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海海戰中,日本爲什麼要把航母當誘餌?

Nelson5193

糾正一下,日本用航母當誘餌不是第一次,但沒有一次是在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海戰這個名字大家更熟悉)中。問題指的應該是萊特灣海戰。



在這次太平洋戰爭最後,也是規模最大的海戰中,日本動用了全部遠海作戰力量,以摧毀美軍在萊特灣的登陸船隊,阻止美軍佔領菲律賓。豐田副武海軍大將認為:“假如我們喪失菲律賓,而艦隊倖存下來,那麼我們南北之間的海道就被割斷了。假如艦隊呆在日本領海的話,那麼它得不到燃料補給。假如它呆在南海的話,那麼它就得不到武器彈藥的補給。因此假如我們失去菲律賓的話,那麼保存這支艦隊也沒有意義了。”

此前美國海軍航母部隊為了削弱日軍增援菲律賓的力量,對距離菲律賓最近的日軍基地臺灣進行了大規模空襲。日本人果然中計,一波接一波的飛機被投入對美國航母的戰鬥,日軍航空兵幾乎損失殆盡。“我軍飛機與兇悍之美機一交鋒,紛紛被擊墜,猶如以卵擊石,剎那間即成一面倒之態勢。若長此以往,日本將立即潰亡,看來,只有以飛機衝撞航母,以求治本,別無他途。”美日雙方共出動4320架次飛機參與戰鬥,日軍第二航空艦隊共損失飛機262架,少佐以上的飛行軍官陣亡34人。颶風攻擊部隊損失飛機230架,佔颶風攻擊部隊飛機總數的86%,而臺灣各地遭受轟炸的損失則不計其數。美軍第38特遣艦隊損失飛機89架,64名飛行員陣亡。另有兩艘航空母艦受輕傷,暫時退出戰鬥序列,兩艘巡洋艦受重傷。

既然艦載航空兵已經完蛋,瘋狂的日本人就決定以易被打擊的航母將美國第三艦隊從其應該保護的登陸力量引走。這樣一來,美國登陸力量在喪失其空中掩護後將受到其他三支日本艦隊的打擊:駐紮在文萊的粟田健男中將率領第二艦隊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力量。西村祥治和志摩清英中將的艦隊組成第五艦隊作為運動攻擊力量。這三支艦隊沒有航母和潛艇,完全由水面艦只組成。

日本人的計劃一如既往地一廂情願,執行起來千瘡百孔。

武藏號戰列艦被美軍航母擊沉

作為主角的第二艦隊先於誘餌航母被美軍發現,在錫布延海海戰中被美國潛艇和航母打得體無完膚,損失了1艘戰列艦和4艘重巡洋艦,被迫撤退。當美國航母艦隊終於被日本航母引走後,第二艦隊才再次殺入萊特灣,但是在薩馬島遭到美國第三艦隊留守的驅逐艦及護航航母的奮勇抵抗,雖然擊沉美軍兩艘護航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1艘護航驅逐艦。日軍也損失三艘巡洋艦,三艘戰列艦受重創,只有一艘戰列艦還有作戰能力,於是瘋得還不夠的慄田選擇了撤退。

英勇抵抗的美軍護航航母

作為誘餌的日本航母,只有108架飛機,面對美國的9艘艦隊航母、8艘輕母上的1000多架飛機,自然只有送死的命。全部航空母艦(瑞鶴、瑞鳳、千歲、千代田),還包括一艘輕巡洋艦(多摩)、兩艘驅逐艦(秋月、初月)被擊沉。

困獸猶鬥的日本航母

至於日本第五艦隊,遇到美國第七艦隊的六艘戰列艦(這也是美國航母會被日本航母引走的原因之一,美國人認為不需要航母也可以保護萊特灣),完全像送菜一樣在蘇里高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沒。

落入美軍火力羅網中的扶桑號戰列艦

在這一戰之後,美軍消滅了日本的海軍力量,除了陸上基地的飛機外,日本海軍幾乎已不存在了,美軍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可以說雙方的力量對比太懸殊,日本人根本不可能成功。即使日本戰列艦突入了萊特灣,但依然要面對美國護航航母的500多架飛機,可以說誘餌航母是白白犧牲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你們都知道日本海軍和陸軍是一個冤家死對頭。但是你們你可曾知道海軍內部也分幫分派,海軍也分為艦隊派和航空派,而在大多數的時候艦隊派往往航空派一頭。要不是以三本五十六為代表的航空派的海軍幕僚的支持。航空母艦和航空派根本就沒有什麼實力。

通過甲午海戰和日俄對馬海戰。日本通過戰列艦走向了海軍強國和世界強國的寶座。所以日本對戰列艦的大炮鉅艦有著情有獨鍾的熱愛。所以在菲律賓海戰的時候仍然想要以戰列艦的大炮鉅艦來定乾坤。而航空母艦隻不過是聯合艦隊裡的二流軍艦,根本不是用主力決戰的一流軍艦。



“赤城、加賀,飛龍、蒼龍”這些耳熟能詳的航空母艦的名字其實是戰列艦的名字。只不過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限制了各國主力艦的發展,而航空母艦是不在這些條約規定裡面的。所以那些要被拆解的軍艦與其被拆解還不如建成航空母艦。這就是為什麼二戰前日本海軍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航空母艦。


日本在日俄戰爭之後將美國視為第一對手,並根據美國的實力制定了“九段漸減邀擊”戰術來防禦美國海軍的打擊,這一戰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防禦戰術,就是力求在家門口消滅來襲的美國艦隊,承擔著重任的就是戰列艦。所以這是為什麼,日本的戰列艦在在後期頻繁出動的原因。因為已經打到家門口基本上可以出動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題主問的應該是萊特灣海戰吧,因為一般菲律賓海海戰是指馬里亞納海戰。

至於拿航母當誘餌原因很簡單,日本已經湊不出多少受過完整訓練能夠完成航母艦上起降的飛行員了,有飛機沒有飛行員等於沒有,沒有飛機的航母也是廢物,拿廢物當誘餌不是很正常麼……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由於資源限制一直執行精兵政策,雖然建立了一支精幹的高水平艦載機飛行員隊伍,但是飛行員人數少一直是硬傷,而且日本海軍飛機一貫不重視飛行員生存能力。不過在戰爭初期直到中途島海戰,日本飛行員隊伍損失不大(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中途島日軍飛行員損失並不大,只有一百多一點的空勤人員陣亡,中途島對日本海軍航空兵力的打擊主要是大批有經驗的地勤人員的損失),但是之後東所羅門和聖克魯斯兩次海戰日本艦載航空隊傷亡慘重,接著剛剛恢復一點元氣的艦載航空兵又被山本趕到岸上去填所羅門空戰這個無底洞,很快又消耗殆盡。緊接著好不容易補充起來的艦載航空兵在馬里亞納海戰又一次被屠殺乾淨,經過這樣幾起幾落,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已經嚴重失血了。

馬里亞納海戰(菲律賓海海戰)之後,日本艦載機飛行員幾乎損失殆盡,此後再也沒能恢復規模

偏偏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補充機制也出了問題,戰前高淘汰率的精兵政策顯然不適應戰時大量補充的需要,但是同時日本海軍也沒有建立起一套合適的補充機制,要命的是,日本海軍投入艦載機飛行員訓練的資源也面臨嚴重的問題,一方面美國潛艇肆虐,日本本土能夠獲得的燃油日漸稀少,而培訓飛行員的需求量卻越來越大,這導致飛行員能夠得到的訓練時數越來越少,另外一方面由於戰前的精兵政策,日軍也嚴重缺乏有經驗的優秀教官,而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更加糟糕,由於缺乏專門的航母訓練艦,所以艦上起降訓練的時間和架次也難以保障,這都導致中後期航母飛行員數量和訓練水平不斷惡化,最想要的萊特灣海戰已經湊不出多少能打仗的艦載機飛行員了。

美國海軍不僅有足夠的油料和飛機(美軍訓練報廢的飛機比戰損還多),而且還專門改造了兩艘大湖客輪專門用於艦載機飛行員艦上起降訓練(圖為黑貂號訓練艦),而日本就沒有提供這樣的條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