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过五月节

潮州人过五月节

潮州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风俗活动,除祭祖外,还有插艾花、采草药、浴草汤、贮龙须水、赛龙舟、悬插“五瑞”等;食俗有吃粽子、食药膳等。清顺治《潮州府志》曰:“端阳,插艾蒲于门,艾形虎,又设角黍,采百草为汤以浴……其竞渡如旧俗。”潮州古诗《端午》曰:“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州人过端午节的生动情景。

潮州人过五月节

① 赛龙舟

赛龙舟,俗称“划龙船”,起源是在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82年的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了要报吴王夫差灭国之仇,带领国民借嬉水竞舟之名,暗中操练水师,意欲水战。潮州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始于何朝,尚未考证,但在明朝就已盛行了。潮州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下游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好去处,自明代开始,特别是清代以来,五月节多有举行龙舟赛,尤以韩江、榕江中下游为最盛。

明陈天资潮州澄海《东里志》云:端午节“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清乾隆潮州《澄海县志》载:端午节,“好事者竞斗龙舟,具银牌,插彩旗,江心悬之,听龙舟竞取,曰夺锦标。”清乾隆潮州《揭阳县志》又载:端午节赛龙舟,“官府士夫各设酒馔往观”。

在韩江赛龙舟时,岸上观众人山人海,鞭炮轰鸣;江中战鼓咚咚,铜锣声锵,观众呐喊助威。青、黄、红、白各条龙舟,抽签进入插红旗的水域赛区。划桨健儿奋力挥臂,龙舟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雾之中,又似蛟龙腾跃于江海之上,场面壮观。1991年廖来保主编的《潮州二千年》写道:“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端午节,潮人在韩江赛龙舟,群众聚集观看,场面很热闹。广济桥西岸第三墩上的栏杆突然折断,在桥上倚栏观看的群众纷纷落水,溺死几十人。”潮州古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还有潮汕民歌《保贺儿婿抢头标》云:“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可见,明清时期潮州人端午节赛龙舟的盛况和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潮州人过五月节

到了近、现代及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潮州府城端午节赛龙舟多在西湖举行,断断续续,且一泓止水,没有大江奔流的气概,观看者多数是府城和临近乡镇居民。

潮州各县市赛龙舟,有其共同的特点:一是赛龙时间长。清光绪潮州《潮阳县志》云:自五月“朔日,村村金鼓喧阗,谓之转龙船鼓。……自此,江浒竞渡几一月”。二是有祭祀仪式和禁忌。平时,龙舟总是架在各族的祠堂里或乡村的社庙里,舟上的龙头被卸下供在神案上,尊称“龙头爷”,到了四月初一,就要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先焚香祷告,再把龙舟请下来修葺油漆,然后下水开始练习;开赛前还要举行开赛仪式,分别把龙舟划到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祈求神灵保佑旗开得胜;五月底赛舟结束后,将龙舟“请”进祠堂或社庙,具牲祭拜,逢年夺标优胜者,祭品会特别丰厚。这些特点,或许是百越遗俗。赛龙舟的夺标点一般设在一只五肚船上,上插绫段彩标。参赛夺标的龙舟各在起点待发。当妈祖庙前鞭炮一响,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处紧张待发。当发号枪一响,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挥臂划桨,那龙舟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为队员泼水,使其精神抖擞。锣鼓手统率全船,划桨的只管划桨,掌舵的把稳方向。夺标进入高潮,击桨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体罩住,岸上观众只见龙头龙尾,龙身时隐时现,就象一条腾云驾雾的真龙在飞奔。

潮州人过五月节

潮州各县市端午节赛龙舟,有其独特习俗:潮安庵埠是个水乡,端午节赛龙舟比较频繁,龙舟开赛之前,组织者先派人沿岸给商家送请贴、送“明糖”,请他们届时莅江观赏。商家接贴后,就要备妥彩标,在龙舟下水之前插于江边上;比赛当天,龙舟经过之处,沿江商家居民还会点燃鞭炮以助威,也表示欢迎;比赛结束后,商家以彩标赠之,赛龙者又将彩标带回家乡,转赠给村里最受尊敬的有德之人,以示吉祥。揭阳龙舟气势磅礴,舟身中间用一根长杉木从头至尾固定舟体,叫“龙骨”;龙头高昂,饰五彩,长髯飘逸于水面;舟身彩绘龙鳞片,形象逼真;龙尾卷翘。龙舟上设一鼓手、一锣手、一舵手,还设一位穿长衫、手执羽扇、背靠龙颈弯曲处的族长老人,除作鼓劲助威外,也有压阵之意,叫“靠龙颈”。划桨队员并排而坐,全船52条壮汉组成26对。饶平黄冈赛龙也很出名,在龙舟出赛前,要把祭拜的桃李撒向水中,让成群小孩在水中进行嬉笑抢夺,谓之“抢龙蛋”。旧时在韩江赛龙舟,沿江的乡村,有的在村前的韩江边供起一只惟妙惟肖的五彩龙头以为神,让全村家家户户在龙王爷面前祈求消灾消难,保佑全家平安,并把一叠事先在家里祭了煞的钱纸戳在龙角上。全乡祭祀完毕,就把龙头抬进一只小舟,擂锣打鼓划出乡界以外,把钱纸抛进江里,象征着把晦气逐出村里,谓之“送纸”。也有些乡村,各家各户都要裱制三四尺许的纸船,船上糊有划桨的纸人,置油灯,于端午夜点亮后,一齐放到韩江里,灿若繁星的“船队”四处游弋,着实一番情趣,谓之“放花灯”。

自2005年9月29日韩江潮州供水枢纽截流工程正式下闸蓄水后,韩江潮州市区江段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淡水平湖,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比起明清时期,更加具备了大型龙舟赛的客观条件。

潮州人过五月节

②食用龙湫水

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名曰“龙湫水”,传说这“龙湫水”可以除“痱”,饮之使人身强体壮,妇女用于洗头能治头风,小孩用于洗澡能健康茁壮长大。故此,很多青年男女就在这一天早晨走到江里、溪河、坑沟洗澡,然后在江心取水回家,倒在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食用,祈求合家一年平安。

是日,潮州有些地方民间还组织了“龙船鼓”踩街活动。彩旗在前,鼓锣伴奏,沿街喧囔,声势浩荡,两边观众人山人海,或有手执石榴枝者,名曰“利市花”。有些居民掏出几个铜钱(硬币)向执石榴枝者购买“利市花”带回家中,投入水缸里或自家井里,也叫“龙湫水”,让全家人饮用和小孩洗澡,祝愿全家老少平安,身体健康。

潮州人过五月节

③ 吃粽子

潮州俗语:“端午食粽,身体强壮!”故潮州人端午节食粽甚盛。潮州粽子始于何朝,尚未查考。潮州粽子种类繁多,从外部形状上分,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四角包粽,一类是裸粽。四角包粽又分为“粽球”和“枕头粽”两种;裸粽又分为栀粽和凉粉粽两种。

潮州人过五月节

潮州粽球和其它地区相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加讲究“色、香、味、形”,在国内外显有盛名。民国初期,潮州粽球店最闻名的是20世纪20年代由张强德师傅在汕头升平路妈祖宫前创办的粽球店。其子张良杰继承父业,在老妈宫对面小巷内另开一间顺德号粽球店。潮州有句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意思是说:吃了老妈宫的粽球,方知其味道之好和口感之爽。自1989年4月30日潮安县江东镇江东大桥建成通车后,被誉为“粽球之乡”的龙湖镇阁洲村,有3户“粽球世家”先后迁到大桥西侧摆摊设点集中销售粽球,俗称“江东桥头粽球”。因粽球质量好,且占有交通地理优势,生意火旺,逐渐成为潮州乃至海内外潮人所喜爱的粽球,年销售量居粤东首位,特别是端午节前,日销售量超过一万个,而且是天天供不应求。

潮州人过五月节

潮州粽球多以咸甜两馅相间,称“双烹粽球”。用料:主料为糯米;咸料为猪火腿或五花肉、香菇、虾米、莲只、鸟蛋或咸蛋仁;甜料为绿豆蓉或红豆沙;助料为竹叶、咸水草。做法: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6小时,捞起放在竹筛晾干,次日放炒锅中用蒜头朥炒香,加适量上等鱼露,再炒至米粒晶莹透亮,油香润滑,用盆盛装待用;将绿豆蓉或红豆沙,以每15克搓成一个小圆球,用猪朥网包好,猪朥网可以避免糯米碰到甜料时难以煮熟;把竹叶折成三角斗形袋状,先放入少许炒好糯米,再放入猪火腿或五花肉、香菇、虾米、莲只、鸟蛋或咸蛋仁等咸料,再放入猪朥网包好的甜料,再用炒好糯米填平;包成四角球状,用咸水草扎紧,用水煮30分钟或上蒸笼蒸30分钟。食法:剪断咸水草,翻开竹叶,盛盘,浓香扑鼻,晶莹润滑,极为可口。

潮州人过五月节

潮州人过五月节

潮州人过五月节

栀粽,也叫栀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上蒸笼蒸至半明黄色即可。凉粉粽,是用地瓜粉和水适量,搅拌均匀,倒入生鼎中加热,用一支下端稍大成半球状的木棒,潮州人叫做“粿绞”,在生鼎里贴鼎顺时针不停地绞动,直至发出“别、别、别”的声音后,再绞上一分钟后就好了,然后放在大碗里凉干成团;也有用地瓜粉和少量的水,拌匀成软团,在一口锅上候水开之后,把软粉团用双手搓成均匀细条,下于锅中,煮熟之后捞起放在大碗里凉干成团即可。栀粽和凉粉粽,吃时都用纱线割成小片,蘸糖粉吃,清凉爽口,是夏天相宜之物。栀粽入口味微苦,吃后微甘,有健胃去湿之功效。

潮州人过五月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