘇聯社會固有的矛盾。當蘇聯人民無法忍受這種制度時,墓也就挖好了,何時下葬只是時間問題,誰來埋葬也不過是歷史的偶然。他當政十八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斷努力地將墓掘深。當他離世時,經過十八年的不懈努力,這個墓已經挖好了,面對這樣一個大墓,任何天才的繼任者都無法輓救蘇聯滅亡的命運,無法再尋求漸進的方式來輓救蘇聯。戈爾巴喬夫認識到了這一點,葉利欽最後只能把蘇聯推入勃列日涅夫挖好的墓中,開啟俄羅斯的新時代。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一個制度的崩潰都植根於它的經濟制度和由這種制度所決定的經濟狀況。一種制度或者模式,無論政治如何集權,文化如何受管制,官員如何腐敗,只要人民生活滿意,它就可以維持下去。當然,這只是一種不現實的「假設」,如果政治上集權,文化上管制,官員腐敗,經濟上也不會使人民過上滿意日子。 政治與經濟是密不可分的,這樣的發展模式也不會有好的市場經濟制度,也不會有良好的經濟狀況。這樣的「假設」,無非是為了說明經濟的重要性,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計劃經濟體制。它的政治集權、文化管制、官員腐敗,都是以這種經濟制度為基礎的。計劃經濟之不可行,已有許多權威著作進行了深入分析,這裡不用贅述。所以,改革決不能修補這種經濟體制,而是要從根本上否定這種經濟體制,即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這種經濟體制根本變革的基礎上再進行其他制度變革。這種改革可以採用漸進式的方法,從而避免引起社會大的動蕩,利國利民。不過改革者心裡一定要明白,改革就是為了埋葬計劃經濟及相應的上層建築,所要考慮的問題,無非是在社會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如何一步步實現。赫魯曉夫的失敗,並不因為他的改革方法不對,如分為農業類、工業類之類,關鍵在於,他根本沒認識到計劃經濟在斯大林模式中的作用及其不可行性。他把一切都歸咎於斯大林的個性,沒有認識到斯大林之所以能犯下種種錯誤,關鍵還在於制度基礎。他不想改變制度,更沒想到去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他所做的一切,即使再正確,也是修改、完善這種制度,是補天而不是變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所以,斯大林所犯下的個人崇拜等錯誤,他又犯了,而他又並不具備斯大林的權威,最後被勃列日涅夫的宮廷政變趕下臺也是必然的,沒有勃列日涅夫,也會出現其他的「夫」或「斯基」,用什麼方式獲取權力並不重要。在封建的家族式繼承或蘇聯式的上一代領導人指定接班人的權力交接模式中,獲得權力都不會是光明正大的,總有某種陰謀或妥協在內。但歷史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無論以什麼方式獲得權力,只要掌權後能推動歷史前進,後人也不會苛責。唐宗宋祖獲得權力都不光明正大,甚至是在腥風血雨中完成的權力交接,但現在有誰不說他們是一代明君?有誰還在以他們奪權的方式來否定他們?勃列日涅夫以宮廷政變的方式獲取政權本來也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關鍵是他獲得權力後的所作所為。如果勃列日涅夫繼續赫魯曉夫的改革,而且糾正方向與方法,那麼,他今天一定是英雄,也可以避免蘇聯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的悲劇。可惜,他不是這樣的人。與赫魯曉夫相比,他上臺後是完全轉向了,不是前進,而是倒退,回到斯大林模式。他成了一個新的斯大林,又在起勁地挖斯大林已開始挖的墳墓,使之更深、更大。一旦把蘇聯埋進去,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回到斯大林模式,勢必要停止由赫魯曉夫開始的批判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及其掌權的「第聶伯羅幫」甚至想為斯大林恢復名譽,歌頌斯大林的豐功偉績。在歷史上,為某個人翻案,祭出歷史的亡靈,並不是對這個人情深意切,而是為了復興他們的思想和做法。勃列日涅夫迫於當時人民對斯大林的怨恨,也沒敢大張旗鼓這樣做,但他們所作所為的確再現了斯大林的那一套,這首先就是回到計劃經濟的模式,使蘇聯在赫魯曉夫時代開啟或正在探討的「新經濟體制」改革停止。那時已被肯定並試驗性地採用的企業以利潤為中心、擴大企業的自主權、物質刺激等帶有市場經濟色彩的改革都停止了,正在探討的「市場社會主義」也受到批判。改革的推動者柯西金受到排擠,行政管理經濟的方式重振雄風,管理部門的權力也得到擴張。其實,柯西金當時並不是市場經濟的改革派,只不過是要用經濟手段對計劃經濟作一點修補。勃列日涅夫連這點改革都制止了。其中當然有對柯西金奪權、把「三駕馬車」變為一人獨裁的企圖,但從他的經濟政策來看,他更是一個斯大林模式計劃經濟的堅定信徒。要知道,斯大林的關鍵錯誤還不在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清洗,而在於他所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集權政治。勃列日涅夫想為斯大林翻案,他也不敢否認大清洗之罪,但仍試圖召回斯大林模式的亡靈。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儘管不敢公開為斯大林招魂,卻對斯大林模式一仍其舊。


應該說,計劃經濟下,由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一定時期內對恢復和發展蘇聯經濟還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在二戰後的二十多年中,蘇聯保持了高速增長。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初期,蘇聯經濟形勢相當不錯。第八個五年計劃(1966-1970)順利完成,增長率達到7.4%,遠高於同期西方國家的增長率(應該指出,把蘇聯的工農業生產總值與西方的GDP相比並不科學。因為這兩個統計體系的內容與方法差別甚大。簡單來說,GDP包括產品與勞務,而蘇聯的統計體系不包括勞務,GDP只計算最終產品,沒有重復計算,而蘇聯的統計體系包括了中間產品的重復計算。限於資料,只能權且作此比較)。到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達美國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而農業總產值達到85%。但是,蘇聯計劃經濟下的這種高增長是靠大量投入資源而實現的,缺乏技術創新與生產率的提高,因此不具有可持續性,到七十年代後期增長率就放慢了,這就是《勃列日涅夫18年》中所說「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工業總產值增長從8.5%下降到5.9%,農業總產值從4.3%下降到1.1%,勞動生產率年增長從6.8%下降到3.2%。靠投入增加來實現增長走到盡頭了,又缺乏技術創新,經濟能不停滯嗎?蘇聯學界與政界並不是沒有認識到技術創新與生產率提高的重要性。早在五十年代初,蘇聯經濟學界就討論了「外延式增長」與「內涵式增長」的問題。外延式增長就是靠增加投入實現增長,內涵式增長就是靠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實現增長。學界一致認為,外延式增長遲早會遇到限制,要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必須從外延式增長轉變為內涵式增長。蘇聯的歷屆領導人也沒有少講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但為什麼蘇聯的增長一直沒有從外延式轉向內涵式呢?


這就在於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技術創新。在市場經濟中,技術創新的動力來自企業家追求利潤的動機。奧國學派的米賽斯認為,企業家的利潤來自產品市場價格與成本的差距。企業家為追求利潤就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追求利潤既是企業家內在的動力,又是外在的壓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家和企業都消失了。企業全由國家直接控制,並不以利潤為目標,有了利潤不能給自己帶來好處,虧損了也有政府的「父愛主義」保護,而且,國營企業的領導都是行政官員。這種體制下,企業哪有技術創新的動力呢?而且,與計劃密不可分的專制獨裁政治制度壓抑了新思想的產生。標新立異會引來殺身之禍,循規蹈矩才能生存下去。這種制度抑制了新思想和技術創新。所以,儘管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也是隻有膚淺的「知」,而沒有現實的「行」。當然,要說在蘇聯斯大林模式下沒有技術創新,也並不準確。蘇聯畢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它的軍用技術和空間技術,與美國不相上下。為什麼這種技術創新沒有體現在國民經濟中呢?這就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另一問題了:發展經濟的目的不是富民而是強國。蘇聯的目標是使自己在軍事與空間技術上足以與美國對抗,並不惜以舉國之力來實現這個目標。計劃經濟體制下,想要集中人力與物力來為這一目標服務,還是沒問題的,畢竟蘇聯資源豐富,人傑地靈。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也必然放棄其他目標。所以儘管蘇聯在軍事及空間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但這與整個國民經濟並沒有關係,相應的技術也並沒有運用到國民經濟中。而且,把資源應用於這方面,必然減少了用於其他方面的資源。蘇聯的經濟停滯,物資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根源正在於此。在某一時期內,人民為強國作一點犧牲是可以的,但要長期如此,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滿,社會難以穩定。蘇聯崩潰的深層次根源正在於經濟停滯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強國而不富民,最終國家是無法真正強大的。為強國而富民,如果人人貧窮,生活不易,這倒還不會引發太大的問題,但蘇聯的問題是大多數人民貧窮,而少數特權階層卻過著比西方資產階級還腐化的生活。這就不能不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勃列日涅夫正是這個特權階層的締造者和代表。說勃列日涅夫是特權階層的締造者,這是《勃列日涅夫18年》作者的看法,我並不完全認同。我贊同德熱拉斯在《新階級》中的觀點,只要是這種計劃經濟和獨裁的制度,就必然有特權階層,即德熱拉斯所說的新階級。而且,一旦這種制度建立,這個特權階層就產生了。在十月革命成功後的初期,列寧是堅決反對特權思想的,當時革命者的理想主義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也不允許特權階層的出現。但斯大林掌權後,為了維護獨裁的體制,他有意扶植了一個特權階層,作為自己統治的基礎。個人迷信既是斯大林的愛好,也是這個特權階層為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創造出來的。斯大林的錯誤並不在於他的個性,而在於這種制度及其所形成的特權階層。沒有這個特權階層,斯大林得不到支持。他的個性如何能得到淋灕盡致的發揮?任何時候,專制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有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在支撐。所以,造就特權階層是維護這種專制制度的需要。


計劃經濟也為這種特權階層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計劃經濟以公有制為基礎,蘇聯的公有制名義上是全民所有,實際上真正的所有者、使用者和受益者都是掌握政權的人,因為全民所有由國家代表。在蘇聯,這種代表又不受人民的制約和監督。這樣,全民所有就變成了特權階層所有。中國批判蘇聯的「九評」中曾經正確提出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公有制度成了官僚資產階級所有制。其實不僅勃列日涅夫時期如此,這種制度一旦建立,就必然如此。統治者先有權力,再成為真正的所有者,特權階層就產生了。這正是哈耶克所說的「有了權才能有錢」。勃列日涅夫不是特權階層的締造者,僅僅是這個階層的擴大和強化者,他也並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懂也不信馬克思主義,儘管講話中通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口號,實際上考慮的還是如何鞏固一己統治地位。他依靠的主要是過去的手下,即《勃列日涅夫18年》中所說的「第聶伯羅集團」。他們早已把馬克思主義拋到腦後,一切以小集團的利益為導向。勃列日涅夫無原則地寬容屬於自己小集團的人,排斥集團之外的人,波德戈爾內、柯內金就是被他排擠出領導集體的。謀取政治地位還是為了經濟利益。勃列日涅夫本人就熱衷於名車、別墅和打獵,為子女親屬謀取利益,他的女兒和女婿都是名聲甚壞的「太子黨」。有了這類榜樣,當然上行下效,不用說這個小集團的人,即使沒有進入這個小集團的官員也要以權謀私。「九評」中把他們稱作官僚資產階級,還是相當有道理的,今天看來也不為過。這樣一個特權階級形成後,他們與廣大人民的清貧生活形成鮮明對照,這勢必引起人民的反抗。換言之,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就是特權階層與廣大人民的矛盾。在專制和輿論控制之下,這種來自人民的不滿就形成了異見者。異見者是一些知識分子,但他們的產生是有社會根據的。如果當權者能傾聽他們的意見並做出改進,他們也形不成氣候。但勃列日涅夫採取強硬的手段,不是抓進監牢、送去勞改或精神病院,就是趕出國。但這樣一來,產生異見的基礎不但沒有消除,還在加深,最終成為推翻蘇聯舊體制的一種力量。其實不同政見者任何社會都有,當年的馬克思,之後的左翼思想家加爾佈雷思、羅賓遜夫人不都是不同政見者嗎?但他們都沒成什麼氣候,當局並沒有壓抑、鎮壓,他們有些看法被吸收到政策中,不用鎮壓便自行消散了。對異見者,越是鎮壓他們就越堅強,越是想撲滅,他們的聲勢就越大。甚至原來一些本來沒有引起人民重視的異端思想,越是鎮壓,知道並接受的人就越多。勃列日涅夫對異見者的種種打壓,最後使他們成為日後推翻蘇聯的強有力的力量。打壓異見者豈不是在給自己掘墓嗎?勃列日涅夫打壓索爾仁尼琴,打壓薩哈羅夫,他們反倒各自獲得了諾貝爾獎。打壓使這些人獲得了世界級聲譽,對鞏固社會主義蘇聯有什麼好處呢?黑格爾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異見者的出現並形成一股勢力,肯定有其社會根源。對異見者釜底抽薪,消除這些根源,異見者這些人如何能存在併發展?打壓等於給異見者火上澆油。這就正如對皮球,要給它放氣,而不是拍打。放了氣,它就動不了了,越拍打,它跳得越高。


使勃列日涅夫給蘇聯掘的墓越來越大的,還有他的外交政策。出兵捷克和阿富汗是最大的失誤。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尊重別國主權,愛好和平,但勃列日涅夫粗暴地出兵干涉捷克的內政。這只是延遲了捷克的改革,但並不能改變改革的歷史趨勢。這不僅使蘇聯在國際上處於難堪的地位,而且在國內也引起人民不滿。出兵阿富汗進行擴張,使自己陷入了泥潭,物質人員上的損失不用說,聲譽的損失,給搖搖欲墜的蘇聯以最後一擊。外交政策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勃列日涅夫十八年經營的內外失敗是蘇聯崩潰的基本原因。墓已經挖好了,戈爾巴喬夫再無回天之力,葉利欽輕輕一推,蘇聯就進了勃列日涅夫挖好的墳墓。戈爾巴喬夫、葉利欽何錯之有?對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國內外分歧甚大。甚至時至今日,俄羅斯為勃列日涅夫歌功頌德的人也不少。我看過的另一本《勃列日涅夫傳》是俄羅斯學者謝爾蓋·謝曼諾夫寫的,由東方出版社在國內翻譯出版。他把勃列日涅夫寫成一位英雄,甚至對他女兒、女婿之類親屬發財升官之事也不承認。這種書也是一類看法。但我認為離起碼的事實甚遠。對勃列日涅夫評價的爭論還會持續下去,這也沒什麼可奇怪的,德國不是還有人懷念希特勒嗎?當然,也許蘇聯的崩潰並不是一件好事。在斯大林模式建立之時,它覆亡的命運也許就註定了,不進行徹底改革,蘇聯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在葉利欽結束了斯大林模式後,俄羅斯和蘇聯原來的加盟共和國和東歐各國才有了希望。當然,經歷了斯大林模式和轉型動蕩之後,這些國家的復興之路還很漫長


小張4512345

不被西方視為威脅的領導人才會獲得高評價

縱觀蘇聯存在的七十多年,唯一在西方獲得正面評價的領導人恐怕只有戈爾巴喬夫了,這點至少有諾貝爾和平獎為證。至於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做了什麼,大家恐怕也都清楚。答主曾在另一篇回答裡舉出過幾個方面俄羅斯與蘇聯的差距,比如領土小了五分之一,人口減少一半,GDP大約只相當於蘇聯的六分之一與八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蘇聯解體後的三年時間(1992年~1994年)裡,俄羅斯全國國民人均預期壽命下降達五歲之多!這種降幅是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人道主義災難,能與之相比的恐怕只有兩次世界大戰了。如果考慮到俄羅斯超過一億的人口規模,恐怕人類歷史上都很難找出類似規模的災難。

俄羅斯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統計圖,紅色是死亡率,藍色是出生率,中間的豎虛線標誌的是蘇聯解體,可以清楚地看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口出生率驟降,死亡率暴漲的過程


而這一切,當然不能說完全是戈爾巴喬夫的功勞,但他在蘇聯解體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至少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而他卻是唯一一個在西方擁有正面的蘇聯領導人,從這一點裡大家其實已經能看到為什麼勃列日涅夫評價不高了吧?

使蘇聯國力提升的領導人在西方評價都很低

其實看看蘇聯領導人在西方的評價,由低到高大致可以給出下面這樣一個排名:

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

列寧

赫魯曉夫

安德羅波夫

契爾年科

戈爾巴喬夫

從某種意義上說,把這個排名反過來看就基本是對蘇聯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由大到小的排名了。當然答主這裡不是說按這個排名斯大林的統治完美無缺,斯大林統治時期在政治方面確實也存在很多弊端。但從整個蘇聯社會的角度看,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確實推動了蘇聯社會的發展。

1960年到1980年全球GDP排名,可以看到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治下始終穩居第二,而且經濟增長始終不算慢

所以勃列日涅夫被西方評價很低是一種正常情況,其實反而是他在任期間做的不錯的一種證明,確實蘇聯的國力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達到了巔峰,也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最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時代。

勃列日涅夫會見尼克松


當然,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確實產生了很多積弊,為後來的蘇聯解體打下了伏筆,比如過度依賴石油經濟等。從蘇聯自身的角度,這些問題也是他執政時期的汙點。但這卻並不是西方對他評價低的主要原因,如果他連這些都做的非常好,可能他在西方的評價就會超越斯大林,成為蘇聯歷史上的頭號“獨裁者”了。

青年時代的勃列日涅夫


桃花石雜談


最愛雷哥的

因為蘇聯解體後,掌握世界主流輿論和媒體的西方自然會集中攻擊蘇聯,要批倒批臭,挖棺鞭屍啊!

在西方眼裡,敵人越強大就是他們犯下的最大的錯誤!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達到最鼎盛時期,自然在西方眼裡是他最大的錯誤,因為讓西方感到恐懼和不爽了!

就像如今世界也有一種聲音在批判列寧和斯大林一樣,不斷的醜化抹黑和詆譭,描述蘇聯在列寧和斯大林時代多麼的暗無天日,慘無人道,悲慘世界!

就在於列寧創立了蘇聯,而斯大林讓蘇聯開始強大併成為能和西方平起平坐對抗的超級大國,而可憐的勃列日涅夫讓蘇聯達到了最鼎盛,自然也要跟著背鍋一起被批判!

在西方眼裡,什麼樣的蘇聯領導人才是好領導人?是戈爾巴喬夫這樣的才是好領導人,因為摧毀了蘇聯,摧毀了所謂的鐵幕,讓一個超級大國和最強勁對手垮臺,這才是好領導人,應該歌頌應該讚美,就像戈爾巴喬夫領導時期,西方毫不吝嗇的慷慨的給他帶上了無數的桂冠和榮譽,甚至還把諾貝爾和平獎都授予給他!

戈爾巴喬夫也不負西方眾望,親手摧毀了蘇聯帝國,讓蘇聯解體,俄羅斯衰落,幫助西方消滅了心頭大患,而西方所付出的,只不過是一文不值的各種吹捧和獎盃罷了,如果你要,給你做一千個獎盃都可以,工廠裡只不過花費幾個小時時間的事!總比通過一場世界大戰要強吧!

就像如今,西方又在大肆抹黑普京,其實普京的罪狀只有一個,那就是竟然膽敢帶領俄羅斯重新強大重新不屈,這可怎麼得了,簡直觸怒了西方的龍顏,必須要再次集中火力批倒批臭,俄羅斯必須四分五裂,永遠衰落,永無出頭之日才是好俄羅斯!

謠言止於智者,其實很多的謊言並不複雜,只要還有一點腦子稍微一分析都能看透這些謊言,只不過世人太多連用腦子去分析都懶得去想,更多的容易被輿論媒體所誤導,被人像牛一樣牽著鼻子走,別人想讓你怎麼想就怎麼想,想讓你怎麼做就怎麼做,自己其實就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傀儡還渾然不知!

不要高估了大眾的理性思維能力,否則也不會那麼多被傳銷騙被詐騙的騙被各種打著投資理財招牌的騙,其實騙子的騙術從來不高明,問題是永遠不缺乏市場!

稍微有點腦子理性思維,就很容易能戳穿這種謊言!詆譭列寧,詆譭斯大林,說他們多麼的殘暴,他們時代多麼暗無天日,慘絕人寰!

可如果真的那樣,又為何在他們領導下,蘇聯能從歐洲最貧窮最落後的農奴制沙皇俄國一躍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成為俄國曆史上最強大的時代?

這顯然驢唇不對馬嘴嗎,根本就無法解釋嗎,那麼黑暗那麼野蠻反倒沒讓國家成為最強大,這簡直就是在侮辱折磨人的智商啊,明顯的說的和實際完全不符啊,估計西方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反正傻子足夠多,能騙一個是一個!

在西方眼裡,印度,東南亞,非洲,南美一些國家才是好榜樣,因為他們民主自由,雖然這些國家慘不忍睹,但那些並不重要,只要自由民主就可以了!

就像世界都在吹捧南非的曼德拉,簡直把他當成世界英雄,如今每年還在舉行紀念他的活動,但現實中西方媒體卻刻意的規避一點就是,曼德拉成功的把南非從發達國家帶入發展中國家,南非徹底衰落了,不值一提了,一片衰敗和不斷的內亂!這對西方來說又少了個南非這樣的對手,南非擁有豐富的資源比如世界最大的鑽石產地,又可以被西方公司控制和掠奪了!

列寧,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最大的錯誤,就在於讓一個歐洲最落後最貧窮飽受欺凌的國家竟然膽敢成為超級大國,並且還和西方對抗,讓西方感到恐懼和睡不著覺,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罪該萬死!

好不容易吹捧出個戈爾巴喬夫,終於幹掉了蘇聯。西方以為可以喘口氣,高枕無憂了,可沒想到又冒出個普京,揚言給我二十年,還給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俄羅斯再次強勢崛起,這又讓西方心裡不安,不引起重視任由發展那怎麼得了,必須再次集中火力圍攻,批倒批臭,挖棺鞭屍啊,不出意外,如今主流媒體輿論一邊倒,狂批普京,簡直就是俄羅斯的新沙皇大獨裁者!

其實勃列日涅夫並沒什麼錯,他最大的錯就錯在,幹嘛要讓蘇聯達到最鼎盛,幹嘛讓西方感到恐慌睡不著覺,多學習學習戈爾巴喬夫不好嗎,死了的蘇聯才是好蘇聯,衰落了的四分五裂了的永無翻身之日的俄羅斯才是好俄羅斯!就像一條狗,不管你怎麼打他罵他虐待他,他都不敢吭一聲的才是好狗狗!膽敢齜下牙,必須一棍子打死,打死,打死!


齊天小聖143432292

勃列日涅夫的評價不能說是很低,但的確評價不高,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勃列日涅夫時期是蘇聯最強大的時期,這是世所公認的,但他的領導人卻評價不高,這看起來很矛盾。

其實細究其原因,這並不矛盾,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雖然貌似強大,實則在強大的外表下內部矛盾重重,而勃列日涅夫,確實可以稱得上蘇聯歷任領導人裡水平最差的一個。

在勃列日涅夫以前,列寧同志自不必說,蘇聯的開國領袖。斯大林雖然殘暴,卻對蘇聯的強大有著根本性的貢獻。赫魯曉夫也許水平不高,但卻是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至死信仰共產主義。在勃列日涅夫之後,安德羅波夫是公認蘇聯最佳領導人,契爾年科執政時間太短。就算是戈爾巴喬夫,也還有一顆想改革挽救蘇聯的心,只有勃列日涅夫,其人之荒唐與麻木,的確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奇景。

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前任赫魯曉夫一樣,都沒有什麼文化,他的文化水平甚至比赫魯曉夫還低。勃列日涅夫當了一輩子的官,卻從來不能脫稿演講,沒有演講稿的話他連話都說不利索。曾經有一次會議,勃列日涅夫在會上演講,不想秘書一時疏忽,拿錯了演講稿,結果勃列日涅夫就在眾人的鬨笑之中唸完了與會議毫不相干的演講稿。在迎接奧組委的機場上,勃列日涅夫忘了拿演講稿,迫不得已只能現場致辭,他的話冗長而令人費解,居然連著唸了五個“O”——後來人們才知道,他把奧運會五環旗當成字母“O”了。

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什麼政務處理能力,面對部下提來的問題,他只會搪塞到:“這個我們再研究研究”“這個需要開會討論”,最後交給他的秘書和其他的政治局委員處理。至於他本人,勃列日涅夫有一個舉世聞名的愛好——勳章。

勃列日涅夫對勳章的酷愛超乎想象,他幾乎收集(也就是讓黨中央頒發給自己)了蘇聯所有的勳章。蘇聯最高等級的列寧勳章,多少年都不一定頒發一個,他一個人就有仨!蘇聯歷史上非常少有的金星勳章,他自己就有十三個!所以當年的蘇聯人編笑話說:“聽說莫斯科發生了3級地震?——不要緊,一定是勃列日涅夫同志的軍裝掉在地上了。”

除了水平低下和作風荒唐之外,勃列日涅夫對共產主義也毫無忠誠。他曾經親口對自己的兒子說:“什麼主義不主義的,都是騙人的把戲而已”,他不僅心裡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用公款給自己的子女修建了豪華的別墅,他的女婿因為他的原因,僅僅幾年就從一個低級軍官升為了上將!

在勃列日涅夫領導時期,蘇聯的強大多表現於軍事上,核武器超越美國,軍事態勢上形成蘇攻美守的大局面。民生上,蘇聯雖然也有很大進步,但多年來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的局面卻絲毫沒有改變,反而更加嚴重,蘇聯人民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應該送給敵人”(容易爆炸)。在經濟上,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放緩了發展的腳步,逐漸趨於停滯,經濟發展從20%多慢慢掉落到個位數,還高度依賴於國際油價。對蘇聯的體制問題,勃列日涅夫沒有絲毫改革,因為他的成就是靠蘇共的官僚集團取得的,面對蘇共的腐敗橫行,自己本身就是腐敗分子的勃列日涅夫怎麼好意思下手呢?

勃列日涅夫既然是這麼糟糕的一個人,他是怎麼當上的蘇聯領導人,又領導蘇聯走向頂峰的呢?因為勃列日涅夫雖然政務能力很差,發動政變的能力卻不差,他是靠政變來推翻赫魯曉夫走向前臺的。而且,正是因為他本人過於平庸,所以蘇聯的官僚集團才能接受這樣的一個領導人,而不是像斯大林,赫魯曉夫這樣的強勢領袖,所謂因禍得福,大概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