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心理學:暈血≠膽小,它可能真的是一種病!

五分鐘心理學:暈血≠膽小,它可能真的是一種病!

上週檸檬作為一名志願者到一所高校宣傳義務獻血。

來獻血的學生挺多,我忙著分發礦泉水和口香糖。突然獻血車上一陣騷動,扶下來一個高高壯壯的男生,四肢癱軟、面色發白。

這個男生是第一次獻血,不知道自己暈血,血才剛抽出來人就倒了。

事後醫生跟我說,有的女生瘦的不行,抽完血一點事沒有,有的人看起來就特別強壯,還沒開始抽血,看到那個針尖就暈了。

五分鐘心理學:暈血≠膽小,它可能真的是一種病!

五分鐘心理學:暈血≠膽小,它可能真的是一種病!

有的人覺得暈血是因為膽子小,其實暈血和膽子還真沒什麼聯繫。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暈血症”又叫“血液恐怖症”,也稱為愛爾式綜合徵或倪爾式綜合徵,是一種特殊處境中的精神障礙。

這種症狀和害怕看到蟲子、看到蛇的“物體恐怖”以及害怕與別人說話、與異性交流的“交際恐怖”,同屬於恐怖症,與膽小沒有必然聯繫。所以,暈血更像是一種條件反射。

我們應該聽說過巴普洛夫經典的條件反射實驗,就是餵狗吃肉前搖鈴鐺,鈴聲和肉多次綁定出現後,狗會對單獨的鈴聲產生面對肉時的流口水反應。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以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做了一個備受倫理爭議的恐懼條件反射的實驗。

華生以一個嬰兒作為實驗對象,當一個白色毛茸茸的東西出現時就伴有人為的驚嚇,嬰兒多次受到這樣的恐怖刺激後,只要是看到白色的毛茸茸的東西就會啼哭。

華生人為的給這個嬰兒建立了恐懼性條件反射,甚至影響了這個孩子的未來。

所以,暈血的人也可能是將一些血腥的場景與自己的消極反應有過綁定,在大腦中留下了反射通路。

比如可能曾經看到有人受傷,流了很多血,心裡感到害怕,或是自己出血是身體狀態很差。

這種綁定可能是無意識的,也可能是本身就有的自動的恐懼。

五分鐘心理學:暈血≠膽小,它可能真的是一種病!

五分鐘心理學:暈血≠膽小,它可能真的是一種病!

很多人可能還會好奇,暈血的女生來生理期會暈嗎?

其實一般也是不會的。

因為生理期時就算性狀和外傷出血完全一樣,但由於人類感知覺過程除了對感覺的初級加工(如顏色、性狀、氣味等低級感覺通道)以外,還有接下來的更高級的知覺過程,這種過程加入了經驗、記憶、認知的成分,也就是用經驗性的思維,在大腦中進行了二次加工,然後大腦根據加工結果再輸出反應。

所以,女生在生理期會被女生進行經驗性知覺加工,她的大腦告訴她,這是正常的,你並沒有受傷,所以女生並不會感到難受和恐懼。

就像我們對獅子老虎有天然的恐懼,但是在動物園裡看到的老虎的時候我們並不會感到害怕,因為我們知道它們被關了起來,是安全的。

如果你的暈血屬於這種條件反射機制,那就可以試著慢慢消退這種反射。將有血的場景更多的和積極的情緒綁定起來,一點點適應,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暈血”的知識,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檸檬心理課堂”,後臺回覆關鍵詞“暈血”,就可以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