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換道超車」 新能源汽車產業「提速」

特稿|“换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

今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國新辦的新聞發佈會上首提“換道超車”概念。從“彎道超車”轉變到“換道超車”,是對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方向的判斷。

目前,全球汽車產業處於動能轉換關鍵期,產業生態正在重構,主要汽車強國陸續調整汽車戰略。2017年,五國相繼宣佈各自禁售燃油車計劃。分別是:荷蘭(2030) 、挪威(2025)、德國(2030)、法國(2040)、英國(2040)沃爾沃、奔馳、長安分別宣佈2019年、2020年、2025年實現全系電動化。我國應抓住業態轉化關鍵期,實施“換道超車”戰略,將汽車工業轉型的主基調重歸技術層面,依靠沉澱新能源汽車技術和市場先發優勢實現超車。

雖然當前國內“換道超車”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但在配套基建、核心技術、市場驅動、產品格局等方面仍存藩籬。實現這一產業藍圖亟需制度改革,優化政策投放點;實施換道超車,促進創新驅動;健全合作體系,實現轉型升級。

認清產業形勢

汽車產業形勢正從三個維度發生變化。一是產品屬性正從傳統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動空間變革,成為創新數字化服務的新入口和能源互聯網儲能終端,並與家居系統、辦公系統、電網系統實現交互。我國可利用互聯網優勢,搶先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二是生產方式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網絡化、定製化模式變革,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滿足個性化消費和出行服務。利用國內消費升級契機,搶佔國內市場。三是產業鏈架構從以整車企業為主轉向多主體並存變革,去中心化明顯,有助於改變我國在傳統汽車領域長期受制於外企壟斷的局面。

經過十年左右的政策驅動,我國新能源汽車已進入產業化和技術進步良性互動的螺旋式上升通道,超過230家整車企業進入新能源領域。從技術層面看,動力電池關鍵材料技術性能指標穩步提升,單體、電池包、管理系統等的低溫性能、安全研究和三元材料的電池比能量快速發展。乘用車主流車型的續駛里程已超過300公里,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動力電池系統比能量逐年提升,成本在不斷下降。單體能量密度達到250瓦時/公斤、價格1.2元/瓦時,較2012年分別提高2倍、下降70%。

2009年起,我國正式啟動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並陸續出臺系列政策,涉及宏觀綜合、行業管理、推廣應用、稅收優惠、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等產業鏈全環節。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成熟與市場範圍的拓展,新能源汽車在產業化和智能化方面取得實效。今後產業政策重點放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其他相關配套產業融合的層面,並實施門檻化與差異化的補貼設置。

直面四大痛點

第一大痛點是配套設施結構性失衡。具體表現如下:

充電設施平均利用率相對較低,行業盈利能力低,商業模式尚未成熟。2016年,全球交通領域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9%,但我國在交通用能中電力消費僅佔約1.5%。

充電設施運營企業在整體產業鏈中處於弱勢地位,車企參與度相對較低,動力電池充電技術升級難以協調。

充電設施總量較大,但技術水平依然偏低。各類充電設施只能實現單向充電,難以與電網互動,私人充電設施無法提供智能共享服務。

基礎建設不平衡、不充分、服務體系不完善。多數老舊小區存在沒有固定車位、電容量沒有多餘負荷以及充電安全等問題,後期改造難度大,私人充電樁安裝增長緩慢,公共充電樁距離遠、充電速度慢、管理失序等問題突出,使用率較低。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充電樁數量之比為1.7:1,到了2017年9月,這一數字變成7.8:1。

第二大痛點是核心技術功能性短板。

從產業鏈角度看,新能源汽車各環節產品成熟度普遍存在劣勢。從電池材料看:電池續航、電池衰減、充電速度等核心技術存在國際代差。如目前國際電機平均功率密度能達到5-8千瓦/千克,部分發達國家電機甚至做到9-10千瓦/千克,國內只做到0.6-4千瓦/千克。從電控系統看:電池系統在集成能力、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滯後於發達國家。直流充電技術尤其是在功率模塊、電子芯片、漏電保護、安全防護等方面仍有差距。此外,在電池專利、成本以及上游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發展瓶頸。

第三大痛點是市場驅動內生性不足。

當前新能源汽車的產業格局主要依靠政策驅動,市場驅動作用薄弱。儘管新能源汽車市場拓展到環衛、物流、出租等多領域,但是在消費市場中的表現差強人意。用戶需求最大的A級車和B級車市場,新能源車明顯遇冷。截至2017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53萬輛,僅佔汽車總量的0.7%。 調研發現:2017年,新能源汽車最大問題就是國家政策的調整,特別是刺激帶動作用最強的財政補貼大幅退坡。數據顯示,中央財政補助退坡20%,地方財政補助退坡近60%,相當於一輛車提價3萬元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市場購買熱情,特別是市民個人用車購置和使用。 政策快速退坡,後續政策不銜接,影響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培育。

第四大痛點是地域產品同質性競爭。

一是地方政府在政績的驅使下,盲目發展新能源項目。高端產業低端化。2017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據不完全統計, 當前,28 省市陸續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政策,多數省份公佈新能源汽車“十三五”發展規劃。24 省市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29 省市實施新能源汽車充電政策,13 省市明確充電基礎設施補貼標準。 二是新能源汽車推廣中,地方保護主義現象突出。個別地方為支持本地企業,人為設置制度壁壘,封閉市場,阻礙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充分競爭,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良性發展。

創新三大舉措

舉措之一,制度改革,精準發力提效益。

第一,政策層面:增強頂層設計,通過政策統籌產業合理佈局和科學發展。增強政策的可預見性與連續性,做好雙積分落地和配套政策的銜接。如強化落實對新能源汽車不限行不限購的政策。提高政策前瞻性,保障企業在開發產品、規劃市場、戰略推進過程有所預期。

第二,法律層面:推進智能汽車測試生產、銷售使用等領域的立法進程,營造保障安全、促進發展的法治環境,推動智能汽車網絡服務、信息安全、共享出行、金融保險等領域管理政策制定出臺,為智能汽車商業化應用積極創造條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和完善懲處機制,對受利益驅動違背政策內容的違規違法行為加大懲處力度,以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健康發展。

第三,標準層面:成立國家層面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標準委員會,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標準體系建設,加強標準研究和供給,著手研究有關於新能源汽車綜合能力和超低排放的技術標準。完善企業准入標準,提高生產企業的准入門檻。此外,增強在自動駕駛測試、新能源車的年檢、安全檢查,以及二手車評估方面的標準。此外,需要強調兩方面,首先,修訂汽車新標準應適應推進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傳統汽車的轉型和升級。其次,完善標準需要加強與國際接軌,以推動國產車更能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強化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核心地位。

舉措之二,要素優化,循序漸進謀發展。

第一,人才層面:加大對相關專業的教育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創新培訓機制,擴大員工培訓規模,為整車、零部件廠、後服務領域供給高質量的電動化、智能化專業人才,以及高端經營管理人員。同時,加強與國外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的技術對接合作,補齊國內行業轉型過程中的人才短板。

第二,技術層面:在電池領域,加大對高密度能量、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高功率密度的燃料電池、電芯與電池組設計等研究。積極推動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延伸動力電池價值鏈。在電機領域,注重對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設計和生產能力的投入力度,推動區域化、商業化的市場運營,加快產業化進展,拓展燃料電池的應用領域。在電控領域,優化整車控制器、電機控制器與電池管理系統,在控制總成、傳動總成、儲能系統、核心器件等基層技術重點發力。在材料方面,加快新材料技術突破,推動新能源汽車趨向輕量化。在服務技術領域,提高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技術水平,加快柔性充電技術推廣應用,加強無線充電、智能充電等關鍵技術攻關。在設施技術領域,支持私人充電設施開展智能化改造,提供共享充電服務。開展充電設施與電網互動試驗示範,做好技術儲備,適應未來電動汽車大規模發展的智能互聯變革。

第三,配套層面:推動充電整合發展,加大充電設施建設力度。發揮產業聯盟的作用,推動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萬幫等龍頭企業平臺數據共享。同時,加強充電設施建設,推動形成廣覆蓋、高智能的充電服務網絡。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充電設施,配套建設光伏電站,化解光伏產能過剩。推進居民區、機關單位停車位電氣化改造,實現“充電與加油一樣便利”。

舉措之三,合作治理,主體協同促轉型。

第一,加強企業間合作。構建一個從材料到整車的全產業鏈合作聯盟和深度合作,避免同質化競爭,建立真正的差異化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壯大企業行業協會,粘合碎片化的企業,定期舉辦調研活動和研討會議,促進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支持和引導企業搭建新能源關鍵技術共性研究平臺。通過併購,完成相關產業佈局,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融合發展以及商業模式創新。

第二,加強政校企合作。釋放政府、社會、科研院所、企業和全球的資源協同效應,積極探索適應於新能源汽車產業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進一步完善“政、產、學、研、金、介、用”七位一體的“北斗七星”式的融合機制,破除地方保護,推廣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和引導企業搭建新能源關鍵技術共性研究平臺。合併補貼目錄,優化補貼與使用里程掛鉤的辦法,加大向核心技術和基礎配套補貼傾斜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