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背後,拼多多如何解決三大「漏洞」

章蔚瑋

6月30日,拼多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IPO申請書,計劃通過IPO交易籌措最多10億美元,這也是在一大批商戶集中在其辦公樓下要求拼多多對“擅自”罰走幾十至上千萬貨款給明確說法不到一個月內,拼多多又一次的“閃耀”時刻。同時,在其招股書中,將企業核心價值定義為“本分”,對照此前留下的諸多質疑,這個詞顯然存在太多爭議。即便完成上市,帶著這些問題的拼多多又能走多遠?

//“地板價”背後 誰欺騙了誰

從6月開始,在拼多多上海總部的樓下,來自五湖四海的賣家講述著,他們用一個月迅速累積起來的十幾萬到幾十萬“交易神話”如何瞬間化為烏有,在這背後,無法否定的是拼多多作為平臺聚集流量之巨。

一位今年4月入駐的廣州賣家說,一進入平臺,驚訝於這裡的流量高的“異乎尋常”,“參加5月15日秒殺活動,每天進店流量有50萬,7500件女裝24小時銷售一空,3天賣掉10000多件, 總貨款達到12萬。” 而按照這個說法,這位賣家出售一件女裝的價格還不到2元。

憑藉”9.9元,秒殺”等超乎尋常低價,拼多多得以取得“驚人”流量,而根據其招股書信息,截至2018年3月31日,平臺活躍買家為2.45億,同比上個季度增長了5000萬買家。

在看似瘋狂的“流量”背後,假貨、刷單等非正常交易套路輪番上演。“如果拼單的過程中,價格太低,我們會自己刷單去拼。”一家在拼多多上銷售品牌手錶的商戶透露,市場價298百元的手錶,在5月一場秒殺活動上,他將底價改成15元,同時安排客服後臺”刷單”,短短几分鐘,就把量刷到了90單以上。而類似的做法在新入駐商戶中十分普遍,在高流量背後究竟有幾分真?幾分假?

“我在淘寶上開的店一套童裝售價39元,到了拼多多,他們要求定價不得高於19元。但正常情況下成本價25元,快遞費5元,我至少虧10元/件,一上活動大流量倒流賣得越多,就虧得越多。最後只能換面料。價格一降,一天銷售額直接衝到17萬。”一位來自浙江的童裝賣家感嘆,低價商品如何保證品質?在這場低價的買賣遊戲中,賣家、買家很多都心知肚明,“不少消費者壓根沒有指望能用這個價格買到貨真價實的好東西。”

在招股書中也透露了拼多多低價之“痛”,在過去三年雖然其交易額達千億,但2018年一季度平均客單價僅為38.9元,僅僅比去年全年平均客單價高出6元,由此留下了虧損13億的難題。

//百萬商戶背後:平臺合作協議之謎

IPO背後,拼多多如何解決三大“漏洞”

關於公司的核心價值,拼多多在招股書中的描述是“本分”—— 誠實,值得信賴。但對照目前一系列質疑,這個詞是存有爭議的。

指望能與平臺休慼與共的大批賣家卻在其上市前集體“倒戈”,不惜與平臺鬧得“魚死網破”,除了高額罰款,平臺自身缺乏公正公平的評判標準是拼多多現階段所要直面的又一難題。

除去此前報道中出現的,無法對“造假”處罰給出明確憑證,無視商家的二次申訴外,“平臺協議”究竟是以什麼形式告知商戶?在此過程中,屢屢出現的協議內容無法正常打開,以及在最近有商戶最近反映的,罰款站內信莫名被刪,究竟是技術之過? 還是人為所致?

今年6月22日,通過蘋果版拼多多App入駐開店,只能看到《拼多多平臺合作協議》中的第一頁,之後的數頁竟然都只是空白。這和兩年前,入駐平臺商家碰到的《拼多多合作協議》無法打開的情況如出一轍。開店心切的一批中小商家,在無法看到協議的情況下,匆匆簽署了協議,但在這個過程中,平臺又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IPO背後,拼多多如何解決三大“漏洞”

IPO背後,拼多多如何解決三大“漏洞”

此外,三年時間內,拼多多先後修改了平臺合作協議,其中涉及“高額罰款”的規則正是在2017年最新版本中被提出。這些升級的協議依然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告知商家,“協議彈出窗中,常常無法進入文件內看到詳情,沒有申訴通道,只能選擇下一步,或者直接退店。”

在這些被“錯過”的合作協議中,有關處罰條款成了矛盾焦點——要求商家支付通過拼多多銷售的“嚴重問題商品”歷史總銷售額的十倍作為消費者賠付金賠付給消費者。若商家拒絕支付給賠付金,則甲方(拼多多)有權以商家店鋪資金抵扣消費者賠付金賠付給消費者。

與此同時,在7月2日,有遭遇罰款的商戶反映,在當天登陸平臺後臺時發現,作為重要罰款依據的站內信莫名被系統自動刪除,查無蹤跡。在此之前,拼多多平臺後臺在6月25日和6月28日出現過“癱瘓”,導致數小時無法登陸。隨後,商戶數據出現變化,包括罰款的站內信莫名消失。

三年發展,最重要的平臺協議卻屢屢遭遇莫名“BUG”?實在讓人很難理解。

2017年4月,拼多多結束了自營業務,全面轉為平臺型運營,平臺商家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18年3月,平臺商戶達100萬家。如何有效合理管理平臺賣家?制定公開公平規則,這是拼多多當下的短板。不少聚集要求維權的商戶表示,除了罰款,他們更難理解的是其背後的運作規則。“雙方不信任感已經產生,如何彌補?”

//高額罰款背後:存管漏洞

在被問到三倍甚至十倍的罰款究竟有沒有賠付到消費者手中時,拼多多黃崢答覆,因為沒有“錢包”(業務),都是通過代金券形式返還。目前有多少消費者領到了消費券,暫不得而知,但更讓人疑問的是,沒有支付牌照的拼多多如何規範管理平臺資金?在此前,大量商戶發現,賬戶內的交易資金經常以“網絡繁忙”為由無法正常提現。

據瞭解,拼多多平臺商戶的貨款資金以互聯網金融中“資金存管” 名義存放在平安銀行旗下。根據平臺銀行給出的說法,拼多多隻需提供ICP經營許可即可開戶。從理論上看,拼多多作為平臺方,為平臺商戶設立虛擬子賬戶,每日交易貨款自動進入虛擬子賬戶,平臺應當無權經手虛擬子賬戶內的資金。但,資金池內的上億資金,究竟誰來監管?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今互聯網的資金託管模式很像多年前股市中證券公司與股民賬戶之間的關係,“目前,市場上的互聯網相關資金存管本身管理就很混亂,經常發生挪用的情況,存管也不是真正的存管。無監督措施,即便挪用也無從評判。” 目前,按照證券市場整改後的做法:交易平臺每天晚上將客戶交易明細發給第三方存管銀行後,有第三方監督機構再次對具體明細進行核對,確保客戶資金不會被挪用。

而目前,類似拼多多以罰款名義來轉移商戶賬戶內的資金是否合理,是否合規,該由誰來評判?在《平安銀行交易資金第三方存管服務使用協議》中並沒有明確指出,但在協議中卻另外寫有這樣一條規則:對各方(平臺與商戶)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一切糾紛,甲方(銀行)不承擔任何責任,由乙方與交易雙方自行解決。這也就意味著,銀行作為資金存管處,所承擔監管責任將十分有限。但,要如何確保平臺商戶資金的使用,劃撥合理、合規,同樣是平臺未來發展的重要根基。這個難題,拼多多又要如何解?

對於目前存在的問題,拼多多黃崢並不否認,認為拼多多還是一個三歲小孩,會面臨許多顯而易見的問題,危險和挑戰。但通過一次激進的赴美IPO是否就能解決? 聚美優品恐怕是拼多多最好的前車之鑑,2014年上市時發行價為22美元,收到假貨影響,如今股價只有2.58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