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末年的「料羅灣海戰」勝利,可以折射出清朝對中國的影響

1633年(明朝崇禎六年),明朝與荷蘭殖民軍在 福建金門海岸 料羅灣一帶 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在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為前鋒下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劉香海盜聯軍。這是以中國為東方代表,以荷蘭為西方代表的史上第一次東西方最大海戰(之前的小規模中葡之戰,這裡不說),且以當時的明朝(中國)勝利告終。須知,中國在打贏這一場規模浩大的海戰時,距離明朝的滅亡只有11年了。明朝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打贏這一戰的。下面就由小山同志給讀者們普及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戰。

從明朝末年的“料羅灣海戰”勝利,可以折射出清朝對中國的影響

17世紀,歐洲的航海和貿易已獲得極大發展,處於其歷史上著名的“黃金時代”發端期。而當時的明朝(中國)正實行海禁政策。1633年,荷蘭方面為取得對明朝的貿易權,打開與明朝的自由貿易市場,荷蘭方面認為攻擊明朝以先進的大炮武器,性能優異的快速戰艦則十拿九穩。荷蘭人為了打贏這一戰拼揍了他們在遠東的所有血本,投入主力戰艦共11艘,另有旗艦密德堡一艘以及中國式戰艦一艘,還有聯盟海盜 劉香 帶來的50艘海盜船。明朝水師投入50艘大型戰船和100艘火船與之對抗。海戰打響後,以鄭芝龍部隊為先鋒,採取了兩路突擊,黑虎掏心的戰術。明軍水師主力直奔荷蘭艦隊主力艦,並採取火海戰術,100艘火船蜂擁而上搭鉤點火,與荷蘭人合作的 海盜劉香 戰船50艘,全軍覆沒。 毫無疑問,這場海戰,明軍大勝。

從明朝末年的“料羅灣海戰”勝利,可以折射出清朝對中國的影響

戰爭結束後,荷蘭人屈服了,他們明確認知了與明朝武力的差距,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與中國間的貿易問題,乞求明朝政府不要遠征尼德蘭(即荷蘭王國)本土,同時他們放棄了壟斷中國海上貿易的企圖,轉而承認鄭芝龍的海上霸權秩序。臺灣海峽從此成為明朝鄭氏艦隊的內湖。

從明朝末年的“料羅灣海戰”勝利,可以折射出清朝對中國的影響

所以說,在明朝時,中國的水師(海軍)戰鬥力是很強的,不但向國外進口火器和大炮,而且自制的火銃在當時也是領先世界的。料羅灣海戰後,福建廣東一地海域日趨平靜,海外貿易日趨繁榮,海洋貿易的繁榮與商人勢力的增長在當時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明朝本來會第一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但是,緊接而來的卻是滿清入關,定鼎中原。一下又回到了冷兵器時代,奴隸社會(滿口都是主子、奴才的自稱)。中國的社會進步趨勢被那些帶辮子的人給毀掉了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