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初顺治帝会让吴三桂镇守云贵,留下三藩之乱给后人?

宋安之


清初之所以造成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在南方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最终爆发“三藩之乱”,是由各方面的矛盾,各方面的因素交织纠缠的结果。

(吴三桂剧照)

第一,清军入关的形势所然。

可以确定地说,如果当初吴三桂在三海关坚决抵抗,清军是很难入关的。

之前清朝和明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清朝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如果明朝不被农民军搞得左支右绌,疲于奔命,清朝在整体实力上,很难是明朝的对手。如果据守山海关的吴三桂,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坚决抵抗清军,清军要打进关来,其实也不容易。

但是民族大义在吴三桂那里没用,吴三桂只是一个投机的军阀。清朝也正是利用他这一点,在他的帮助下,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灭亡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挺进关内,入主中原。

由此可见,顺治和多尔衮能够入关,都是吴三桂倒戈帮助的结果。他们入关后,不可能立刻干掉吴三桂。一是从情理上,他们没有这样做的契机;二是从能力上,他们未必就绝对是手握重兵的吴三桂的对手;三是从形势上,他们也不可能和吴三桂火并,火并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让李自成和南明渔翁得利。

第二,顺治和多尔衮需要吴三桂帮助收拾南方各种反清势力。

清军虽然入关,但当时他们只不过控制了中原地区。就是中原地区,他们也没有完全控制。因此,他们急需吴三桂。

一是清军的力量有限。之所以说清军力量有限,首先是人数不多。因为满人基数小,清军总人数也比较少,最多十万人。这十万人无法铺撒到广阔的战场上。其次清军的指挥权并不统一。清军是八旗军,皇室及贵族控制着八旗,而当时又是多尔衮摄政。多尔衮最多对他控制的正白旗、镶白旗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其他旗他并不一定指挥得动。这样一来,人数就更有限。

(李自成画像)

二是利用吴三桂等人剿灭各个割据势力,可以借力打力。

吴三桂等人更加熟悉南方各地的情况,对各个割据势力的情况也非常了解,让他们来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就算吴三桂等人打不赢,但可以实现两败俱伤,也借各个割据势力的手,消灭掉吴三桂。清朝觉得这完全是一举多得。

第三,清政府放松了对吴三桂的警惕。

之所以放松了对吴三桂的警惕,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吴三桂做了许多事,表达了对清朝的忠臣。吴三桂在清军入关以后,就公开与南明小朝廷划清界限,并且公开称崇祯是旧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接着他开始了对农民军残酷镇压,甚至多次屠城,让清军对他有文化上的认同。后来,当他镇压南明永历政权,抓到朱由榔及太子后,不但把他们绞死,而且还要把他们劈成两段毁尸。还是身边的清将阻止,他才没这么干。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向清军表达忠诚的表现,这也让清政府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不但派他平定西北,又派他平定西南,让他的势力遍布各地。

二是顺治帝的不作为。多尔衮猝死后,顺治帝亲政。顺治帝先是为培植自己的势力,非常信任汉人大臣,对洪承畴和吴三桂都非常相信。但是后来,当他在无力推动朝廷的时候,又有些灰心丧气,迷恋佛教,更加不理朝政,因此也更加放松对吴三桂的约束。

(顺治帝剧照)

三是清政府觉得对吴三桂的优宠和联姻可以打消他的反叛之心。清朝对吴三桂封赏得非常厉害,不但封为平西王,还给他很大的权力。同时,又把长公主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长子吴应熊,并让吴应熊住在京城,并作为质子。清政府以为这样就可以确保吴三桂不造反。

但是,在权力欲望的控制下,吴三桂就算大儿子可能被杀死,就算自己已经60多岁,时日不多,他依然最终还是造反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吴三桂是满清的大功臣,放清军入山海关,而且还替清廷整死了南明的永历皇帝。

自古以来统治者对功臣最接地气儿的奖励就是裂土封王。吴三桂当然也不例外呀,更何况顺治皇帝时期,清朝刚刚结束战乱,根基不稳,而且兵马有限,全国各地还有大大小小的反清势力在闹事,这时候拥有兵权的吴三桂就成为了满清统治阶层可利用的一把利刃。



当时把吴三桂放到云南也是有清廷特殊考虑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云南相对来讲比较偏远落后,经济基础不深,而且少数民族很多,治安也很差,从东北入关的那帮满人还真不好摆平这群人呢。另一方面就是云南和老挝、越南这些外国接壤,这些小国家从明朝开始就总是爱越境杀人越货,当时的统治者为这事没少闹心。而吴三桂的本事恰好能震慑的住那些国外势力,保清朝边境太平。



至于后来清朝为何要削藩呢?就是因为吴三桂发育的太好了,甚至都没想到他会把落后的云南发展的这么快还那么好。再加上吴三桂野心也比较大,不断的扩展军队,让满清朝廷慌了,再养着就真会威胁到清廷统治了,所以康熙下定决心要削藩。



还有一点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就是云南是铜资源的多产地,铜是什么?是钱啊,铜钱铜钱嘛。之前的明朝倒不是特依赖于云贵地区的铜资源,而是依赖于进口邻国,后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导致了铜进口出现了困难,所以国内的铜就非常依赖于云南的产出,吴三桂占据云南控制铜,也可以说对清王朝的货币流通是一种巨大的障碍。


纳兰轩若


吴三桂手握数万精兵,是满清带资入股的股东,贸然削藩逼反吴三桂,则天下大乱,反而得不偿失



吴三桂原为明朝宁远总兵,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吴三桂投降多尔衮,伙同清军在山海关大战中击败李自成军队。


随后作为满清的马前卒东征西讨,从北京一直打到云南,勒死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为满清统一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在顺治帝时期,吴三桂一直在作战,直到顺治16年,才攻入云南,获得镇守之责,掌管云南军政。顺治18年,吴三桂攻入缅甸,用弓弦勒死永历帝,此时顺治帝已经病故。所以在顺治朝期间,吴三桂领兵打仗,为满清立下大功,并不是满清的大患,赋予吴三桂镇守云南之责也是为了防备永历政权。



其实吴三桂并没有和满清争夺天下的想法,他更想效仿明朝的黔国公沐家,永镇云南地区,享受荣华富贵,吴三桂的反清,更多的是满清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之心下的迫不得已。



满清对吴三桂的制衡,是逐步加码的。康熙二年,吴三桂的平西将军令被收回。康熙六年,满清下令云贵两省巡抚归属满清中央管辖,事实上已经是撤掉吴三桂藩王之职



康熙十二年,满清趁着平南王尚可喜要求告老还乡之时,允许靖南王撤藩,三藩王已去其二,形式逼迫吴三桂上书要求撤藩,实际上是吴三桂以退为进之策,几乎是明摆的告诉满清,你不撤藩我不反。



但是年轻的康熙帝并不没有看出吴三桂的意图,允许吴三桂撤藩,并派专人督促撤藩事宜。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无路可走,若撤了藩,吴三桂手上没军队,考虑到满清的一贯作风,比如郑芝龙投降后手上没军队,失去利用价值后就被满清杀掉,吴三桂也很有可能落下这个下场。



拖延也不行,清初的云南物资匮乏,吴三桂的军费都需要中央拨款,满清既同意撤藩,给吴三桂的拨款就会变少,军费不足则军心不稳,吴三桂手上唯一的筹码就是军队,若军心丧失,吴三桂就成板上之肉任人宰割了。



康熙12年8月满清下令撤藩,仅三个月后,吴三桂就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开启三藩之乱。



所以 顺治帝时期吴三桂镇守云南,并不是乱的根源,三藩都不是意图夺取天下之人,只是吴三桂等人认为自己带资入股,是股东之一而不是打工仔,想获得一片自留地永享富贵



对于他们来说,满清和明朝都一样,谁让他们荣华富贵,他们就跟谁,谁不让他们荣华富贵,他们就会反谁。用现在的话来讲,吴三桂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藩之乱的主要原因,是满清对汉人将领的不信任,以及削藩策略的急功近利。在三藩之乱之前,满清数次削减吴三桂的权力,但是吴三桂都没有反迹,满清就该考虑吴三桂是否有反心



吴三桂作为沙场悍将,是不可能把命运交给满清手里任由发落的,所以一旦开始削藩,吴三桂必反。 三藩之乱之时,吴三桂已经61岁,在历史上50岁之前称帝的很少有成功的,满清只要坐等吴三桂去世,下手处理二世祖即可,这样三藩之乱爆发的可能性会很低



我是采薇,为您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采薇读史论今


甲申之变后,吴三桂本来要投降李自成集团,却“忿而中改”,投降了清朝。吴三桂是在清军与农民军势均力敌,而农民军略占上风的情况下投降了清朝的。他的降清使历史的天平一下子偏向了清朝一边,从而直接加速了清朝奠都北京,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

清廷封王吴三桂,首先是酬封,其次是“藩屏”。这一点在顺治元年(1644)十月正式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的册文中谈到了:

朕闻有一代应运之君,必有一代翊运之臣,结以腹心,共襄大业。是以尊贤用能,崇功尚德,乃国家之大典。乘机构会,达变通权,乃明哲之芳踪。朕登大宝,特仿古制,视诸臣功德差等授以册印,俾荣及前人,福流后嗣。咨尔平西伯吴三桂,洞识天时,当叔父摄政王统兵西征之际,尔即擒流贼,说士遣官,归命军前,迨王师式临,开关迎人,又随叔父摄政王破贼兵二十万,底定中原,大功茂著,宜膺延世之赏,永坚带砺之盟。特授以册印,封为平西王,尔其益励忠勤,屏藩王室,钦哉无斁。

清军初入关时,宗室诸王仍是征战的主力。但从顺治七年(1650)后,开国诸王除了敬谨亲王尼堪于是年七月,挂定西大将军印率部征讨湖南,并于十一月阵亡外,其余诸王俱已不再从征。此时统一全国的战争尚未结束,因而统一全国、屏藩皇室的重托,便落到了异姓诸王的肩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三顺王”与平西王吴三桂的地位不断上升,为顺治帝所倚重,奉命南征。

上图吴三桂反清后,发行的昭武通宝

吴三桂随后在定陕、定川、定滇战争中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当时西南战场失利,朝中甚至有人提出放弃西南七省,与吴三桂协同作战的都统李国翰也已“决意去蜀”。吴三桂经过艰苦战斗平定四川后,消息传到京城,举朝为之欢动,顺治帝颁旨表彰,称其“厥功懋矣,朕甚嘉焉”,“王其巩固封疆,殚抒筹策,益宏于勘定”,“将功次续于册内,又于藩俸六千两外加俸一千两,以报勤劳”。是年,吴三桂长子吴应熊得尚公主为额驸。这信赖与垂爱,正是吴三桂多年以来苦心期待的,因而,他更加竭力图报,效犬马之劳。定滇之战中,击败农民军有生力量,占据了中原腹地的最后一块抗清基地,于清人又立大功,后又缢死永历帝。

为了表彰吴三桂,康熙元年(1662)五月十一日,清廷进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康熙皇帝谕礼部曰: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秦蜀,绥辑滇黔,抚顺剿逆,茂著勋劳。伪永历朱由榔以明室遗孽,煽集党羽,妄称尊号,窃据一隅,历年以来,屡烦王师征剿,疆圉弗宁。今王奉命统领满汉大兵,出边进讨,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内直抵缅甸,擒伪永历及其眷属,又降伪巩昌王白文选并伪官全军,此皆王殚忠奋力,运筹谋略,调度有方,遂使国威远播,逆孽荡平,功莫大焉,宜加殊礼,以示眷酬,著进封为亲王。

这可谓清廷对吴三桂历年征战的总结,它肯定了在清朝完成一统大业,巩固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吴三桂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吴三桂反清之后,乾隆帝仍然认为:

“三桂彼时为平西大将军,且必应殄灭由榔三患二难之议发自三桂,即后之进兵檄缅甸,殴李定国、降白文选,皆出自三桂之筹划,真功固不可泯也。”

因而,吴三桂以汉人异姓首封亲王,乃清人以其功高眷酬,舍此无以为报。日后三藩由定鼎中原的功臣变成了割据地方的“叛逆”,同中国历代藩王坐大有着相同的特征,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又一次上演。


古道犀风


其实,保存三藩是清初满清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毕竟人家怎么说也算是清朝的股东,清朝能一统天下,还都是靠他们。

当年满清入关以后,介于自身八旗兵力不足和中国地域的广大,加上自己毕竟是关外异族,入主中原汉地,而南明反清势力仍旧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因此,满清统治者必须采用“以汉制汉”的政策,大力扶植了三藩军队,替他们做马前卒,作为攻击大顺军残部和南明势力的先锋。

等到天下统一后,三藩已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又积累了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顺治不敢贸然收回他们的兵权,只能加以安抚,继续然他们镇守云贵、广东和福建,做土皇帝。

然而,在我看来,清朝继续让吴三桂为首的三位汉族藩王镇守云贵、广东和福建,其实不失为一步相当好的棋。因为,清朝可以温水煮青蛙,一步步削弱三藩的势力,最终很可能可以兵不血刃的化解三藩的割据。

大家别忘了,吴三桂他们本来都是北方人,而他们的将士也都是北方人,本来镇守南方多少都有些水土不服。而且,南方是反清复明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三藩为首的清军杀戮最严重的地区,因此当地百姓对清朝的厌恶,反而没三藩这些汉奸部队的剧烈。也就是说,三藩是缺乏群众基础的!

所以,即便后来吴三桂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群众基本上不怎么响应,毕竟灭亡大明的,就是他们几个汉奸。

此外,随着天下的安定,兵锋的停歇,三藩的士兵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力是会日渐衰退的。只要有长足的时间规划和筹谋,清廷是可以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阉割三藩的兵力,分化他们的势力,进而让他们失去反叛的能力。

而事实上,三藩之乱最终之所以会爆发,康熙错误的削藩之策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如果他不急于削藩,而是听从老臣和孝庄的建议,有计划稳步推进,天下本可避免这场不必要的兵灾!


这些历史要读


这就像是大家合伙做生意,你做董事长不代表你实力强大到横推所有股东。清朝刚进中原时,必须扶持一帮汉人帮忙。不然就凭他的那点人口想要统治中原绝对做不到。

每个时期,面对的目标都不一样,要是谁想一次性把后代所有问题的解决掉,那就是白日梦做多了。世界变化太多,今天的经验没准就是明天的教训。

清朝在努尔哈赤阶段,就已经开始团结各种力量,刚开始和蒙古结盟,后来吸引汉族人加入八旗都是这个策略。清军入关之前,其实已经有大量汉族人成为合伙人,只不过吴三桂是获得最大封地的那个。

到了清朝康熙的时候,人家国家稳定了,不再需要吴三桂他们了。所以想办法削藩。吴三桂也是土皇帝做惯了。于是大家大打出手


历史枢纽


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都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头疼的地方,那里少数民族众多,民风彪悍,山穷地险……明朝对西南地区的战争从万历一直打到国家灭亡都没有结束。吴三桂对西南用兵,杀的西南土司百年不敢造反,为后来的雍正实施“改土归流”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静夜思160519196


三藩之乱是康熙逼出来的,吴三桂杀永历帝就是为了向满清表忠心。可康熙不放心,愣是把他们逼反,吴三桂要真想反,又怎么不选择康熙幼年之时,此时吴三桂尚处壮年,而土都埋脖子了,这时候反不是脑子有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