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豪强·刘邦之兄长·武侯王陵

沛县豪强·刘邦之兄长·武侯王陵

沛县,一个在秦末最为神奇之地,一个也是诞生了那个时代英豪雄杰最多的传奇之地。

在曾经,我们都知道,沛县出了一位大人物,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但,我们或许不知道,其实,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沛县势力中,相比而言,还有着一股堪比刘邦,甚至比刘邦实力更强的势力,而这股势力的领袖,便是王陵。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人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汉书·陈王周传》

如上记录,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当刘邦率领的芒砀山部署攻克沛县,并以一句“天下苦秦久矣”而拉起反秦大旗之时,同是沛县人的王陵,也招募起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并盘踞在南阳,号为穰侯。当然,事实上关于王陵的称号到底是不是穰侯,其实还是有争议的,如《史记》中在《高祖本纪》篇是记王陵为襄侯的。故,笔者在此特意说明一下:

韦昭曰:“汉封王陵为安国侯,初起兵时在南阳,南阳有穰县,疑‘襄’当为‘穰’,而无‘禾’,字省耳。今‘邵公’或作‘召’字,此类多矣。”瓚曰:“时韩成封穰侯,江夏有襄,是陵所封。”《史记集解》

如上,无论是穰侯王陵,还是襄侯王陵,总之,都可以说明此时的王陵确实比较强横。

不过,其实王陵虽然开始时作为沛县出身的势力,比刘邦要好,但是以后,那可就是越来越不如刘邦了。王陵也的确傲气,就是不愿加入刘邦的军队,当然,这也能理解,毕竟当年的刘邦可是做过王陵小弟的,王陵可是他的大哥,然如今小弟混的比自己都要好,做大哥的,自然是很难拉下面子了。不过,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那个乱世之中,面子这东西,其实真的毫无意义。

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史记·陈丞相世家》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王陵其实本身是不想投靠刘邦的,即使是迫于无奈,但也并不是很忠心刘邦的,然,遇上了项羽这么个猪队友,再加上一位年老母亲的神助攻,于是,王陵所谓的面子,真的就是毫无意义了。

项羽确实想的好,觉得把王陵的母亲请到自己的军中,那么王陵必是乖乖来投降了,可结果呢?人都言沛县子弟多豪杰,可谁又能想到,那时的一位沛县年老妇人,居然也会如此刚烈。所以说项羽为何蠢,项羽或许做梦都想不通那些普通人为何那么喜欢找死?

当项羽满心欢喜的希望看到王陵的母亲对王陵派来的使者哭泣,然后王陵就要乖乖来降了。可是,谁能料到,王陵的母亲居然会对使者说那样的话:”请你告诉我的陵儿,一定要好好的效忠汉王,汉王是什么人呢?是真正的长者,一定一定不要因为我而有异心,总之,就是死,吾儿也绝对不要投降项羽。“话毕,王陵之母拔剑自刎而死。

对此,恐怕就是现人,也定会为王陵之母的刚烈而震撼。然,偏偏项羽,明知王陵之母已死,却还要将其再下锅烹之,只为解其一时怒气。

如此,大家说,如果你们是王陵,你们还会有二心吗?还能有二心吗?

可以说,王陵知道其母死后,恐怕就只剩一个想法了:杀项羽,灭西楚!

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史记·陈丞相世家》

于是,项羽死,天下定。后因为王陵与雍齿关系比较好,而雍齿恰好和刘邦有仇,且王陵本身也没有真正想归顺刘邦,故最后才得以封侯,为安国侯。

不过,虽说王陵封侯比较晚,但王陵此人在刘邦的心中,可是有很重的地位的: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高祖本纪》

纵使刘邦曾经确实怨恨过王陵,但,说到底,从内心讲,还是比较信服这位自己曾经的大哥。故而,当吕后问刘邦,在萧何死后,谁可继任?刘邦便说是曹参,而吕后又问曹参死后呢?这下,刘邦便直言王陵可以为丞相统领朝政。当然,至于之后又说王陵比较耿直,则需要陈平辅佐,而陈平又是独木难支,所以最后能安天下的,便一定是周勃,这都是后话。总之在当时,王陵于刘邦而言,确实是很重要的。

而王陵此人,也确实如刘邦临死前说的,为人太过耿直,若不是陈平周勃辅佐,恐怕还真就坏事了。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汉书·陈王周传》

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继任为丞相统领朝政。然,不过才三年,曹参便也去世。于是,王陵就任帝国右丞相,统领朝政。

可惜没过多久,孝惠帝驾崩,吕后当政。吕后想要封赐自家吕姓子弟为王,于是便问王陵可否,而王陵自然是言辞激烈的拒绝说不可能。但,孰料当吕后问陈平和周勃时,却得到了他们二人的支持。

其实,怎么说呢,或许陈平和周勃是对的,但问题是,如若陈平和周勃真的全力拥护王陵,那恐怕吕后也绝对不可能强行违逆,但,很遗憾,正是陈平和周勃的拒绝,才让王陵陷入了前后夹击的局面。

如后来王陵质问陈平和周勃时,他二人却以顾全大局为理由回复王陵。王陵自然也没办法应对,因为这很明显就是在针对自己。好吧,或许陈平和周勃是对的。

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汉书·陈王周传》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吕后当时对朝中大权也不是那么有绝对把握的,即使她非常不满王陵,但也只能用这种明升暗降的小人之谋来夺王陵的丞相之权。而王陵呢?自是大怒,遂谢绝一切客人,此后也不再上朝,吕后八年,王陵去世。

徐广曰:“王陵以客从起丰,以厩将别守丰,上东,因从战,不利,奉孝惠、鲁元出睢水中,封为雍侯。高帝年,定食安国。二十一年卒,谥武侯。至玄孙,坐酎金,国除。”《史记集解》

总的来说,王陵这一生,也算是足够辉煌。少年得志,举义兵扬威天下;壮年虽难,却也较为顺利;老年更是一度权倾朝野,后来虽遭到打击,但也算是寿终正寝,并无多少磨难而死。后更是被汉庭谥号为武侯,也算是个好结果。

而关于王陵最后和周勃、陈平之争,笔者还是认为班固的评价最适宜:

王陵廷争,杜门自绝,亦各其志也。《汉书·陈王周传》

王陵和陈平、周勃,的确不能一刀切的笃定谁就是对,谁就是错。只能说,人各有志罢了。

当然,也还是有后人觉得王陵就是对的,如徐钧的评价:

抗议争封独犯颜,周陈只合共持难。若能坚守长陵约,不但刘安吕亦安。

总而言之,还是那首诗说的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