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本文转自:醉爱西安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又到了收获的季节,七月的关中平原,四处散发着面食的清香。人们会迫不及待地用新收的小麦,磨成精细的面粉,制作各色的面食。这其中肯定少不了美味的锅盔,浓浓的麦香在烙制中散发出来,极大的刺激着人们的食欲。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一提到锅盔,人们肯定会想到“个大儿,饼厚,瓷实”这几个词。如果锅盔像人一样,也有性格,肯定就是纯朴厚道、诚恳善良。秦人外表刚强,实则内心柔软,正好像外表酥脆、里面柔软的锅盔。关中汉子有铮铮铁骨的一面,也有温润柔情的时候。锅盔养育出勤劳勇敢的陕西儿女,他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不忘感念黄天厚土的恩赐。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不仅在关中受欢迎,也是整个大西北人们喜欢的食物。关中农村烙制出的锅盔“径二尺,似锅盖”,被称为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正宗的锅盔以“干、酥、白、香”为特点,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刚出锅还热气腾腾的锅盔,夹上几筷子liu(绿)辣子,三两口便能吞下。关中汉子性格豪爽,咥个三五块,才觉得过瘾。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谐音“郭魁”,即城邦中的第一,彰显了秦人的自信。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气吞万里如虎,生猛的秦军食过;汉武帝远逐匈奴,打通河西,一展雄汉风采,凯旋的汉军食过;唐太宗东征西讨,平定中原,开启贞观之治,威武的唐军也食过。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很管饱,作为战时储备粮最适合不过。由于秦实行的是“战民一体”的策略,士兵上战场要自备盔甲武器,据说那些家里穷买不起好盔甲的秦兵,就会在上战场前准备两个锅盔,用牛皮绳穿起来,一前一后搭落在肩膀上。又硬又厚的锅盔像盔甲一样能防身,关键时刻能替得上挡箭牌,扎在锅盔上的箭,拔下来还能为我所用。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在制作过程中,会用文火将水分炕干,所以保质期较长,很适合战场上携带。秦人久居关陇,和戎狄相处,饮食习惯也更贴近。秦统一六国后,将大量的六国贵族移民到关中地区,由于长期打仗,关中的存粮不够数十万的移民食用,所以秦始皇就让人做了大量的锅盔,作为迎接六国贵族移民的第一顿饭,锅盔焦香酥脆的美味轻易打动了这些从来没吃过面食的人,从此面食从关中传遍整个北方,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烙锅盔看似简单易学,但其中的诀窍,却需要细细揣摩,多次练习才能掌握。要亲手做出好吃的锅盔,关键的几步要熟悉:

和面:最好用关中地区产出的小麦,磨制的面粉,制作出的面食会更筋道,口感要好。面要稍微硬一些,提前一天将面醒好,拌上少许面粉,在案板上反复揉匀。当面团用刀切开,看到均匀的气孔,就揉的可以了。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制作:将揉好的面团切下一块,传成坨状的“面纪子”,用手压平整,再用擀杖将薄厚擀均匀,大小和锅相当即可。还可以切些葱花、花椒叶进去,葱花的辛香、花椒叶的麻香会和锅盔的麦香充分融合,吃起来会滋味无穷。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火候:农村人用大铁锅烧麦秆烙锅盔,这样容易把握火候,不易烙焦。现在使用电饼铛则更为方便,上下都能上火色,烙至两面金黄即可出锅。锅盔厚实,要用竹签子扎眼,便于透气,不然外表都焦了,里面还没有熟。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配菜:吃锅盔一定要有配菜,不然味道淡,空口吃两块就不想吃了。绝佳的配菜是liu辣子炒鸡蛋,白净的锅盔馍里,夹上些绿油油的辣椒和黄灿灿的炒鸡蛋。辣味的刺激和蛋香的诱惑,让人馋的直流口水。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西安街头专门卖锅盔的倒不多见,在街巷里信马由缰的走着,偶尔会碰到某个沿街摊点或巷口老店,摊主会将锅盔和手工馍、托托馍等摆在一起卖,而店里一般将锅盔作为辅助,主打水盆羊肉、羊杂汤等西北风味吃食。当然也可以在周末约三五好友,去秦岭脚下的农家乐逛吃,一般均有liu辣子夹锅盔这道美食。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夹liu辣子,陕西人的最爱。写着写着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晚上得美美的咥一顿!

我们崇尚分享,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