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潮爆發下,逾期、提現困難爲何不斷成爲平台「催命符」

雷潮爆發之下不斷有平臺被曝出逾期、提現困難等致命輿情,投資人則紛紛撤資出逃,整個行業可謂風聲鶴唳。回顧發展近十一年的P2P,平臺數量從頂峰時期的6000多家,到現在不足2000家淘汰了70%以上。事到如今再深究這些問題平臺其實並無多大意義,投資人想要規避風險唯有透過現象看本質,識別出真正從事信息中介的P2P平臺。

從目前行業中已暴雷的平臺情況來看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偽P2P平臺,外表披著網絡借貸其真實業務卻是相差甚遠,有的平臺還玩起了龐氏騙局,總的說來不論暗地是如何妖魔化的操作,對外依舊聲稱自己是P2P平臺;二是真實平臺也具有真實業務,但是風控、監管等壓力無法繼續經營而選擇清盤或是跑路。

雷潮爆發下,逾期、提現困難為何不斷成為平臺“催命符”

真正的P2P是什麼?

按照《暫行辦法》規定P2P被明確定義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簡單的說將有借款需求的人和企業通過平臺發佈借款信息,投資人則通過平臺的信息借錢給這些需要錢的人和企業,平臺本身賺中介費。如果平臺因為風控、監管等因素導致清盤,那麼對於投資人而言是能夠拿回部分本金的。更何況當下許多平臺開始賣殼,其實際上也是為了避免清盤而做出的選擇。

至於偽P2P平臺,本質上並不能算作是P2P,而是打著P2P幌子的騙局而已。以近期有名的唐小僧和聯璧金融為例,當他們暴雷後大多數人的反應是有倒下了一家大平臺,P2P行業風險真大,但是這兩家平臺均是以涉嫌“非法集資”的名義被立案偵查,也就是說它們並非真正的P2P,而是披著P2P平臺做非法集資的違法平臺。而這類平臺可以說數不勝數,此前的錢寶網、善林金融,甚至已經落地執行判決的e租寶也是,此外還有許多不知名的中小平臺都是偽P2P。

這些虛假的P2P平臺有什麼特徵呢?

信息披露造假

許多問題平臺很多時候並沒有真實業務,或者說真實業務的佔比非常少,基於平臺日常運營便只能選擇造假。通常標的信息就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真實性,有些平臺的標的要麼沒有詳細信息披露,要麼則是卻少真實的資料截圖,還有的是借款人各種信息出現偽造等等,只有投資人多觀察和對比便能看出很多貓膩。

線下理財和長期高返

線下理財是政策上明確禁止的,而只有涉及線下的業務的P2P平臺基本都存在吸收資金嫌疑,事實上行業也已經暴雷許多類似平臺,林善金融便是典型代表。而長期高返則是平臺另一種風險點,常規P2P平臺通過賺取中介費來盈利,而本身運營費用過高就會導致平臺容易死亡,偶爾搞高返的活動是為吸引新用戶以及維持現金流,但長期高返就意味著長期虧本,也就說明了平臺就是為了吸引資金其中風險不言而喻。

虛假銀行存管

銀行存管的意義在於杜絕平臺出現資金池的情況,如果平臺上線了真實的銀行存管,那麼平臺本身是沒有直接接觸資金的,所以即便出現問題,大部分投資人也能保證一定的回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